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程途中,王小仙独自坐在车厢角落,翻阅李婉儿留下的日记残页。其中一页写道:
>“小仙,若有一天你看到这句话,请告诉我们的孙女:
>不要害怕混乱的思想,不要崇拜完美的秩序。
>真正的爱,是从不说‘你必须幸福’,而是问‘你现在难过吗?我可以陪你吗?’”
泪水滴落在纸面,晕开了字迹。
回到京师三个月后,“思源社区”正式转型为全球性公共精神资产,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名录。各国政府签署《共感原则宣言》,承诺不得利用情感数据进行社会操控。
与此同时,一部名为《守夜者》的纪录片上映,讲述“静渊”计划背后的牺牲与觉醒。片尾,王小仙面对镜头,平静地说:
>“我们曾以为,变法需要雷霆手段,需要斩断旧根。
>后来才发现,真正的变革,始于一句‘我不知道’,
>和一次愿意倾听陌生人心跳的勇气。
>所以,不要怕质疑,不要怕犯错。
>只要你还感到痛,还愿意为别人的痛而痛,
>那么,光就还在。”
影片结束时,银幕渐暗,浮现一行白字:
>**谨以此片,献给所有在黑暗中仍选择凝视星空的人。**
那天晚上,王小仙收到一条来自刚果的邮件。附件是一段视频:依旧是那群贫民窟的孩子,但他们身边多了几名外国志愿者。他们用废铁和太阳能板搭建起一座小型发射器,正将新的共感故事传向太空。
视频最后,一个小女孩对着镜头微笑,举起一块木牌:
**“Weheardthesadness。Wearestillhoping。”**
(我们听见了悲伤。我们依然怀抱希望。)
王小仙坐在书桌前,窗外月色如洗。他打开终端,将这段视频上传至“萤火星网”,标注为【人类文明参考文献?零号文件?续章】。
附言只有一句:
>“你看,他们都在回答你。
>所以,你从未死去。”
他合上电脑,起身走到阳台。夜空中,一颗人造卫星正缓缓划过天际,那是“启明-10”,搭载着新一轮青少年文明书简,即将启程。
而在地球另一端,冰岛的一名少年正录制他的共感时刻:“今天,我原谅了霸凌我的同学。不是因为他道歉了,而是因为我梦见他一个人在厕所里哭,手里攥着抗抑郁药。”
同一时刻,东京地铁站,一位上班族停下脚步,蹲下身来,轻轻抱住一只瑟瑟发抖的流浪猫,任它爪子抓破西装袖口。
南美洲雨林深处,原住民长老将智能手机埋入树根之下,口中念诵古老祝词:“让祖先的灵魂通过电流说话吧。”
这些瞬间,都被“思源社区”捕捉,转化为低频波动,持续播送。
宇宙寂静无声。
但在这颗蓝色星球上,无数微弱的共鸣正交织成网,像一场永不落幕的春天。
王小仙点燃一支烟,深深吸入一口,又缓缓吐出。烟雾缭绕中,他仿佛看见李婉儿站在灯塔之下,转身对他微笑。
他知道,这场变法远未终结。
但它已经开始了。
而且,这一次,不再是少数人的孤勇,而是亿万人共同的低语??
关于痛,关于爱,关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
关于,**人何以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