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轻轻留下来,让梦卷走这尘埃】
已经在亲信掩护下翻过了山坳的贵人向前一扑,头颅凭空炸开,鲜血扑溅满地。
【香飘在书厢之外,奏响美丽的天籁】
第65章
这种正面强攻的厮杀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大半个小时后双方体力已经接近耗竭,匈奴人的军队全面坍塌,除了死了伤了意志崩溃再也不敢反抗的乱兵之外,剩下的基本已经跑了个七七八八;霍去病带着骑兵往返冲锋数次,尽情蹂躏匈奴残余部队,到现在也不得不稍事歇息,命令抓获的俘虏带着他们指认匈奴的王帐——这片被拒马陷坑和栏杆紧密包围的小小营地同样被践踏得一塌糊涂,垮塌的木柱和帐篷下掩埋着大量贵人的尸首,金宝珠玉散落满地;俘虏带着汉军一一辨认,终于伏在一具格外华美的尸体上嚎啕大哭,似乎悲哀不可承受。
显然,这应该是单于的标准服饰,不过嘛……
“替死鬼而已。”小郑郎君一眼就分辨出来了:“衣服根本就不贴身,武器的形制也很奇怪。伊稚斜倒当真是果断。”
的确是果断。如果换做其他血气方刚的统治者,可能一时上头后立刻就要组织力量与汉军拼了。可是伊稚斜单于却的确是草原权谋场中厮杀出来的绝对怪物,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判断出事已不可为,组织反击不过白白浪费而已;于是趁着月黑风高一片混乱,干脆将几十个最顶尖的骑兵组织为卫队即刻突围,只留下换了衣服的死士在原地稳定军心;这一套连招又狠又准,反应极快,甚至可能是赶在第二波照明弹升空之前就已经突围成功;让后续的截杀直接扑了个空。
速度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底线;以此反应之果断,以此转进之迅猛,伊稚斜单于将来恐怕更有资格荣膺“飞将军”之名号;似此绝顶高手,即使卫、霍当面,也只能瞠目结舌,大感钦佩了。
现在马力已疲,敌人又逃遁太久,追是肯定追不上了。随从的汉军只听得小郑郎君这一句话,便忍不住唉声叹气、神情沮丧;这一次突袭当然是前所未有的伟大胜利,估计人均都能刷人头刷出几个爵位来;但人心总是高了还想再高,即使砍瓜切菜已经足够爽快,但平白放过最大的酋首,似乎也是一件相当可惜的事情——要知道,当今圣上金口允诺,开出的悬赏单于头颅的赏格,可是千金万万钱,五千户的军侯!
当然啦,这样赏格大半应该归功给霍侍中,小半应该归功给几位方士——强光、声浪、莫名爆头的匈奴显贵;就算先前已经见识过了诸多奇妙方术,他们仍然被这伟大的视听效果折服得五体投地,真正是心服口服,再不敢多半句嘴,哪怕计功行赏,也情愿让方士们高高在上;但无论如何,他们要是能蹭到阵斩单于的一点战功,说不定也能摸到关内侯的边呢?
大喜大悲,最让人悒悒不乐;但在此起彼伏的叹息声中,错过了最大战功的霍侍中却并未表现出任何特别的神色。他只是用长剑将尸体一具一具翻面,依次检查这些贵人扭曲恐惧的面容。他扫视一圈,收回长剑。
“死因不太对。”
穆祺道:“什么?”
“他们身上的伤口与汉军刀剑的形制不符。”霍侍中点了点胸腹上的创口:“更像是匈奴的兵器。”
“他们是被匈奴人杀了的?”穆祺反应了过来:“为什么?内讧?”
“当然不是内讧。”霍侍中道:“如果是内讧,应该有彼此砍杀的痕迹;但这些伤口都是一击致命,更像是突然袭击,根本来不及反应。而且,这些人的身份也很奇怪……”
他拨开尸体的外衣,仔细辨认服饰与纹身;大汉对匈奴的上层了解很深,非常清楚王庭力量的分布;而以霍去病掌握的情报,这些纹饰应该都来自于草原的各个强盛部族——呼衍氏、须卜式,乃至残余的东胡氏族,但惟独——唯独没有伊稚斜单于的亲信,直属于挛鞮氏的贵戚。
变乱中只死外人不死单于亲信,这有可能吗?
“应该是伊稚斜离开时动的手,所以谁也反应不过来。”大郑郎君轻声道:“这样狠辣、这样果决,真是第一流的枭雄人物。”
的确是第一流的枭雄人物。如果让这些各有靠山的贵人将消息传递出去,让草原上各怀鬼胎的氏族知道了单于大败亏输的事迹,那即使伊稚斜逃出生天,恐怕也要很快迎来独属于自己的鸣镝;如今先下手为强,提前消灭一切外泄信息的渠道,才方便伊稚斜尽力弥补,争取足够的处理时间。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思前想后、筹谋万全,其心智之敏锐刚硬,的确称得上一代雄主。不过,这样一套丝滑的小连招,还是难免让人升起某种古怪的即视感。穆祺小声嘀咕:
“‘攘外必先安内’+‘转进如风’……这作风倒挺眼熟的。”
当然,此种熟悉的作风更激起了穆祺的警惕性。这类做派在道德上可称卑劣,但在政治上却是相当高效;实际上,穆氏所熟悉的另一位作风相似的人物,就可以称得上是风云变幻中最顶级的权谋家——他最后一败涂地,纯粹是因为被更高明的对手降维打击,而不是个人能力有什么缺陷。也正因如此,如果你没有那种高明开阔的心胸与见识,那最好还是要全力提防这一类人的阴毒手腕。
穆祺扪心自问,觉得自己的本事还没有大到能够与这种老阴货正面对决的时候,因此左顾右盼,又不大能正面插嘴。而霍侍中一一检查完尸体,理所当然的进入到最后一个疑问:
“伊稚斜会逃到哪里?”
“伊稚斜是先军臣单于的弟弟,驱逐了侄子于单后篡夺大位,位置并不稳当。”王某忽然道:“他意图挑起大战,恐怕本意也是为了稳固权位、排除异己;这样的人一旦受挫,想到的绝不是什么舍生忘死挽回局势,而是尽力保住自己的铁盘,图谋东山再起,或者至少不受清算。”
穆祺愣了一愣,记起来正史中那位被篡夺大位的于单恰恰润到了汉朝避难,还曾被孝武帝亲自接见。估计正是在招降纳叛的对谈中挖出了伊稚斜的不少黑料,到现在都还记忆犹新。有鉴于此,如今大汉茫茫人海之内,恐怕还真没有几个人能比皇帝更懂伊稚斜。所以,他对伊稚斜的分析,肯定是相当尖锐显豁,且有参考价值的。
两位郑姓郎君对视了一眼,仗打到了现在,双方的兵力布置其实都相对透明(毕竟几十万人的移动谁也没法隐藏);匈奴人很清楚汉军的主力位置,汉军也很清楚匈奴的主力方位——大概就在汉军西北方向的六百里以外的阴山山脉处,双方加速行军,可能要十余日后才能交战。
虽然一波突袭送走了精锐,但匈奴的主力军队应该还有些战力;如果伊稚斜单于考虑的是整场战局,那他应该星夜疾驰回主力军队,通报消息调整防卫,尽力换取一个比较体面的收场——四千精锐送完之后,战争胜负已经确定了;但如果能调整方略依据地利防守,还是可以减少损失,保存一些老本;他们要想继续追杀,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不过,这是建立在伊稚斜以战局为重的前提下;如果伊稚斜当真只想保住自己的性命权位,那他的选择恐怕是……
“他会逃回自己的本部,同时调动外围部队,尽力阻遏追击。”王某道:“他最能信赖的部落,应该在接近于河西走廊的位置。如果要想继续跟踪,应该往西北方向追击。”
霍侍中沉默了片刻。他倒不怀疑方士提供的情报的准确性,不过……
“如果伊稚斜通知了匈奴主力,追踪部队必定会被两面夹击。”
“他不会通知的。”王某语气平淡:“或者不如说,他还会故意麻痹在后方的主力,拖延他们发现前线局势的时间。”
“……诶?”
两军交战,军情如火,拖延情报和直接葬送部队有什么区别?在前线遭遇重大打击的恶劣局势下,后方晚知道一天都有可能直接被送入万劫不复的绝境,更不用说,匈奴要面对的还是大将军长平侯——与这样的高手对决,一丁点误差都有可能被抓住机会沉重打击,何况这样致命的疏漏?
“这不等于直接送了吗?”
“对于匈奴军队来说,可能和送死没有区别。但对伊稚斜来说可不一样。”王某道:“失去了最亲信的精锐部队之后,匈奴主力对他来说也不再安全了。如果能假借汉军痛击与他为敌的部落,那也是很好的事情。”
伊稚斜的地位并不稳固,内部有大量的反对派——失去精锐骑兵后伊稚斜的地位更加危险,随时可能被政敌清算——因此,对于单于而言,战争最好的结局就是汉匈双方同归于尽,汉朝无法深入,匈奴各部创巨痛深,同样无力追究他战败的过错;于是伊稚斜单于苟延残喘,这盘棋就还有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