窦氏先问了问苏宜在学校的情况,得到了“一切都好”回答,窦氏看她神情不似作伪,大概这段时间在书院待的不错,越发有些得意:“你在城中学堂书念得好,小缜也是日日被潘先生挂在嘴边夸奖,当时还是我当初还是我有远见,让你们各自读书,才有了如今的好处。”
苏宜:……
这不是大家共同商定的吗?怎么这会儿又成了祖母您的决定。
苏隅到底还是更关心儿子的前程:“也不知潘先生授课如何,能不能把缜儿带过县试。”
虽然潘先生很想努力让苏缜考上秀才,但他教书育人多年,手下的确从未带出来一个过院试的学生,只有一个三年前通过了第一轮县试的孩子,当时就算是轰动整个和松乡的大新闻。
所以苏隅对他的教学能力有所怀疑也是人之常情。
对于父亲的这个观点,苏宜倒也认同:“二弟的确不必一直都待在私塾,日后有了机会可以再走出去找更得用的先生。”
古代女子虽然发育较晚,但到了十四岁后女扮男装就会添更多的困难和不便,苏宜目前也只打算在书院读上三年的时间,三年内替苏缜扫清人际障碍问题不大,他再回去上学时便能够有更好的人脉资源和学习氛围。
即便她在姨母和学校饭堂吃得不错,短短十日整个人便盈润了不少,然而窦氏还是只顾着给她加菜,满碟满碗都有些装不下,比当初苏缜求学回家时热情多了。
苏家父母觉得她在外求学辛苦,也是一个劲儿的给她加菜,苏缜则一直认为苏宜都是为了帮他,才主动要去的学堂,否则他现在过得这些好日子都应该是姐姐的,所以对苏宜有些内疚的同时又充满了感激,也不停抽空给姐姐加菜。
苏宜回家的第一顿饭可谓吃得其乐融融。
吃过晚饭之后,苏缜回房间去做功课,母亲和祖母两人收拾书房和碗筷,苏宜趁机将父亲拉到一边,对他提醒道,学院有两个同学打架牵扯到了苏缜,其中一个同学姐姐一直因为不平,没准会来家中找麻烦。
能去书院念书的孩子大都家境优渥,有些背后还有意想不到的关系,想到这里,苏隅不免抱怨起来:“当初去书院时,我千叮呤万嘱咐让他小心谦逊,不要跟同学为难,他倒好,不光在外读书不上心,还生出这些事情来。”
孩子在外面出了问题或者有什么纠纷,家长第一时间不是去了解情况,而是责备自家孩子,这也是很多东亚家长的通病。
苏宜皱眉:“他们不过也是一时置气,到时未必会来,只是我想着提前回来说上一声,让您心里有数罢了。”
说话间,奚家阿婆提了两捆野菜来访。
窦氏以为对方又是来比东比西,一昂头便进入战斗状态,哪知还不待她发力之时,对方就绕过她道:“小缜在家吗?”
“在的,我叫他。”
林茵应声之后将苏缜唤出门来,苏缜听说奚阿婆专程过来找自己也有些意外:“阿婆您找我?”
“是来找你。”奚阿婆赶忙道:“兰兰前儿也去了潘家私塾,回来哭了两回,说是在学里做不好事惹得师母骂她,我便寻思来问你一句,难道不是潘先生给你们上课吗?怎的你们师母也跟着掺和?”
苏缜答道:“私塾里授课的只有潘先生一人,没有其他的教习老师,有时先生忙不过来,师母的确会帮着做一些事情。”
苏宜记得原文当中曾经提过一句,苏家和奚家的女儿都生得不错,只是苏缜是小说当中重要配角,原文中也只写了原身在私塾的遭遇,如今苏宜不在私塾念书,被师母挑理儿寻晦气的事情就落到了奚兰兰的头上。
奚阿婆一听这话脸都皱了起来:“上次你祖母说,宜姐儿在城里跟着姨丈读书认字,不光会算账还会了写文章了,我寻思让兰兰去私塾上个一年半载,好歹认几个字总不能在家当睁眼瞎……”
哪知才去几天,这孙女就回家一通闹腾,说是宁可在家绣花做饭也不去上私塾了。
苏宜觉得不管奚阿婆是为了和祖母攀比赌气也好,受了苏家启发真心想让孩子读书识字也罢,在这样的时代里愿意送女孩上学,本就是件值得鼓励提倡的事。
她这几日光顾着书院那头,的确是还没腾出手来管私塾这边的事情。
这潘太太就是成日在家太闲了,所以天天盯着学堂的女孩子,生怕哪个勾走了自家那个废物的儿子。
只要想个法子让她忙起来,事情就解决了大半。
苏宜想了想,对苏缜道:“自从你去了学里,潘先生就很照顾你,平日里都是阿婆阿娘她们去先生家里致谢送人情,这会儿我既然回来了,就不用再麻烦两位长辈,由我去送节礼吧。”
明明是很平静的一句话语,苏缜却听出了隐隐的杀气。
他而今好歹算是先生得意门生,真打起来还能帮着姐姐说个情。
想到这里,苏缜迅速起身更衣:“姐,我陪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