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恩格斯还阐述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中介,就是劳动。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的过程,是人以自然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40]正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即人的劳动,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结合,并通过人的努力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进入新世纪,国际社会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在世界范围内经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建立和谐世界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中国在新世纪以来提出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在国际社会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实践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论。
三、建设和谐世界是社会改造计划的组成部分
1。洞悉国际政治的秘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与他们的社会改造运动相联系的,建设和谐社会是改造现存的资产阶级社会、建设理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组成部分。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与他们揭露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本质、设计理想的国际关系准则联系在一起的。
洞悉资产阶级外交的秘密是马克思建设和谐世界构想中的第一个重要战略。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指出:“工人阶级的解放既然要求工人们兄弟般的合作,那么当存在着那种为追求罪恶目的而利用民族偏见并在掠夺战争中流洒人民鲜血和浪费人民财富的对外政策时,他们又怎么能完成这个伟大任务呢?使西欧避免为了在大西洋彼岸永久保持和推广奴隶制进行可耻的十字军征讨冒险的,并不是统治阶级的智慧,而是英国工人阶级对于他们那种罪恶的疯狂行为所进行的英勇反抗。欧洲的上层阶级只是以无耻的赞许、假装的同情或白痴般的漠不关心的态度来观望俄罗斯怎样侵占高加索的山区要塞和宰割英勇的波兰;这个头在圣彼得堡而爪牙在欧洲各国内阁的野蛮强国所从事的大规模的不曾遇到任何抵抗的侵略,给工人阶级指明了他们的责任,要他们洞悉国际政治的秘密,监督本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在必要时就用能用的一切办法反抗它;在不可能防止这种活动时就团结起来同时揭露它,努力做到使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成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则。”[41]马克思指出:“为这样一种对外政策而进行的斗争,是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总斗争的一部分。”[42]
为了洞悉国际政治的秘密,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研究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规律,跟踪分析欧洲各国政府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揭示国际政治的秘密的钥匙。运用唯物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国家对内行为和对外行为的本质。在对内方面,一方面,作为政治权力,国家是代表统治阶级的,它所体现的社会关系,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控制和压迫;另一方面,国家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权力,“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43],体现的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面向社会全体成员,作为独立于社会的力量来发挥作用,解决社会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在对外方面,国家无不重视防卫力量的建设,并为本国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恩格斯指出:“自古以来,一切统治者及其外交家玩弄手腕和进行活动的目的可以归结为一点:为了延长专制政权的寿命,唆使各民族互相残杀,利用一个民族压迫另一个民族。”[44]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深刻论述了国际社会的形成发展,以及国际政治体系和世界经济交往的规则与性质等等。[45]
2。废除资产阶级国际关系准则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体系的本质,是国际资产阶级统治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体系,是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代表的总资本家之间争夺势力范围的角斗场。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作用。恩格斯指出:“从中世纪末期以来,历史就在促使欧洲形成为各个大的民族国家。只有这样的国家,才是欧洲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正常政治组织,同时也是建立各民族协调的国际合作的必要先决条件。”[46]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哈布斯堡家族的急剧发展又使欧洲刚刚兴起的民族国家体系陷入危机,“以致全欧洲都担心它要变成一个世界性君主国”。[47]由此可见,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一个资产阶级国家之间为了进一步争夺欧洲乃至世界霸权而暂时达成的妥协和协议,在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提供稳定外部环境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矛盾和争夺。
维也纳体系是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国家为建立稳定的国际关系秩序所形成的国际体系。但是,新的国际体系是以牺牲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前提的,是以牺牲波兰等弱小民族的利益为代价的。恩格斯指出:“对拿破仑的胜利就是欧洲的君主国对法国革命的胜利,因为拿破仑帝国是法国革命的最后阶段;恢复‘正统主义’[48]就是对这次胜利的庆祝。”[49]马克思还深刻揭露了由维也纳体系建立的欧洲“均势”的实质是几个大国对战利品的瓜分。他指出:“俄国利用神圣同盟[50]唆使一个国君反对另一个国君,唆使各国君主反对各国人民。第一件事是普鲁士干的,第二件事是奥地利干的。”[51]土耳其与欧洲在这个期间形成的关系,实质是“不坚定的、畏缩而又互相猜忌的西方列强,起初由于害怕俄国扩张而鼓励苏丹反抗沙皇,而结果却由于害怕普遍战争会引起普遍革命而强迫苏丹让步……所以就把自己的全部努力只放在保持statusquo(现状)上,即保持那种使苏丹不能摆脱沙皇,而斯拉夫人又不能摆脱苏丹的腐烂状态。”[52]
德国统一后,俾斯麦政府为了增强德国在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营造“大陆联盟体系”。为了同德国较量,俄国和法国于1894年结成俄法联盟。恩格斯深刻揭露了“大陆联盟体系”的本质是各国争夺霸权,不是保证欧洲和平,而是破坏欧洲和平。恩格斯还指出,随着俄法外交的接近,“大陆上的大的军事强国分为相互威胁的两大军事阵营:一方是俄国和法国,另一方是德国和奥地利。较小的国家不得不集结在这一或那一阵营周围。”[53]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以及欧洲列强外交政策的深刻剖析,指出了资产阶级国际关系的本质和秘密,提出了只有废除资产阶级的国际关系准则,消灭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和整个世界的和谐。
3。对现存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对现存社会进行根本改造是实现世界和谐惟一正确的道路。现存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力为建立世界的普遍联系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为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对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进行掠夺准备了条件与可能。《共产党宣言》高度评价了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54]正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55]“取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56]这是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的国际社会的本质,也是资产阶级外交关系的本质。不从根本上对资产阶级社会进行改造,资产阶级的外交关系就不能得到根本改变。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变革理论,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个理论所提供的社会改造的基本线索是:第一,培养承担社会改造任务的阶级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57]为此,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第二,制订社会改造的行动计划。改造资本主义社会,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而是要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这个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团结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并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的社会改造,并在这个进程中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第三,构建新的社会关系准则。《共产党宣言》提出了工人阶级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总的策略原则,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为此,“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在所有这些运动中,他们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度如何”。同时,“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58]通过对社会的根本改造,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完全平等,进而实现各国家、各民族在平等基础上的和平相处与和谐相处,建立和谐世界。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3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2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5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9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26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10~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94~19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4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2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60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29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5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7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