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为变法我视死如归篱笆好文学 > 第257章 王小仙也不是那么固执么(第2页)

第257章 王小仙也不是那么固执么(第2页)

人群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拄杖而来,正是当年递诉状的老太太。她颤巍巍捧出一只粗陶碗:“殿下,这是我孙女用新学堂教的方法烧的瓷器,她说……送给修路的人喝热水。”

赵昭双手接过,仰头饮尽。水微凉,却似滚烫入腹。

“谢谢您。”他说,“这不是我的路,是大家的路。”

归途经西宁,忽接急报:辽国边境集结重兵,声称“大宋铁路逼近圣山,亵渎神灵”,要求立即停工,否则“将以雷霆之势护教”。同时,数位朝廷重臣暗中串联,拟趁赵昭在外,发动政变废除宪章。

幕僚惊问对策,赵昭却只冷笑一声:“他们忘了,真正的雷霆,从来不在马上,而在人心。”

他当即下令:

一、全线施工不停,反而加快进度,每日向全国发布工程实况影像;

二、开放铁路沿线供百姓参观,允许记者自由采访;

三、邀请吐蕃三大寺高僧赴内地考察新政成果,全程由僧团自主决定行程。

三策并举,舆论骤变。报纸刊登照片:藏传佛教活佛在京师女子师范听课,亲手为小女孩系上红领巾;蒙古牧民坐着试运行列车欢呼:“这不是铁龙,是佛陀说的‘解脱之道’!”就连辽国境内,也有寺庙公开诵经支持铁路贯通,“愿智慧之光普照雪域”。

三个月后,辽国撤军,使者送来国书:“愿与南朝共护文明之火,勿使黑暗复返。”

而国内政变阴谋亦土崩瓦解??当禁军将领准备动手时,发现麾下士兵竟集体绝食抗议:“我们兄弟在修铁路!谁敢动殿下,就是与天下百姓为敌!”

风波平息,赵昭回到东京。迎接他的不再是冷眼与讥讽,而是满城灯笼高挂,万人空巷相迎。街头孩童唱着新编童谣:“铁轨通,书声浓,皇帝不怕告状翁。”

他在宪章院发表演说:“有人问我,变法究竟为了什么?我现在可以回答:为了让一个农妇能在法庭上直视县令的眼睛;为了让一个放牛娃能梦见自己驾驶火车穿越群山;为了让母亲不再抱着饿死的孩子哭泣,而能挺胸走进粮站领取属于她的份额。这就是我要的江山??不是金銮殿上的威严,而是千万普通人脸上的尊严。”

台下掌声如潮,许多白发老臣含泪鼓掌。

年底,高原铁路全线贯通至逻些城郊。苏兰率首批教师进驻女子师范,开学第一课,全体学生齐声朗读《公民宣言》。声音穿透雪山云雾,传遍高原每一个村落。

赵昭并未出席典礼。他独自来到岭南,站在阿禾墓前。坟头野花盛开,碑文简洁:

**“她教人识字,因而照亮了世界。”**

他放下一束干菊花,轻声道:“学校建好了,铁路通了,孩子们都会写字了。你说的种子,已经长成森林。”

风吹过山岗,仿佛回应。

回到京城,已是丙辰年正月。新年伊始,首场县级官员述职大会在各地同步举行。百姓持票入场,可当场提问质询。某县令因隐瞒灾情被连续追问十七个问题,汗流浃背,最终当众辞职。媒体称之为“人民的审判”。

“舆论监督司”正式挂牌,首任司长竟是当年那位盲眼琴师。他拄杖登台,微笑道:“我虽看不见字,但听得懂真话假话。从今往后,我要用耳朵为天下人把关。”

赵昭出席揭牌仪式,亲手为老人披上绶带。

深夜,他又回到书房。案头堆满奏折与报告,但他只抽出一本薄册??那是阿禾留下的最后一本教案,扉页上写着: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顺民,而是唤醒主人。”

他提笔续写道:

>“变法的目的,不是更换制度,而是归还权利。当每一个人都能说‘这是我的国家’,而非‘这是他们的天下’时,改革才算真正成功。”

窗外,晨曦初露。远处传来清脆铃声??那是新式邮政马车出发的信号,车上载着十万份《国民日报》,头条标题赫然:

**《我们的路,通往春天》**

赵昭合上教案,推开窗户。春风拂面,带着泥土解冻的气息。

他知道,前方仍有风暴,有背叛,有流血。

但他更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可逆转??

那是千万人眼中燃起的光,是孩子们笔下写出的第一个“我”字,

是母亲抱着课本走出法庭时嘴角的笑,

是工人在雪山上竖起钢架时吼出的那一声“前进!”

历史不会回头。

而他,将继续前行。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