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广告文化学鞠惠冰读书笔记 > 第二 商品化的自我(第2页)

第二 商品化的自我(第2页)

与品牌营销不同,另一种表明消费的**的符号与性能有关。性能是某种可以购买的东西。例如,电器产业有个共同点,那就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设备会有很多功能是他们从来不会使用的;汽车产业也是如此,有些人会买一辆超快的跑车,但大多数时候是在拥堵的车流里慢慢爬行,也有人会买一辆多功能越野车,但通常被用来接送孩子上学和回家。这些全都是性能的消费者。苹果iPod的商业吸引力也在于它提供的比人们会使用的还要多。所有这些机器都以过分强大的性能来换取买家的认可。

抽象地说,当性能和实践分离,欲望就被调动了。也就是说,你想做的并不是你能做事情。从这个角度说,沃尔玛也体现了这种分离,它在同个屋顶之下摆放了谁也不能全买下来的大量商品,物品的庞大规模激发了消费者的欲望。这正是沃尔玛和19世纪末期出现在巴黎的第一批百货商店的不同之处。当时商业中心的营销手段主要是把一些不同的物品摆放在一起,每样只摆一两件,如平底锅可能被摆放在波斯地毯上,印度的披肩挨着巴黎的胸衣,而旁边是一瓶昂贵的香水。当时的商人想要通过给普通商品蒙上陌生的色彩来刺激消费者的欲望;而在沃尔玛,挑起消费欲望的是商品庞大的数量和种类。

在堆积之中,还有产品总和之外的东西:显而易见的过剩,对稀有之物神奇而决定性的否定……我们的市场,我们的商业动脉……就是这样模仿了一个被寻找回来的异常肥沃的自然:在我们的萨纳昂山谷,霓虹灯的灯光像牛奶和蜜一样在番茄沙司和塑料上流淌,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对于所有的人来说,不是不够而是太多的强烈愿望就在于此:看起来你带走了一堆摇摇欲坠的盒装牡蛎、肉、梨子或芦笋,其实你只是购买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你只是买走了所有中的部分罢了。这种对消费材料、对商品的重复借代说法,采用了一个重要的集体隐喻,以及借助于其本身无节制的特点,重新恢复了赠与和戏剧性的、用之不竭的挥霍形象。[4]

鲍德里亚指出,今天很少有物品会在没有反映其背景的情况下单独地被提供出来。橱窗、广告、商标在这里起着主要的作用,并强加着一种一致的集体观念,它们不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一系列意义,它们总是想方设法打开指示性的道路,引导消费者逻辑性地从一个商品走向另一个商品。

总而言之,消费的**表现为两种形式:“主动的想象参与”和“被性能唤起的欲望”。进入市场营销和品牌形象的想象游戏的消费者会认为,物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其“镀金”的部分而不是“平台”的部分。对性能趋之若鹜的消费者也同样会屈服于消费的**而不断抛弃完好的东西。消费者在商品之中找到的快乐,是忧郁的实用主义者将会怀疑的强迫性的快乐。

三、消费主义:我买故我在

阿瑟·米勒在剧本《代价》第一幕中有这样一段话:“许多年以前,一个人如果难受,不知如何是好,他也许上教堂,也许闹革命,诸如此类。今天,你如果难受,不知所措,怎么解脱呢?去消费!”[5]从宽泛的意义上说,消费在当代社会已经超过了宗教、政治的重要性,发展成为主要的社会活动。尽管各阶层在消费水平上存在着差别,但是,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每个人都在消费,“消费社会”的概念已被普遍接受。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对“消费”的界定是:

1。不再是对物品功能的使用、拥有等等;

2。不再是个体或团体名望声誉的简单功能;

3。而是沟通和交换的系统,是被持续发送、接收并重新创造的符号编码,是一种语言。[6]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逻辑的关键在于,不是产品,而是能指本身已经变成了消费的客体,这些客体通过被建构成为符码获得了自己的权力和魅力。“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7],在鲍德里亚看来,物品广告的体系已经构成了一种新的语言,这个“唯心—沟通”哲学的基础在于用人和物品的“个性化”关系取代人和人之间活生生的、带有冲突的关系。

通过商人与媒体的合作制造需求,消费系统成功地“统治”了人们的生活经验与记忆。比如说,你或许不认识某个人,但却可以清楚地指出他脚上那双鞋子的“品牌”。由此观之,商品符号的确构建了人们的记忆与生活的世界,形成了“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里,人和人的关系很容易建立在对某种品牌的认同上,而非了解彼此的个性。在小说《美国杀人魔》中,主角在见到每一个人时,都会在心里先将对方身上所有衣物,包括香水的品牌细数一遍,并不在乎层层包装底下的“个人”,这就是消费社会的最佳实例。

图3-4芭芭拉·克鲁格《我买故我在》

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代社会,个人的身份认同和主体性如何通过购买行为而建构、表演、沉浮?文化、时尚、品味如何相互渗透,并传达欲望需求和社会地位的信息?这些议题也是美国艺术家芭芭拉·克鲁格关注的重心。1987年,在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我买故我在》(IshopthereforeIam)中,一位消费者手持信用卡,直言不讳地宣告购物即存有的生活哲学,进而取代了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成为当代艺术中针对消费社会最简洁有力的作品(图3-4)。

自货币经济发展以来,个人的购买力一直是展示社会经济地位的中介,克鲁格夹带讽刺的文字更特意标榜消费认同与存在的紧密关联。这种消费即塑造自我的观念曾被艾文形容为“组合商品的自我”;社会学家鲍曼也认为购物过程需要详细考量、比较和区隔商品,使消费者投入了自我的建构。

克鲁格的标语“我买故我在”虽夸张地将一般认为平凡庸俗的消费提升到存在意义的层次,但是就自我建构的身份认同而言的确有其真实性。她选择的“shop”一词包含购物的三种性质:规律地添购生活必需品(doingtheshopping)、休闲性或为特别目标的逛街采购(goingshopping)、研究计划型的购置如房子和车子(shoppingaround)。消费者进行第二、三类的购物时,尤其考虑商品所拥有的符号价值(signvalue),如何传达其身份认同和社会经济地位。从这些层面考虑,中文的“买”较难完整表达英文“shop”的多层含义及其所隐含的思辨复杂性。

克鲁格《我买故我在》的主角可能属于中上阶级,但是并没有显示特定的性别和种族,却是一卡在手便通行无阻。如果暂时抛开意识形态之争,其表象很容易引起大众消费者的回应共鸣。相对于《我买故我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克鲁格的另外一幅作品《我们的价钱疯了》则偏重消费者的情绪反应和受难角色,呼应了许多研究者对于消费焦虑的描述。事实上,即便完成了购物行为,消费者漂浮变换的欲望并不尽然就得到满足,甚或处于长期渴求和满足延迟的状态。鲍德里亚曾指出消费过程中的潜意识冲突与挫折,并无法在购物后马上如同广告声称的那样获得解放,反而持续累积更多的欲望,使所谓的消费“自由”终究成为另一种“内化的压制”。

克鲁格着重于表现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心理投射及广告对于符号的操纵。她1981年的摄影蒙太奇作品《你被无机体的性魅力所**》凸显人对物的执迷和渴望,已经跨越了人和非生物之间的认同界限。在这幅作品中,一对男女的手套瘫软在桌布上,却仿如真人般依偎缠绵。这种场景安排十分近似超现实主义的意象,因为假人模特儿的手、广告看板上的手、手套等“无机体”,经常出现在契里柯、曼·雷等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中。

“你被无机体的性魅力所**”这句话是改编自本雅明在《巴黎,19世纪的首都》一书中对于世界博览会展示时尚的描写:“时尚规定了商品拜物教所要求的膜拜仪式。……时尚是与有机的世界相对立的。它把生命体与无生命世界联系起来。……这种屈服于无生命世界色诱的恋物癖是时尚的中枢神经。”[8]本雅明形容当时的世界博览会是“商品拜物教的朝圣之地”,它“使商品的交换价值大放光彩”,它们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幻境,让人们进来寻求开心。本雅明一方面沿用马克思对于商品拜物和资本主义造成的人际疏离的批判;一方面又醉心于物质文化史和哲学史的建构,在巴黎的拱廊街搜寻渐被遗忘的历史物件,着迷于诠释大众文化商品。

今天,整个世界都被卷入了购物狂潮中,购物已成了一种休闲方式,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在各大城市中,几乎最主要的新建筑都或多或少在制造更为完美的消费气氛。从空间角度来说,消费是不同场所的一系列购买行为的结果。但是,“买东西”(doingtheshopping)与“去购物”(goingtheshopping)是不同的,前者被界定为工具性的,是围绕着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行为,而后者则突出与视觉化、闲逛等相关的消费文化与购物体验。有人把“Shopping”音译为“血拼”,带上了几分惨烈;有人把逛遍一条街上所有的商店戏称为“扫街”。无论有多少说法,“购物”终归会被消费的“欲望”所捕获。

图3-5中兴百货广告《时尚患者的强力**》

曾有台湾中兴百货的广告文案写道:“时尚患者的强力**。我梦见在DOLCE&GABBANA的流苏裙海中裸泳,我梦见自己舔食ANTEPRIMA的娃娃鞋尖,我梦见被EXTE的皮带鞭打37下,醒来后,还好有春季折扣可以安慰我。”(图3-5)这类广告作品记录了以台湾为代表的消费生活主张,其中创意曲折令人屏息叹观,具有绝对流行时尚的图腾表征;更进一步汇整出结合人文通路与消费策略的创新手法,譬如“一年买两件好衣服是道德的”、“到服装店培养气质,到书店展示服装”、“没有禁欲的消费者,只有太清教徒的百货公司”、“三日不购衣便觉面目可憎,三日不购物便觉灵魂可憎”等。

中兴百货说自己是“时尚患者的强力**”,说广告是“无机物性魅力之诞生过程”,这本是本雅明和克鲁格等的批判主题,现在却变身为有恃无恐的广告宣言。这时广告不等于销售,而在卖弄唤起消费大众的自觉的良知。虽然消费的结果是相同的,口感却绝对不同,消费欲望甚至会因被精准的揭露而更鼓张。因此有人将巴特与许舜英齐观: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路线大不同,却交会在精确地解构流行,对消费文化进行开肠破肚这一点。

以下为中兴百货的两条文案:

银行倒闭不会令我不安,天堂倒闭不会令我不安,政客倒闭不会令我不安,不景气不会令我不安,缺乏购物欲才会令我不安。欲望从来没有不景气的时候。

“消费正确”比“政治正确”正确。左拥优雅Armani右抱性感Dolce&Gabbana,并不构成绯闻要件。即使所有人都穿喀什米尔,也没有人敢罢免你的安哥拉毛衣。除了爱人有抗议你抽Cohiba的权利,咖啡店内保留雪茄燃烧的合法性。穿着平底胶鞋步上礼堂,三寸金属细高跟决不因此上街头。舆论基本上不批判用鹅毛钢笔写信还是用电脑写信。此外,还可以穿睡衣去舞厅、戴棒球帽去冲浪、喝红酒配海鲜……

在这些广告中,购物已经成为消费者赖以存在的理由,shopping就是新的伦理。无论是禁欲的宗教观还是传统的道德观,统统死于广告话语言下,“善男子,善女人,欲海无边如恒河沙数,唯中兴百货周年庆折扣是岸。”“老子:请问你有没有读过我的道德经?时髦女:道德经?我只听过一年买两件好衣服是道德的,但我觉得两件实在太少了,二十件如何?”

[1][澳]彼得·柯睿耿:《消费社会学》,王宏仁译,93页,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10。

[2][澳]彼得·柯睿耿:《消费社会学》,王宏仁译,94页,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10。

[3][美]理查德·桑内特:《新资本主义的文化》,李继宏译,110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4][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2版,刘成富、全志钢译,2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转引自高丙中:《居住在文化空间里》,7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6][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2版,刘成富、全志钢译,88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法]尚·布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22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8][德]瓦尔特·本雅明:《巴黎,19世纪的首都》,刘北成译,4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