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二狗有个物品栏在线 > 第756章归家(第1页)

第756章归家(第1页)

十月二十号,上午临近十一点,来自京城的火车才抵达市里,陈启山下车之后,提着行李离开,没有去供销社的仓库找车,而是先去杨硕家。

把给大姑一家的礼物先送上,杨硕和杨峰各家一份京八件,大姑独得两份。。。。

风在井口盘旋了一整夜,把那些湿漉漉的布条吹得像一面面褪色的旗。天刚蒙蒙亮,谢小川就蹲在井沿边,手里捧着一碗热腾腾的米粥,是林晚昨晚熬好、今早温在灶上的。他没急着喝,只是盯着碗里微微晃动的倒影??那不是他的脸,而是一道模糊的光纹,仿佛井底深处有什么正缓缓浮起。

“又来了。”他低声说。

紫光自井心扩散,一圈比一圈更亮,却无声无息。物品栏再度浮现,这一次没有文字提示,只有一幅缓缓旋转的星图,由无数细小光点构成,每一点都标注着经纬坐标与时间戳。谢小川认得这些标记:那是过去两年里,通过共生之镜传递出真实情感的人们所在的位置。起初零星散落,如今已连成一片广袤的网络,横跨高原、沙漠、沿海城市,甚至延伸到了海外华人聚居区。

【情感共振链已达临界值】

【建议启动‘回音归流’协议】

【是否确认?】

谢小川盯着那行字看了许久,指尖轻轻敲了敲碗沿。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一旦启动“回音归流”,所有曾经被释放的情感记忆将不再单向流动,而是开始反哺源头。那些说出“对不起”的人,会听见对方心底的回答;那些写下遗言却未寄出的信,将在某个雨夜悄然抵达收件人的梦境。

但这也会带来不可控的风险。情绪如潮水,退去时温柔,涨起时足以淹没理智。两年前周会计崩溃的那一幕还历历在目,若全国范围内的压抑与创伤同时苏醒,社会能否承受这样一场精神地震?

他正犹豫间,身后传来脚步声。林晚披着一件旧棉袄走来,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册子。“昨夜又有七个孩子做了相同的梦。”她说,“梦见一个穿红裙子的女孩站在桥头,手里提着灯笼,说她在等一个人回家。”

谢小川皱眉:“哪个桥?”

“老槐树下的石板桥。”林晚翻开册子,里面贴满了学生画的梦中场景,“而且他们都听见了同一种声音??像是有人在唱摇篮曲,但歌词谁也听不清。”

谢小川忽然一震。他记得这首歌。那是陈裁缝亡妻常哼的小调,只在女儿睡前才会轻声唱起。可那女孩早已离世三十多年,歌声怎会出现在这么多孩子的梦里?

他低头看向井面,紫光正剧烈波动,仿佛有东西正在试图穿过层层时间的阻隔。片刻后,广播响起,不再是清晰的人声,而是一段断续的哼唱:

>“月儿弯弯照我家,门前溪水静静哗……”

声音稚嫩,带着轻微的喘息,像是从极远的地方传来。紧接着,整个知夏镇的狗同时抬起头,对着东方低吠不止。就连一向懒洋洋趴在杂货店门口的大黄,也猛地站起身,尾巴高高翘起,朝着井的方向奔跑。

“它要回来了。”谢小川喃喃道。

林晚握住他的手:“谁?”

“那个被遗忘的声音。”他说,“不是鬼魂,也不是幻觉。是布狗把一段彻底沉没的情绪打捞上来了??属于那个六岁就夭折的小女孩。”

当天中午,全镇的孩子自发聚集在老井旁。他们不吵也不闹,只是安静地坐着,手里攥着纸折的花灯。有个五岁的男孩突然站起来,走到井边,用清脆的声音说:“姐姐,我帮你写了作业,你别担心。”

众人愕然。

谢小川却明白过来??这孩子说的是陈裁缝的女儿。她在病床上最后几天还在念叨学校布置的手工课,怕自己拖累班级评分。而现在,竟有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替她完成了这份执念。

井中紫光骤然暴涨,一道纤细的身影在光影中若隐若现:一个小女孩穿着洗得发白的红裙,脚上是一双补丁摞补丁的布鞋。她站在水中央,嘴角微扬,却没有实体,更像是由千万缕思念编织而成的幻象。

下一秒,广播再次响起,这次是两个声音叠加在一起:一个是小女孩清亮的童音,另一个却是苍老的女人声,带着浓重的南方口音??正是当年那位精神病院中失语十五年的患者,在基金会帮助下终于开口说话后的第一句录音。

她们共同唱起了那首残缺的摇篮曲,旋律渐渐完整,如同拼图归位。随着歌声扩散,全国各地陆续报告异常现象:北京一位退休教师在午睡时泪流满面,醒来后提笔写下一封给已故学生的道歉信;新疆边境哨所里,一名士兵突然抱着战友痛哭,说他梦见母亲临终前喊了他的乳名;广州某写字楼深夜加班的年轻人集体停下工作,默默打开手机录音功能,录下一句“我很累”。

共生之镜的地图上,光芒如春雷炸裂,瞬间点亮大半个中国。

当晚,赵伯言的儿子第三次回到知夏镇。他不再是调查员身份,而是以“国家心理健康工程顾问”名义前来。他带来了最新数据:在过去七十二小时内,全国自杀率下降41%,急诊心理危机干预请求减少68%,而“沉默型抑郁”患者的主动求助比例首次突破30%。

“上面开始动摇了。”他在谢小川家的小院里点燃一支烟,“有人提议把共生之镜接入全国教育系统,作为青少年心理疏导平台;也有人担心这会形成‘情感依赖’,让人丧失自我调节能力。”

谢小川坐在竹椅上,轻轻摩挲着竹笛上的裂痕。“他们还是没懂。”他说,“这不是工具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我们从小就被教导‘男儿有泪不轻弹’‘忍一时风平浪静’,结果呢?眼泪没流出来,恨却埋进了骨头里。”

林晚端来两杯热茶,插话道:“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昨天我去镇小学听课,老师讲到‘诚实’这个词,问孩子们什么叫诚实。一个八岁女孩举手说:‘诚实就是敢说自己不好受。’全班鼓掌。可十年前,同样的问题,标准答案是‘不说谎、不偷东西’。”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