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在宣战以前,就拟出了使战争局限于阿非利加和西班牙的作战计划。元老院在意大利征集6个军团的兵力,其中一部分派往迦太基的本土,另一部分派往西班牙[22]。罗马的目的是要捣毁迦太基在西班牙建立起来的进攻罗马的新基地。但汉尼拔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毅然决定从北方越过阿尔卑斯山直捣罗马人的心脏——意大利,打一场无战略后方、无补给线的主动出击战,力图以此来打乱罗马人的战略布局[23]。
当汉尼拔从新迦太基出发时,罗马人还没有汉尼拔方面的确切情报。两位执政官仍按计划分别率军向非洲和西班牙进发:塞姆普罗尼乌斯经西西里到阿非利加,科尔涅利乌斯·西庇阿经马西利亚到西班牙。当西庇阿到达罗纳河口在马西利亚登陆时,才发现汉尼拔已越过比利牛斯山。西庇阿想在罗纳河渡口堵截汉尼拔,但当西庇阿赶到渡口时汉尼拔已过河向阿尔卑斯山进发了。于是西庇阿迅速做出决定,他派自己的弟弟格涅乌斯继续前往西班牙,自己则率一部分船队赶回意大利,准备迎击汉尼拔的进攻。
汉尼拔花了15天的时间翻越了阿尔卑斯山,成功地到达意大利半岛北部,达到了出其不意的目的。从迦太基出发到翻越阿尔卑斯山,汉尼拔总共用了5个月的时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据波利比乌斯记载:当汉尼拔到达波河流域时,迦太基的军队只剩下了1。2万名阿非利加人、8000名伊伯里亚人和6000名左右的骑兵。[24]不过,汉尼拔进入山南高卢后,受到了罗马新征服的印苏布利斯人的热烈欢迎。汉尼拔从高卢人那里获取了大量的补给。不过,由2万余主力挑战一个拥有近80万兵力的罗马国家在人类历史上还是极其罕见的。这一点就连波利比乌斯也感到非常吃惊。他说:
为了用事实说明汉尼拔尝试去进攻的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国家,他勇敢向之挑战,并几乎为之带来巨大灾难的帝国的力量是多么雄厚,我必须谈谈罗马的资源和他们当时兵力的具体数字。两执政官指挥的有四个完全由罗马公民组成的军团,每团步兵五千二百、骑兵三百。另外每执政官军中还编入同盟军步兵三万、骑兵两千。临时调来协助罗马人作战的萨宾和埃特鲁利亚部队有骑兵四千、步兵五万有余,罗马人将他们集中在埃特鲁里亚边境沿线,由一名大法官级行政长官指挥。从住在亚平宁山区的翁布里亚和萨西纳提人中征集的兵力达二万,同他们一起还有威尼提人和塞诺曼尼人二万。罗马把这些人部署在高卢边境,命他们进入波伊人境内以牵制入侵者的兵力。以上是保卫罗马领土的现役兵力。此外,罗马自己还留有一支随时可以参加任何战斗的后备军:其中步兵二万、骑兵一千五百完全由罗马公民组成,另有步兵三万、骑兵二千是各同盟国提供的。
据报导,此外还有在册可征用的士兵,人数如下:计拉丁诸城步兵八万、骑兵五千;萨母尼特步兵七万、骑兵七千;亚皮吉人和美萨比人步兵七万、骑兵一万六;卢卡尼人步兵三万、骑兵三千;马尔西人、马卢西尼人、弗兰塔尼和维斯提尼人共有步兵二万、骑兵四千,在西西里和他连图还有两个后备军团,每团步兵四千二百、骑兵二百。罗马人和坎佩尼亚人在册的有步兵二十五万、骑兵约二万三千。
据此,罗马和盟军能拿武器战斗的总人数为步兵七十余万、骑兵七万多,而汉尼拔侵入意大利时兵力充其量不到两万人。[25]
由此可见汉尼拔挑战罗马人的决心。
罗马人因为战略判断上的失误,导致战争初期非常被动。执政官西庇阿从西班牙回师意大利后,迅速赶往北部。不久,西庇阿军和汉尼拔军在波河支流提西努斯河附近相遇。双方发生激战,迦太基获胜。罗马军队损失23。西庇阿被迫放弃波河以北,退守波河南部。这时原来派去阿非利加的塞姆普罗尼乌斯已到达西西里,元老院急忙召他回来与西庇阿会师。两位执政官联军在波河南支流特列比阿河附近与汉尼拔再次交战。罗马军惨遭失败,4万人仅剩1万多人。上述两次战役充分显示了汉尼拔的军事天赋,在古代军事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公元前217年,塞姆普罗尼乌斯和西庇阿的任期届满,塞维留斯和弗拉米尼乌斯当选为罗马新的执政官。为了阻止汉尼拔军南下,元老院决定派他们分守两条大道:塞维留斯到阿利米浓防守弗拉米尼乌斯大道;弗拉米尼乌斯守卫穿越埃特鲁里亚的克鲁西大道。
汉尼拔在初步打败罗马人之后,开始南下。他挑选了无人把守的山口,穿过沼泽区,在弗拉米尼乌斯大军的南面出现。弗拉米尼乌斯急忙调兵南下。公元前217年,罗马军队在特拉西美诺湖(Thrasymene)附近遭到汉尼拔的伏击,执政官弗拉米尼乌斯及1。5万名将士战死。对于罗马人来说,特拉西美诺湖之役又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波利比乌斯说:
当战败的消息传到罗马,国家政要对于这场灾难的严重性再也不能掩盖、再也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他们必须召集人民大会,公布实情。当行政长官在讲坛上宣布:“我们在一场大战中被打败了”,此言所产生的震惊是如此之大,以至对那些在两个场合都在的人[26]来说,这一刻的灾难甚至比战役实际发生时还要严重得多。这并不令人惊讶。因为这么多年来,人民从未听到过公开承认失败的言论或事实,以至他们无法以平常的心态或有尊严地承受这样一次打击。[27]
特拉西美诺湖战役之后,罗马局势非常危险。为应付危局,改变当时的被动局面,元老院选举法比乌斯·马克西姆斯为独裁官(Dictator)。独裁官一职在罗马史上已经有30多年没有任用了。
法比乌斯是一位有经验和智慧的元老。他就任后,采取保存自己实力的策略,尾随汉尼拔大军,使汉尼拔不能围攻任何城镇,但又竭力回避同汉尼拔作正面冲突;同时又坚壁清野,不时派小分队迂回阻截汉尼拔的后路和侧翼,使汉尼拔首尾难顾,不得安宁。法比乌斯认为:在没有办法迅速消灭汉尼拔的情况下,使用迁延战术是正确的。他的格言是:“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和绝顶的天才军事家作战。”[28]但这种战术也有一定的风险。因为汉尼拔在意大利土地上长时间的狂掠**是罗马及其同盟者无法承受的。有人甚至怀疑法比乌斯,认为他怯懦。[29]但也有人认为他的战术是正确的。无论如何,到公元前217年年末,汉尼拔洗劫了意大利的很多地方,但没有建立一个相对稳固的根据地。
公元前216年,法比乌斯6个月的独裁官任期已满,指挥权重新转回到新选出的两位执政官手里。要求迅速结束战争的呼声促使两位执政官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仓促与汉尼拔决战。
公元前216年8月2日,战斗在阿普利亚坎尼城附近的平原上展开。当时双方的兵力是:罗马步兵比汉尼拔步兵多将近一倍,但汉尼拔的骑兵占较大的优势,由高卢、西班牙、努米底亚人组成的骑兵约1万人,而罗马只有6000骑兵。就军事经验和才能而言,罗马的两位执政官也远远比不上汉尼拔。
坎尼战役结束后,汉尼拔的骑兵司令曾向汉尼拔建议:“您可能意识到了这次战役的结果。5天之内,您将在卡庇托尔山上设宴痛饮了。”但汉尼拔没有接受他的建议。这位司令官最后不无感慨地说:“神灵确实没有把所有的智慧赐予同一个人。汉尼拔,您只能赢得胜利,但不知道如何利用胜利。”[30]从以后的发展来看,汉尼拔有作战天赋,但确实没有将作战优势转化为战略和政治胜势的能力。
坎尼战役对于罗马的打击是非常严重的。据阿庇安记载:“当这个惨败的消息在罗马宣布的时候,人们群集在街上,为他们的亲属痛哭哀号,叫喊他们的名字,同时他们不久就会落入敌人的手中了。妇女们带着她们的儿女在神庙中祈祷,希望罗马的灾祸有终止之日。罗马行政长官们以祭祀和祈祷恳求诸神说,如果诸神有怒恨他们的原因的话,他们已经受到这样大的灾难,神明也应当满足了。”[31]确实,在坎尼战役及其此前一年多的时间里,罗马已经连续数次遭受了大的失败,损兵折将10万人,几乎所有家庭都有失去亲人之痛。与此同时,意大利中南部和西西里的许多城市因为看到汉尼拔的胜利,一个个背叛罗马,其中有卡普亚、他林敦和叙拉古等,尤其是卡普亚和叙拉古的背叛给罗马造成很大的影响。卡普亚是意大利中部的工业首城,一直以生活富庶著称。它倒向汉尼拔,不仅给汉尼拔提供了良好的冬营基地,而且还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军需补给;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举动大大动摇了意大利同盟反抗汉尼拔的决心和信心。叙拉古是西西里的希腊名城。在希耶罗二世时,叙拉古一直是罗马人的忠实同盟。公元前215年,希耶罗二世去世,其孙继位。他一改原来的亲罗马政策,倒向迦太基。应该说,罗马在这个时候确实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过,罗马人并没有失去勇气和力量。也就是在这关键时刻,元老院这一共和国的中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采取果断措施,征召17岁以上青年参军,并由国家购买奴隶,将其编成两个军团。同时,它还动用国库的全部财富,增加财产税,并以此来支援战争。在战术上则继续推行法比乌斯消耗敌人精力的迁延战术,避免与汉尼拔进行正面作战,使汉尼拔找不到与罗马进行决战的机会。此后,迁延不交战成了罗马在意大利所有作战行动的基本战术。
罗马在强硬派元老的领导下逐渐恢复了元气。公元前212年,罗马乘汉尼拔南下占领他林敦之际,迅速包围卡普亚。汉尼拔虽亲自救援,但一直未获成功。次年,卡普亚被罗马攻克,受到了严厉惩罚。卡普亚的元老院成员和几十位有影响力的公民被处死,一部分居民被卖为奴隶,大片土地遭没收,城市原先的自治权也被剥夺。对于卡普亚的严惩确实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确保了罗马的最后胜利。随着卡普亚的收复,迦太基人在意大利的主要优势已逐渐转往罗马一方。[32]
几乎与此同时,罗马又派马尔凯鲁斯分海、陆两路围攻叙拉古。马尔凯鲁斯是汉尼拔战争时期涌现出来的优秀将领。但在进攻叙拉古时,他遇到了很大的麻烦。这些麻烦主要来自叙拉古的伟大数学家和工程师阿基米德。因为阿基米德设计了一些杀伤力很强的新型军事武器,叙拉古人正是利用这些武器多次击败罗马人的进攻。其中重要的有阿基米德利用杠杆和滑轮原理设计的投石机和抓船机。投石机把石头抛入罗马军队的步兵阵列中,抛到逼近城墙的舰船上。抓船机则利用铁爪把舰船抓起,提到半空,然后将其摔碎。在阿基米德提供的先进技术面前,罗马人损失惨重。公元前212年早春,马尔凯鲁斯利用阿尔基密斯节叙拉古军队饮酒过多这一时机,向叙拉古发动进攻,并一举成功。军队进城时,罗马统帅马尔凯鲁斯曾下令活捉阿基米德,但许多士兵未接到命令。当一名罗马士兵冲进阿基米德家中时,阿基米德正在沙堆上专心研究几何,他刚说了一句“不要动我的图”,罗马士兵的利剑就刺进了他的胸膛。对于阿基米德的死亡,连马尔凯鲁斯也痛惜不已。叙拉古城的失陷,使罗马基本恢复了在西西里的统治。此后,战争的天平逐渐倒向有利于罗马的一边。公元前209年,罗马收复了他林敦以及萨姆尼乌姆和阿普利亚的一些要塞。汉尼拔逐渐被挤到意大利南部的狭小地带。
公元前207年,汉尼拔的弟弟哈斯德鲁巴获准去意大利援助汉尼拔。他经西班牙北部越阿尔卑斯山到北意,得到高卢人支持,队伍有所壮大。但是罗马人俘获了哈斯德鲁巴派去与汉尼拔联系的信使,从而获取了哈斯德鲁巴的行军路线。罗马军队以逸待劳,在翁布里亚美陶路斯河口,一举击败迦太基援军,主将哈斯德鲁巴战死疆场。汉尼拔在获悉援军失利的消息后,只得退守南部意大利的布鲁丁。
公元前205年,年轻的西庇阿破例当选为罗马执政官。西庇阿是公元前210—前206年统率西班牙罗马军队的总指挥。[33]经过4年的努力,西庇阿不但打垮了西班牙的迦太基势力,捣毁了汉尼拔的西班牙基地,而且还锻炼出一支掌握新战术、使用新武器的新式罗马军队。西庇阿就任执政官后,极力主张开辟第二战场,把战争打到迦太基本土去。他认为:“如果不派遣一支罗马军队进入阿非利加,因而使迦太基人自己的家乡发生危险的话,罗马人是不能够摆脱汉尼拔和迦太基人在意大利对他们的骚扰。”[34]他的建议得到了森都里亚大会的鼎力支持,最后元老院允许他率军远征阿非利加。西庇阿先把军队运到西西里,经过周密准备,在非洲乌提卡登陆。公元前204年双方多次交战,互有胜负。公元前203年,大平原一战,西庇阿以奇兵击败迦太基军。同年,汉尼拔被迦太基当局召回国内。公元前202年,双方在迦太基以南的扎马附近发生激战。这是一场规模很大的会战,双方各投入兵力4万人,罗马方面得到马西尼撒之助,骑兵占优势,汉尼拔多了一些战象,骑兵力量不如罗马。战斗的最后结果是罗马人取得了胜利。此战罗马人损失2500人,汉尼拔损失25000人,被俘8500人。[35]扎马之战,是汉尼拔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失败。西庇阿则因为这次胜利而取得了“大阿非利加(AfriusMaior)”的称号。
对于罗马人来说,赢得了扎马之战,实际上也就赢得了整场战争。因为到了这个时候,迦太基人已经基本上失去了与罗马抗争下去的任何能力。公元前201年,迦太基在罗马人的高压下,被迫接受罗马人提出的条约。条约规定:迦太基必须放弃阿非利加以外的全部领土;除保留10艘船舰外,其余一律交给罗马;迦太基必须向罗马赔款1万他连特,分50年付清;未经罗马许可,迦太基不得与任何国家交战。为了保证履行上述条款,迦太基还向罗马交出100名人质。历时18年之久的汉尼拔战争就此结束。汉尼拔战争开创了一支军队挑战一个国家的先例。
应该说,罗马取得汉尼拔战争的胜利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胜利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罗马元老院的坚强领导。元老院是罗马共和国的核心,也是共和国公民社会的灵魂,在国家生活的所有领域都拥有广泛的权威。共和之初,元老一般由罗马执政官任命。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以后,监察官接掌了鉴定和任命元老的权力。根据相关法律,监察官每5年对元老名单进行一次审核、修订,开除不称职的元老院成员,并不时从有杰出成就的公民中补充新鲜血液进入元老院。元老院成员因为大多来自刚刚卸任或卸任不久的高级官员,行政和军事经验丰富,判断和决策能力超群。希腊哲学家西尼阿斯把他们的决策会议誉作是“诸王集会”。[36]元老院一般都从罗马的国家利益出发,对内实行“和谐”的政治路线,以妥协来协调各方的利益,以妥协来调整共和政体各机构的关系,把一些事情托付给杰出的权威人物,把另一些事情留给民众协商,按民众的意愿行事[37],汉尼拔战争18年间,罗马几乎没有发生过严重的内耗;对外又坚决实施罗马原则,对高傲者严惩不贷,对卑微者宽容有加,审时度势,打、拉有度。汉尼拔战争期间,元老院是国家的大脑、民众的依靠、信心的源泉和胜利的保证。它所制定的政策,如:捣毁汉尼拔的西班牙基地,拖垮汉尼拔的迁延战术以及在迦太基开辟第二战场等,都反映了元老院的远见卓识,对胜利结束汉尼拔战争意义重大。
图3。8穿托加的巴贝里尼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元老院的正确领导保证了汉尼拔战争的胜利,而战争的胜利又给罗马人带来了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成果,即更加巩固了元老院在国家事务中的领导地位。
对于汉尼拔的军事才能,后世史家皆有评价,其中著名的有李维和波利比乌斯。
李维认为,汉尼拔被派往西班牙,受到当地军队的热烈欢迎。随着这位年轻人的到来,老兵们感到,哈米尔卡又回到了他们的中间。汉尼拔的容貌和他的一颦一笑都使他们看到了他当年的父亲:
波利比乌斯则从管理这一层面对汉尼拔作了深刻的分析。他说:
当人们考虑到汉尼拔战争所持续的时间,并仔细回顾大大小小的战役、他的围城战、城市从这一方投向另一方、在各个阶段所面临的困难,总之,只要对他的所有策划以及计划执行有所了解,人们都无法不对汉尼拔的指挥艺术、他的勇气和作战才能表示敬佩。他与罗马人进行了整整十六年连续不断的战争,从未从战场上解散自己的队伍,而是像一个优秀的船长,将如此一支庞大的军队置于自己的控制下,既没有使他们背叛自己,也没有使他们彼此反目。尽管他的军队由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组成,但他却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与他在一起的有阿非利加人、西班牙人、利古里亚人、凯尔特人、腓尼基人、意大利人和希腊人。这些人在法律、习俗、语言或其他方面没有任何自然的共性。然而,他们的将领竟然有能力将自己一人的声音、一人的意志强加于这样一群完全不同的士兵身上。更何况,这一切并不是在一成不变的条件下,而是在变化莫测的环境中,在命运的大起大落中实现的。由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汉尼拔在这些方面的才能表示钦佩,并可以有把握地说,如果他先是征服了世界的其他地方,最后再回来征服罗马,那么他的一切计划都将成为现实。[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