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古代罗马文明时间 > 第二 帝国的哲学家(第1页)

第二 帝国的哲学家(第1页)

第二节帝国的哲学家

一、爱比克泰德

爱比克泰德(Epictetus,约公元55—约135)是古罗马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关于他的生平我们所知甚少。约公元55年,爱比克泰德出生于罗马东部弗里吉亚(Phrygia)的希拉波利斯(Hierapolis)的一个奴隶家庭。约5岁时,他被卖到罗马,成为权贵埃帕弗洛迪图斯(Epaphroditus)的奴隶。爱比克泰德不但出身低微,而且身体孱弱,腿有残疾,据说这是他做奴隶时受到严酷惩罚的结果。从早年开始,爱比克泰德就崇拜神灵,并显示出很高的哲学天赋,他师从当时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盖约·穆索尼乌斯·鲁弗斯(MusoniusRufus),且深受影响。最终,爱比克泰德成为鲁弗斯最有名气的学生。被主人释放后,爱比克泰德在罗马一直从事哲学教学,直到公元89年,元首图密善担心哲学家们日益强大的影响力会对自己的地位构成威胁,驱逐了包括爱比克泰德在内的哲学家们。之后,爱比克泰德在伊庇鲁斯的尼科波利斯(Nicopolis)建立一所哲学学校,以教书终其一生。在那里他的声望吸引了大批追随者,其中包括许多上层社会的罗马人。

爱比克泰德生活在罗马帝国初期,这是一个新旧更替的时代。在经济领域,高度发达的奴隶制经济取代了传统的农业经济;在社会生活领域,传统的家庭、宗教和道德观念也不复存在;在政治领域,随着城邦共和体制瓦解,一切主动权都从元老贵族手中转移到元首及其臣属手中。由于公民与国家关系的疏离,个人日益从政治生活退回到个人生活。在一个纷繁的,充满权力、金钱、荣誉、欲望、快乐与不幸的世界里,我们如何才能过上幸福而充实的生活?我们如何才能够做个好人呢?这是爱比克泰德终生致力寻求的两个问题。爱比克泰德一生授课教导别人,并且完全实践着自己的伦理道德思想。他一生清贫,长期居住在一间小屋里,除了一张床,一盏灯以外,几乎一无所有。

爱比克泰德本人没有撰写任何著作,其思想之所以流传后世,他的学生阿里安(Arrian)功不可没。

首先,阿里安记录了爱比克泰德的教学内容,并整理为《论说集》(Discourses),其中的4卷保存下来。可以说,《论说集》最完整地保存了爱比克泰德的思想。在《论说集》中,爱比克泰德没有提及宇宙论,没有讨论太多的逻辑学,他从头到尾就是以生动、诙谐的语言,谈论怎样在生活中做一个人,做一个自由的人,做有人的尊严的人。针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境,爱比克泰德在第1卷就提出,什么是我们权能之内的事情,什么不是我们权能之内的事情,这是其学说的中心命题。“在我们权能范围之内的东西是意愿和所有意愿的东西。不在我们权能之内的东西有身体、器官、财产、父母、兄弟、子女、国家”[54],可见,完全取决于我们的事物只有自由意志、理性、选择;其他的事物,包括身体、财富、家庭、城邦等,都不取决于我们。这是因为,爱比克泰德赞同早期斯多葛派哲学家们的自然哲学观点,强调由火、土、气和水4种元素构成的万物不断地循环往复,其本性是消逝不定的,只有人的理性是与神同在的、永恒的。“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属于我们权能之内的东西,而至于其他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就只能让它顺其自然本性了。可是,它的自然本性又是什么呢?当然是神的意志了。”[55]人们对理性之外的事物都应该持无所谓的、无动于衷的态度。爱比克泰德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这种“在我们权能范围之内的东西”。爱比克泰德从不同角度,即表象、欲求和避免、选择和拒绝、判断和赞同,以及从自由意志的角度,对这种“在我们权能范围之内的东西”进行了分析描述,从而阐明了人类达成幸福的不同路径,这几种路径之间并非互不相干,而是一种多而一的关系。爱比克泰德认为,“表象”不仅是感性的,而且是理性的,它与语言和概念密切相关,故“表象”可以成为“赞同”和“判断”的对象。因个体的语言和概念储备的差异,所以对表象的处理又是个体性的,如何运用表象是一种个体性的事件,而表象的理性特征又赋予了人以重构表象的可能性。正因如此,人可以“正确运用表象”。正确处置表象是一种持续的生活实践,因此服从自然是爱比克泰德要求的基本的人生态度。当人以服从自然的方式生活,任何向他呈现的表象都会得到正确处置,意志总会做出善的选择,意志自由总能得以贯彻,人于是也就获得了自由。爱比克泰德认为,为了通往幸福、满足和宁静之路,人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修身(哲学)训练,具体分为3个方面:第一,欲求和避免,这是对理性和感情的控制,即能够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回避自己想要回避的东西;第二,选择和拒绝,即人的行为一定要有条理,合乎理性,小心谨慎;第三,判断和赞同,即要避免失误和受到蒙蔽。爱比克泰德认为这三个领域中,最为重要和迫切的是在欲求和避免领域的训练,“欲求和避免”领域的训练关涉的是人的**,此领域的训练目的在于:通过达成对真正善恶的认识,引导人达到一种免除**的幸福状态。[56]爱比克泰德的“自由意志”是指人完全摆脱了错误判断,对所有事情都能够有一种正确判断的状态,从而确保人的实践行为的自由无阻。“自由意志”直接关涉人的善恶属性的道德选择,人的善恶只能在“自由意志”领域中彰显,而在“自由意志”领域之外的一切事物,则并无善恶属性,故爱比克泰德主张,人只关注“自由意志”领域内的东西,只致力于自身的美德和“自由意志”的完善。“通往平静安详的路只有一条……就是永远不要向往意愿之外的事情;你要把它当作是别人的东西,不是你自己的东西,你要把一切都交给神灵和命运;你要让别人来掌管这一切,这其实也是宙斯的旨意。我们唯一应该关注的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不会受到任何阻碍的东西。”[57]以上这些其实就是爱比克泰德为其学生和世人开出的人生指南。其次,阿里安摘录《论说集》的精要,缩略为《道德手册》(Manual)。《道德手册》是爱比克泰德道德学说要点的梗概,基本反映了爱比克泰德的思想,对其思想传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道德手册》都是一部重要的鼓舞人心的著作。《道德手册》语言凝练、隽永,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可作为智慧箴言来品读。最后,阿里安编辑的爱比克泰德授课语录的散失部分,整理为《片段集》。它散见于公元6世纪马其顿人斯多巴俄斯(Johaobaeus)的两本希腊作家名言录:《牧歌集》(Eclogues)和《诗文选集》(Anthology);公元2世纪拉丁语法学家奥鲁斯·格里乌斯(AulusGellius)的《阿提卡之夜》(icae);罗马元首马尔库斯·奥里略的《沉思录》;大约公元4世纪的拉丁作家阿诺比乌斯(Arnobius)的《反异教徒》(Agaihen)等。

相比较而言,爱比克泰德哲学与早期斯多葛学派大体一致,但其风格和侧重点明显不同。爱比克泰德关心的不再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宇宙本质、物质或者精神,他把早期斯多葛主义谈论的形而上学充分运用于伦理学方面,成为继苏格拉底之后著名的道德哲学家。苏格拉底开创的道德哲学不仅仅是一种对知识和美德的信仰,还是他的实践和行动以及他的人格典范。爱比克泰德突出地体现了这样的实践品格和人格典范,他与苏格拉底遥相呼应,构成希腊理性精神的一种道德人格象征。苏格拉底的美德、知识、智慧是跟城邦这个共同体的价值判断标准联系着的,但到爱比克泰德时代,这时的共同体已经由小国寡民的城邦变为无限广阔的罗马帝国了。爱比克泰德在观念上突破旧的城邦道德价值观,彰显了普世和世界城邦的广阔视野,但爱比克泰德也没有忘记对个体的关照。

爱比克泰德比古罗马时期任何一位斯多葛哲人更热衷于谈论人的自由,他非常赞同早期斯多葛派哲学家们的自然哲学观点,认为神把自己的神性公平地赋予阳光照耀下的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而我们的这种神性高于所有其他一切本性,所以,人是自由的,任何人、任何物质、甚至连神都不能引诱、逼迫和干预我们,使我们屈服。而且,爱比克泰德强调人的修身实践,关注如何实现人的主体自身,他从哲学的角度对自由作出了富于实践意义的特殊理解。爱比克泰德念念不忘的问题是:作为一个人我们应该如何行动,不违背我们“人”的称号?他告诫说:“想想看,你到底是谁?首先,你是人。你的最高能力就是你的意愿,它不仅控制着所有其他一切,而且完全自由,不受任何奴役和束缚。再想想看,你有理性,这与其他什么动物不同呢?与野兽不同,与牛、羊这类的家畜不同。除此以外,你还是一位世界公民,你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你在这个世界里不是居于次要地位、服务于别人的一部分,而是居于主导地位的主要部分,因为,你不仅能够理解神对世界的神圣统治,而且还能够推理和思考由此而引发的其他问题。”[58]自由的人能够想怎么样生活就怎样生活,他的追求没有阻碍,他的愿望总能实现,也不存在他所厌恶的事物。[59]可见,爱比克泰德主张的自由是一种绝对的自由。

爱比克泰德认为,“自由不是通过满足人们的欲望而获得的,而是通过消除人们的欲望而获得的”[60],“在恐惧、痛苦和忧伤中生活的人是永远不会自由的,只有摆脱了恐惧、痛苦和忧伤,你同时也就摆脱了奴役”[61]。因此,人生在世应当通过理性摆脱一切快乐、欲望、恐惧和悲哀的纷扰,对于现实世界采取一种清心寡欲、无动于衷的生活态度。处于自由状态的人放弃了对外在事物的一切主观愿望,只保留了对自身自由(意志自由)的要求。一方面,爱比克泰德教导的自由没有改造外部世界,而是到人的内心世界寻求公正和理性,它通过摆脱必然的控制,改造和提升了人的内部世界,是哲学生活的最终成就。另一方面,这种自由是一种消极的和否定意义上的精神自由,由于主动放弃了对外部世界的权力要求,控制了自己的欲望,其禁欲倾向是很明显的。爱比克泰德对作为个体的人的地位和价值作了重要的论述,为人类的思想智慧宝库留下珍贵的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类的精神进步,应该包括人性在个体和共同体两个方向上的发展。爱比克泰德把对个体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探讨发展到个体内心的独立自由的精神和道德上,但同时又把人类的共同体无限扩大,放大到了神或世界城邦,即全人类这个范围上。这样论证人性,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古希腊人以个人的私利和城邦为标准的狭隘眼界,在胸襟上,已经与各大世界宗教几乎相差无几了。我们可以说,在对人的关怀上,爱比克泰德是对希腊哲学的极大发展,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62]

爱比克泰德的思想具有独特的宗教气息。为了与普通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相协调,爱比克泰德把伦理学和神学结合得更加密切。与其他斯多葛哲人一样,爱比克泰德认为,世界由神主宰,其中所出现的一切事物都出于神的意志。爱比克泰德对理性和宇宙的神的解释是,“神的本质不是肉体、土地和名誉,而是智慧、知识和正确的理性”[63]。爱比克泰德强调通过自然哲学(神学)来论证伦理行为的正当性:除了取决于自我的自由意志,人们对其他事情都应该“顺应自然”、“听从神”。“爱比克泰德把哲学与深切的神秘渴望掺杂起来,几乎把其哲学变为宗教。把宇宙尊奉为神,它处在全能的上帝的治理下,上帝为了至善安排了所发生的一切。”[64]他敦促人们去过高尚的生活,既不应该放纵自己,沉溺于低级趣味之中,也不应该在愤怒的抗议中垮掉,而应从对苦难的忍耐及对死亡宁静的顺从中获得所能得到的满足。爱比克泰德大力宣扬顺应自然和服从命运的思想,认为世间的一切好运和灾难都是神的特殊旨意的结果,一切荣华富贵,生老病死,都非个人能力所为,我们只能绝对接受。因此我们应当以一种主动“配合”的方式来对待疾病、死亡、残废等灾难,正如我们应当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好运一样。“对于万事万物,我应该怀有的愿望是:神赐给了我什么,我就接受什么,神想让我占有多长时间,我就占有多长时间。”[65]爱比克泰德心目中理性的斯多葛人,“不管是身染重病,身处险境,即将死去,还是过着流放的生活,或者饱受屈辱,他都能幸福如常,欢乐如初。”[66]爱比克泰德所鼓吹的道德观有相当一部分的宗教特征,可以说,它是一种道德本体论哲学。这就是他的学说为什么吸引早期基督教思想家的原因。

爱比克泰德对斯多葛派学说有极其重要的发展和突破,是继苏格拉底后对西方伦理道德学说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哲学家,是真正集希腊哲学思想之大成者。

近2000年来,爱比克泰德的思想对当时及之后的哲学和宗教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就罗马帝国来说,爱比克泰德的思想影响了罗马帝国的元老贵族阶层,哈德良元首以及一些达官贵人也曾拜访过他。马尔库斯·奥里略元首早年曾读过爱比克泰德的作品,对他钦佩有加,其名著《沉思录》深受其作品的影响。爱比克泰德与马尔库斯·奥里略在许多哲学问题上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在罗马帝国晚期,斯多葛派哲学的影响日渐减小,但爱比克泰德因其学说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受到青睐。在伦理学方面,爱比克泰德宣扬安于现状、顺从命运、鄙弃快乐和忍受苦难的禁欲观点,倡导普世和人人平等的思想,这契合了新兴基督教的救赎福音和天国理想。著名神学家、哲学家圣·奥古斯丁等人曾深受爱比克泰德的影响,并将他的许多思想渗透到基督教教义之中,基督教借助斯多葛主义实现了其在罗马帝国的本土化。

在整个中世纪、文艺复兴乃至现在,爱比克泰德的著作和思想一直受到欢迎。他的《论说集》曾被翻译为荷、法、德、日、拉、俄、英等多种语言。他的《道德手册》被翻译为丹、荷、英、法、德、俄、意等多种语言,值得一提的是,传教士利玛窦为了传教,将爱比克泰德的《道德手册》译为中文,译名为《二十五言》,收录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杂家》第93册。利玛窦借助于《二十五言》,将儒家学说理解为中国式的斯多葛主义,希望由此实现基督教在中国的本土化。

二、马尔库斯·奥里略

马尔库斯·奥里略(又译为马可·奥勒留)是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的第5位元首,于公元121年出生,公元161年继位,公元180年病逝于军中。他为人仁善、执政勤勉,为保卫罗马帝国的安全与繁荣夙夜在公、殚精竭虑,因而为后世赞颂,位列“五贤帝”之内。他热爱哲学,尤其信奉并遵循斯多葛派的哲学原则,戎马倥偬亦不中断对人生伦理及自然宇宙的思索,其个人哲学思考录《沉思录》流传至今,他也因此成为斯多葛派的最后一座高峰,并尊享“元首哲学家”的美誉。

据记载,奥里略出身显贵,其祖父曾3次出任执政官,父亲阿尼乌斯·维鲁斯也曾出任行政长官,母亲多米提亚·卢西拉为曾两度担任执政官的卡尔维西乌斯·图鲁斯之女。虽然父亲早逝,但奥里略在母亲和祖父的精心呵护下,从小就得以跟随阿波罗尼乌斯、尤福利翁、盖米诺斯、安德隆、阿提库斯等众多名师学习,广泛涉猎哲学、文学、戏剧、音乐、几何、修辞学等领域的知识,并对哲学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因安敦尼·庇护的关系,奥里略自幼便因善良聪明深为时任元首哈德良喜爱。公元138年,哈德良过继安敦尼·庇护为继子,指定其为新的继承人,同时要求安敦尼·庇护收养奥里略,并确定奥里略为安敦尼·庇护之后的元首人选。同年,哈德良病逝,安敦尼·庇护继任元首。翌年,安敦尼·庇护过继奥里略,不久后又授予他恺撒之誉,正式将其确定为继承人。公元161年,安敦尼·庇护逝世,奥里略继位,成为罗马帝国的第16位元首。

图8。3马尔库斯·奥里略浮雕

奥里略继位时,罗马帝国虽国库充盈,经济繁荣,但边境地区骚乱频繁,已有盛极而衰的征兆,加之奥里略体弱多病等原因,他一即位便授予弟弟卢基乌斯·维鲁斯恺撒与奥古斯都之衔,同他以平等地位共同理政,开罗马帝国两帝共治之先河。在奥里略担任元首的19年间,罗马帝国一直处于内忧外患的险局之中,其元首生涯也充满艰辛。军事上,自即位伊始,周边外族便不断扰边叩关,帝国东西部几乎战火不绝。公元161年,帕提亚国王伏尔吉西斯三世率军入侵叙利亚,布立吞人在不列颠挑起战事,卡蒂人入侵日耳曼,奥里略委派维鲁斯等人分兵抗击,终于在公元166年获得胜利。但是,东征凯旋的军队带回了可怕的瘟疫,瘟疫蔓延整个帝国并在意大利和西部行省猖獗多年,吞噬了无数生命,耗竭了国库储存。次年,马克曼尼人、夸德人、雅吉格人等日耳曼部落和萨尔马提亚部落蜂拥南下,**东北行省,其先头部队甚至一度进入意大利。奥里略动员了国家全部力量,几乎耗尽国库之后才迫使蛮族屈服。与此同时,在西班牙和埃及北部均爆发起义,奥里略通过代理人成功地镇压了起义,同样也几乎耗尽了当地的财政。公元175年,坐镇东方的卡西乌斯听信奥里略死亡的消息而发动叛变,自立为元首,并获得了大部分东方行省的承认,不过3个月便被其部下杀死,叛乱者随即土崩瓦解。奥里略被迫中止与日耳曼人的战争到东方巡视,稳定东方政局。公元178年,为彻底打败莱茵河沿线的马克曼尼人和夸德人,将其领地变为帝国行省,奥里略再度领军出征,但天不遂人愿,他在军中感染瘟疫并于公元180年撒手人寰,终年59岁。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