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冯胜喉咙动了动,一双老眼盯着顾正臣。
他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十二万大军,完全火器化,这家伙是想将胡虏炸成渣渣吗?
“对于火器作战,满朝文武无人能出你之右,可你也要清楚,火器也有不足之处,一旦遇到连续大雨,许多火器都可能失去作用,到那时??”
冯胜神色凝重,提醒着顾正臣要谨慎。
即便是火药运输有防雨布,神机炮、火铳的药室都设置有遮挡板,可在大雨天这种环境下,火药的填充难免会遇到各种问。。。。。。
朱承志站在书院门前,望着那批新入学的学子,脸上浮现出一丝欣慰的笑意。他心中清楚,这些寒门子弟虽出身贫寒,但个个聪慧勤勉,若能加以引导,未必不能成为国家栋梁。然而,士族的反扑不会就此停止,他必须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就在这时,一名书院弟子匆匆跑来,神色慌张:“大人,不好了!江南义学分院传来急报,士族子弟勾结地方官吏,强行查封书院,驱逐学子,甚至有数名先生被殴打致伤!”
朱承志闻言,眉头一皱,眼中寒光乍现:“又是江南,看来他们是要从书院根基下手。”
他当即召来李慎之、赵子昂等书院核心先生,商议对策。
“江南士族势力盘根错节,若贸然派人前往,恐怕会激化矛盾。”李慎之沉声道,“更何况,地方官吏若已与士族勾结,朝廷的旨意未必能震慑得住。”
赵子昂则怒道:“若不反击,书院威信何在?寒门学子又岂会安心求学?”
朱承志沉思片刻,缓缓道:“江南之事,必须处理,但不能硬来。士族最怕的是朝廷介入,若能借朝廷之手,将此事公开,让士族陷入被动,或许能一举击破他们的阴谋。”
他随即命人快马加急,将江南义学被查封之事详细奏报朝廷,并附上书院弟子与先生所录证词,言辞恳切,直指士族勾结地方官吏,意图摧毁义学根基。
与此同时,他又派遣亲信弟子秘密前往江南,联络义学分院的先生,让他们暂时转移,保存实力,待朝廷干预后再行恢复书院运作。
数日后,京城传来消息,朱棣震怒,下令彻查江南士族与地方官吏勾结之事,并命锦衣卫即刻南下,严查此案。
士族一方顿时慌乱,江南士族更是人人自危。他们原以为凭借家族势力,朝廷不会深究,没想到朱棣竟亲自下令彻查,连锦衣卫都出动了。
不久,江南义学分院便恢复运作,地方士绅被震慑,不敢再轻举妄动。而那几名带头查封书院的士族子弟,则被锦衣卫带回京城,接受审讯。
朱承志得知此事后,长舒一口气。他知道,士族虽受挫,但绝不会就此罢休。他必须进一步巩固书院地位,让义学制度真正成为朝廷认可的正统科举体系之一。
于是,他开始着手书院内部改革,设立专门的讲学制度,延请各地名儒讲授经义,同时设立严格的考核制度,确保书院学子真正具备才学。
他还亲自制定《义学章程》,明确规定书院招生、教学、考核、升迁等制度,并呈报朝廷备案,以期获得朝廷正式认可。
然而,就在他以为局势逐渐稳定之时,京城却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
朱棣病重!
朱承志闻讯,心中一沉。他深知,朱棣若真病重,朝局必然动荡,士族势必趁机反扑,义学书院恐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他当机立断,命李慎之留守书院,自己则亲自前往京城,面见朱棣。
他抵达京城时,朱棣已卧病在床,脸色苍白,气息微弱。朱瞻基在旁侍奉,神情凝重。
朱承志跪地叩首,沉声道:“臣朱承志,叩见陛下。”
朱棣微微睁开眼,声音虚弱:“承志……你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