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古典传承与博雅教育的区别 > 六(第2页)

六(第2页)

[24]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见《康有为政论集》,468页。

[25]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见《康有为政论集》,58页;另参《礼运注叙》,同书,193页。

[26]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见《康有为政论集》,151页。

[27]“改革开放”或可歪解作字面意义上的“内圣外王”:改制更化以符本土之圣言天道,对外开放以吸纳外国的王制精义。

[28]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见《康有为政论集》,149页。

[29]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见《康有为政论集》,218页。

[30]张君劢:《东西政治思想之比较》,见黄克剑、吴小龙编:《张君劢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31]张君劢:《中国现代化与儒家思想复兴》,见《张君劢集》,500页。

[32]张君劢:《张君劢集》,503页。张君劢这篇演讲一开始就说得很清楚,儒家思想与现代化之间本来就是矛盾和不相容的,同上书,488页。

[33]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蒋庆的现代化问题意识实际上仍然是西方式的,根本上说,来自西方政治神学和保守主义,因此,我们对于他的“现代化”理路有所保留。

[34]丁耘:《儒家与启蒙:哲学会通视野下的当前中国思想》,59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35]蒋庆:《政治儒学》,305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36]蒋庆:《政治儒学》,210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另见《“历史终结”背景下“中国政治”的重建》,见《优良政体》,67页。

[37]蒋庆:《“历史终结”背景下“中国政治”的重建》,见《优良政体》,68页。

[38]苏格拉底恰恰因信奉神明而被城邦以“不信神”之罪判处死刑!“自由”“民主”“平等”“传统”“人民”的古今含义别若天壤,不是简单贴标签就能解决现实问题的。

[39][德]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从种种迹象来看,我们今天正处于一个全新文明的开端处,正如海德格尔所指出的,它来自第一型文明,又与之争辩,并最终完成它。这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前夜,所以愈发显得黑暗和艰难。

[40]蒋庆:《政治儒学》,40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41]施米特认为人们难以找到一种对政治的明晰定义([德]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等译,12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他提出以敌友的划分作为政治的标准(甚至定义),这个“合乎规范的定义”不是一个“包揽无遗的定义”,也不是一个“描述实质内容的定义”。施特劳斯看得很清楚,施米特关于政治的看法不是一种普遍的界定,而是针对政治问题的司空见惯的答案,即自由主义,以去除自由主义为掩盖现实所制造的烟雾,也就是“对流行的文化概念进行彻底批判”(《〈政治的概念〉评注》,王贻译,见迈尔:《隐匿的对话——施米特与施特劳斯》,朱雁冰等译,194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但亚里士多德认为卓越之士作为“人中之神”,可以超越于政治和法律之外,似乎就接续了乃师柏拉图的“哲人王”观念,尽管对《王制》不乏猛烈批评。

[43][德]施米特:《政治的概念》,168页、203页(这里原文的Schicksal,“命运”,中文翻译成“谜”,似误;但第164页和第238页又正确地译成了“命运”,193页注释18译作“不幸”。英译本作fateful和destiny,见CarlSchmitt。TheceptofthePolitical。iversityPress,2007,pp。51,78)。另参施特劳斯《〈政治的概念〉评注》,见迈尔:《隐匿的对话》,200页。

[44]分别见《尼各马可伦理学》第1卷第2到4章,第10卷第9章,第6卷第7、8章。另参《政治学》第3卷第4章。

[45]《政治学》第7卷13~17章,以及第8卷全部。

[46][英]巴克:《希腊政治理论》,卢华萍译,253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7]转引自刘小枫编:《施特劳斯与古今之争》,254~255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8][美]施特劳斯:《古今自由主义》,马志娟译,10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49]蒋庆:《政治儒学》,12页。

[50]康有为:《上清帝第七书》,见《康有为政论集》,219页。

[51]康有为:《上清帝第七书》,见《康有为政论集》,152页。

[52]柏拉图:《克力同》54d3-5(参拙译《柏拉图〈克力同〉章句》,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另参《伊翁》533e,536c,《优提德谟斯》277d,《会饮》215e,《斐德若》228b,《法义》790d。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一次都没有出现“科吕班特”这个词,由此可窥他与柏拉图巨大差别之一斑。

[53]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见《康有为政论集》,53页。

[54][英]芬利:《古代世界的政治》,晏绍祥、黄洋译,10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5]张志扬:《幽僻处可有人行?维罗纳晚祷的钟声——文学阅读经验》,27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56]张志扬:《幽僻处可有人行?维罗纳晚祷的钟声——文学阅读经验》,277页。

[57]施米特说:“不可能有一个包括整个地球全人类的‘世界’国家。政治世界是一个多元体(Pluriversum)而非统一体(Universum)。……政治的统一体就其本质而言不可能是普世的。如果地球上不同的民族和人群全都达到如此统一,也不再有区分敌友的问题,那么,这就只剩下经济、道德、法律、闲扯(Uung)等,而不再有政治,不再有国家了。地球和人类的这一状态是否会出现,何时出现,我不得而知。可是它暂时还没未出现。将它设想为已经存在,这是不诚实的虚构;而如果认为,由于今天大国之间的任何一场战争都很容易变成一场‘世界大战’,这场大战的终结必将意味着‘世界和平’,并进而意味着那种田园牧歌般的非政治化的终极状态,这便是明显的混淆视听”(《论断与概念》,66页。着重号为引者所加。另据《政治的概念》译文略有改动,前揭,173页)。这里的“不诚实的虚构……混淆视听”,原文eineuion。。。undeinesellsicherledigendeVerweg,英译仅仅做self-deluding,见CarlSchimitt。TheofthePolitis。G。Schwab。TheUyofChicagoPress,1996,p。54。大凡有些头脑的思想家都对“全球化”或“普世”之类的话语敬而远之。

[58]大略言之,引入西学精髓和检点本土资源或可同时进行,各凭天资喜好,分头用功,一两个世纪的重新发掘、整理、解读、阐释、引申之后,才有可能谈得上创新,这时,双方才真正有可能会师碰面——目前任何形式的相互掐架都是鸡同鸭讲,根本是不成熟的瞎胡闹。而两个主攻方向内部的争斗,则不是不成熟,而是根本性的品质问题。病态的嫉妒心和门户之见甚至刻意挑起窝里斗,实在可叹、可惜复可怜。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