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古中国文明史 > 第二 王莽的禅让与改制(第3页)

第二 王莽的禅让与改制(第3页)

公元20年(地皇元年),王莽又下令取消大小钱,改用货布,形状像耕具,长二寸五分,宽一寸,等于二十五货钱。货钱径一寸,重五铢,枚值一,两品并行。如有敢盗铸钱及偏行布货,伍人知而不举的,皆没入为官奴婢。

史书记载,人民因犯铸钱之法,伍人连坐,没入为官奴婢,男子关在槛车上,子女步行,用铁索拴住颈项连在一起,送往主管铸钱的钟官,以十万数。送到的,夫妇拆散,改相匹配,愁苦而死的十人中有六七之多。

(四)扰动民族关系

王莽早年学习儒家典籍,性格也异常执着,特别对《礼经》和《春秋》,已经达到了信仰的程度,从职官制度改革中就可看出,他要按照古代礼制来端正当时的政治体制,在新室直接管辖区域内,严格取缔诸侯称王。此外,对周边少数民族区域,他同样不许称王,他要把古代经典中所谓“上天——天子——诸侯——大夫”的天下格局和等级规定严格地贯彻到每一个角落。

公元9年(始建国元年),他派五威将军出使。五威将军乘坐画着天文图像的车子,驾着六匹骒马,代表乾坤,后背装饰着鷩鸟的羽毛,服饰甚伟。每一将各设置左、右、前、后、中帅,共五帅,衣冠车服驾马,据五方各方的颜色和数目。每将持节,称太一之使;帅持幢,称五帝之使。王莽策命道:“普天之下,迄于四表,靡所不至。”[14]向东出发的,至玄菟(今辽东地区、吉林省西南部地区和朝鲜北部地区),乐浪(今朝鲜平壤附近),高句丽(今辽宁省东部地区、吉林省西部南部地区和朝鲜北部地区),夫余(今吉林省北部和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向南出发的,至益州(今四川省、重庆市以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贬句町王为侯;向西出发的,至西域,把当地所有的王都改称为侯;向北出发的,至匈奴王庭,授单于印绶,改汉印文,去掉“玺”字,改为“章”字。单于想要旧印,陈饶用铁锤砸碎,单于大怒。陈饶返回后,被任命为大将军,封威德子。句町、西域却因此次改封而反叛。

公元10年(始建国二年),匈奴单于要求还给他汉朝时颁发的玺绶,王莽不给,于是匈奴寇边郡,杀掠吏民。

王莽决心解决匈奴问题。他下令把匈奴单于知的名号改为“降奴服于”,并要求对匈奴势力作分化瓦解工作:首先把进攻目标锁定在知一人身上,但肯定其先祖呼韩邪单于稽侯删效忠于中原,保塞守边;其次把匈奴的土地人民划分为15份,立呼韩邪单于稽侯删的子孙15人为单于,派中郎将蔺苞、戴级召拜15人为单于;最后宣布受单于知的法律处罚的人皆予赦免。同时,下令招募天下囚徒、丁男、甲卒30万众,分别从五原、云中、代郡、西河、渔阳、张掖六路出击匈奴,加上各郡转运军士衣裘、兵器、粮食等后勤给养,天下**。先到的在边郡集结待命,待到齐了,同时出击。

按照王莽的指示,蔺苞、戴级到了塞下,招诱单于知的弟弟咸及其儿子登入塞,胁拜咸为孝单于,赐黄金千斤,锦绣甚多,遣去;把登带到长安,拜为顺单于,留下。后来,边将报告说匈奴侵犯边界,都是孝单于咸的儿子角所为,王莽大怒,斩其子登于长安,向蛮夷展示。

当初,五威将帅出使,改句町王为侯,王邯怨怒不附。王莽暗示边将诱杀邯,邯的弟弟承其兵攻杀边将。王莽想发高句丽兵伐匈奴,高句丽不欲行,郡强迫之,结果都逃亡出塞,犯法为寇。辽西大尹田谭追击,被杀。州郡把罪责都算在高句丽侯驺的身上,严尤建议采取慰安策略,如果加罪,恐其叛乱。匈奴未克,如果夫余、秽貉再反,那就成了新室的大忧了。王莽拒不采纳。结果秽貉反叛。王莽下诏严尤出击,严尤诱骗高句丽侯驺至而斩之,传首级至长安,王莽大悦,下书嘉奖,并更名高句丽为“下句丽”,以示贬损,于是貉人愈加犯边。东北与西南夷皆乱。

公元13年(始建国五年),乌孙大小昆弥派遣使节朝贡。乌孙归附小昆弥,为了抵御匈奴,王莽想得到乌孙的支援,便派使者引小昆弥使在大昆弥使之上,保成师友祭酒满昌劾奏使者,说大昆弥是君,把臣的使节放在君的使节之上,无法统治夷狄,使者大不敬。王莽很生气,罢免满昌的官职。旧史家称,西域诸国因为王莽积失恩信,焉耆先叛,杀都护但钦。

公元14年(天凤元年),匈奴单于知去世,弟弟咸立为单于,请求和亲。王莽派使者厚赂之,诈许还其侍子登,以引渡投降匈奴的陈良、终带等人。单于随即逮捕陈良等人交付使者,槛车押到长安。王莽下令焚烧陈良等人于城北,令官吏民众观看。匈奴使者回去后,单于知道侍子登早已被杀,发兵寇边。

这年,益州蛮夷杀大尹程隆,三边尽反。王莽派遣平蛮将军冯茂带兵讨伐。

公元15年(天凤二年),单于咸再请和亲,并求登的尸体。王莽欲派遣使者送还,但怕咸衔恨加害使者,便用其他罪名收捕当初建议杀死登的将军陈钦,陈钦说:“这是要以我来向匈奴解释呀。”便自杀了。王莽派王咸为大使,伏黯等为帅,送登尸体回匈奴。同时,却下令掘开单于知的坟墓,棘鞭其尸,令匈奴退却到塞外和漠北,责令单于献马万匹,牛3万头,以及归还掳掠的边民。使节到了匈奴是否宣布了这项命令?不得而知。旧史家称:“莽好为大言如此。”即认为王莽发布这个命令只是个形式,做给人看的。不过,此后的人们却一直以为这是中原民族好面子的陋习。其实,作为中央王朝,很容易如此选择,这样做可以显示统治的合法性,至少对内可以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王莽以禅代方式取得政权,当然时刻不能忘记宣示自己的合法性。

公元16年(天凤三年),王莽派大使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将戊己校尉出西域,西域诸国都郊迎贡献。因为诸国从前曾杀害西域都护但钦,王骏便想袭击诸国,他命左帅何封、戊己校尉郭钦领兵在后,自己先行。没想到焉耆诈降,伏兵攻击王骏,皆死。郭钦、何封后到,袭击当地老弱,最后从车师入塞回朝。郭钦被王莽任命为镇外将军,封为剿胡子,何封为集胡男,从此西域一度与中原断绝联系。

四、一生真伪有谁知

在前汉,王莽可称得上是一个道德完美的楷模,他严谨自律,克勤克俭,礼贤下士,结交天下英才,朝野上下,一片赞扬之声。他之所以能够由“安汉公”而“宰衡”,由“居摄”而“假皇帝”,最后通过禅让,取得汉朝国祚,除了他的外戚身份,与他的这些品行也有很大关系。可是在旧史家眼里,这些都是伪装出来的,一旦夺取了汉朝政权,他的真面目就暴露出来。

王莽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应该怎样评价?《汉书》的作者生活在东汉,当然把他当成了汉朝的罪人,是不会为他说好话的。不过,中国古人的历史叙述还是严肃的,记载的史事应该是有根据的。从《汉书》的记载来看,不论个人品质,还是施政策略,王莽的确都有许多的问题。例如:

迷信制度,迷信改革。史家称:“王莽以为制度定了,天下自己就会太平,所以,不断地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

过于揽权,不相信官员,畏惧防备臣下,重用宦官。结果尚书倒是闲暇下来,自己则政务繁忙。史家称:“王莽自知靠专权得到汉朝天下,所以凡重要的事情皆由自己来做,权力机构接受成命,只求苟且免责而已。”

吝啬也是王莽施政的一个缺点。公元12年(天凤四年)6月,王莽根据古法,授诸侯茅土于明堂,陈列青茅和四色土,祭祀泰山泰社后土和先祖先妣,然后授给诸侯,象征着分封采地。借口地理未定,只能暂时先赋茅土,以安慰受封者。公元22年(地皇三年),临近败亡,王莽任命将军九人,号称“九虎”,纳其妻子入宫为人质,时省中还有黄金1万斤一柜共有60柜,别处还有若干,此外,还有其他珠宝财物等,王莽爱之,赐给九虎士人4000钱,众人更加怨恨,了无斗志。与邓晔一战,六虎败走,其中二虎到宫阙自杀,四虎逃亡,三虎郭钦、陈翚、成重收拾散卒,保京师仓。

迷信符命,乞灵于上天神祇和怪异事物。公元19年(天凤六年)春,见盗贼多,王莽令太史推36000岁历纪,6年一改元,布告天下。企图以此稳定人心,消解盗贼,众皆笑之。夙夜(今山东省荣成市)连率韩博推荐蓬莱(今山东省烟台市)巨人巨毋霸,高一丈,大十围,用大车四马才载到京师,建议王莽用他来向百蛮显示,镇安天下。王莽字巨君,更其姓为“巨母氏”,说是因文母太后而出现的霸王之符。但却把韩博下狱,因言而不当,弃市。此外,对异象、气数、灾害等皆重视。公元20年(地皇元年),太傅平晏死,以予虞唐尊为太傅。唐尊说:“国家虚耗,百姓贫困,咎在奢泰。”于是身穿短小的衣裳,乘坐骒马拉的小车(柴车即栈车),用瓦器,出见男女不异路的,便亲自下车,用赭汁蘸巾幡染其衣服,以象刑罚。王莽听说后,很高兴,下诏申饬公卿向唐尊看齐。封唐尊为平化侯。公元21年(地皇二年),王莽听信王况谶言,说荆楚当兴,李氏为辅,便拜侍中掌牧大夫李棽为大将军、扬州牧,赐名圣,使将兵奋击。公元22年(地皇三年)正月,各地起义不断,王莽新建九庙落成,举行隆重的谒见礼。

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公元20年(地皇二年),翼平(今山东省寿光市)连率田况发动4万多18岁以上的人,授给库中的兵器,与刻石为约。赤眉听说后不敢犯界。田况主动上书请罪。王莽责备田况,未赐虎符擅自发兵,这叫弄兵,应予处罚,但考虑到他有自责,姑且不治罪。后来,况又自请出击,所向都胜。王莽以玺书令况领青徐二州牧事,田况又上书指出贼最初势弱,但由于各级官吏不以为意,县欺其郡,郡欺朝廷,百人则说成十人,千人则说成百人,朝廷因此而忽略了督责,结果不可收拾。贼之所以多,是因为洛阳以东,米2000石,提出固守招降的建议。王莽嫌恶田况,表面赏赐,实际派人取代他,田况离开后,齐地失败。

到处树敌,四面出击。公元21年(地皇二年),三辅地区(今陕西中部地区)盗贼麻起,王莽设置官员予以镇压,同时,派太师牺仲景尚、更始将军护军王党率军进攻青徐一带的起义军,国师和仲曹放助郭兴进攻句町(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广南县),又转运天下粮食钱币到西河(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东部及晋西等地)、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朔方(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地区),每一郡以百万数,准备进攻匈奴。公元20年(地皇元年),王莽的儿子王安去世,孙子王寿也去世,王莽下令毁坏汉武帝、汉昭帝庙,分别安葬子孙。公元21年(地皇二年),因梦中感到高庙神灵,王莽派遣虎贲武士进入高庙,拔剑四面掷击,用斧子砍坏门窗,用桃汤洒,用赭色鞭子抽打墙壁,还派轻车校尉居住其中,又令中军北垒的兵士屯居高庙寝中。这样,就更加得罪了汉朝遗老。

性格愚戆,不善变通。王莽统治后期,各地起事,但开始只是因为饥寒穷愁而为盗贼,虽然聚众,但还是常思岁熟得归乡里。虽有数万,只称巨人、从事、三老、祭酒,不敢略有城、邑,也不敢杀害官长,只是转掠求食。那些长吏牧守一般都是在乱斗时死的。王莽一直不了解这个情况。公元21年(地皇二年),大司马的属官到豫州按查上章的事情,被起义者俘获,随后就被送回县里。属官回来后,上书具言情状,王莽大怒,把他下狱,认为他胡说欺骗。然后王莽下书责备七公,认为起义者大的是群盗,小的是偷窃,只有这两种,盗与民截然两分,对待盗贼只能“急捕殄灭”,如果有人说是由饥饿所致,那就予以逮捕,治其罪。结果,臣下恐惧,没有敢说起义者情况的,也没有擅自发兵的,结果,起义从此不可收拾。

奸臣蒙蔽,不知下情。王莽信任宦官,但也为宦官所蔽。他曾令中黄门王业负责长安市场采购,常以低价购买货物,引起卖者的仇恨。王业以节省费用有功,被王莽赐爵为附城。公元22年(地皇三年),流民进入长安,有数十万人,王莽听说城中饥饿,便问王业,王业回答说:“都是流民。”便从市上买来粱肉羹,给王莽看,说“居民吃的都是如此”。王莽信以为真。

大义灭亲。王莽的次子王获杀死奴隶,遭到王莽切责而自杀。长子王宇曾因暗中与卫氏联络而被王莽处死。公元8年(居摄三年),侄儿衍功侯王光因私事指使执金吾窦况杀人,窦况替王光将人逮捕处罚。王莽大怒,切责王光,结果王光母子自杀,窦况也被处死。公元18年(天凤五年),王莽的皇孙、功崇公王宗服天子衣冠,私刻印章,被发现,在调查期间,王宗自杀。王莽的孙女王妨嫁给卫将军王兴为妻,她诅咒婆婆,杀死奴婢以灭口。事发后,王莽派人责问,同时责问王兴。结果,王妨、王兴皆自杀。新朝建立后,太子王临与王莽妻的侍者私通,而侍者曾为王莽所幸。公元21年(地皇二年),王莽妻病重,王莽看望病妻,发现王临写给母亲的信,便怀疑王临有恶意。收捕侍者拷问,侍者招供王临有谋杀王莽的企图。王莽大怒,先把调查案件的官员暗中处死,埋在狱中,家属不知所在;赐王临毒药,王临不肯饮,自刺而死,其妻也自杀。从一个角度看,王莽不通人性,连自己的亲骨肉都不放过,实在是禽兽之行!可从另一方面看,他应该是属于那种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物,是个完美主义者。他对自己的要求近乎严苛甚至残酷,非常人所能企及,这大概与他少年时的经历有关。作为私人,王莽很难被认为是一个好父亲,好丈夫,可是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情况就要复杂得多。

整治大臣。新室建立后,王莽尤其防备大臣压制官员,侵夺国家权力。朝臣中若有人上言大臣过失的,便被拔擢,像孔仁、赵博、费兴等,就是因为敢于攻击大臣而得到信任,并被任命为重要官员。按规定,公卿入宫,随行的属吏数量是有规定的,太傅平晏随从的属吏却超过规定,掖门仆射严格查问,甚至言语不逊,太傅的属吏戊曹士却绑走了仆射,王莽得知后大怒,派数百车骑的执法者包围了太傅府,逮捕了戊曹士,并立即处死。还有,大司空的属吏夜里路过奉常亭,亭长严查,属吏告诉他自己的官名,亭长乘醉问道:“那你有通行的凭证吗?”属吏用马鞭抽打亭长,亭长愤而杀死属吏,然后逃亡,郡县到处捉拿。亭长的家属上书辩白,王莽得知后,说:“亭长奉公,不要捉拿。”大司空王邑申斥自己属吏,以示谢罪。国将哀章不清廉,王莽特地为他设置了和叔这一官职,指示他们:“不但要保证国将闺门清洁,还要保证其西州亲属的清洁。”公元21年(地皇二年)正月,各地起义,形势危急,王莽仍不忘整治大臣,他下令以州牧位三公,刺举懈怠,更设置牧监副,秩元士,冠法冠,行事如汉刺史,目的是监督各地长吏。

知恩图报。王莽虽然有些疯狂,但颇讲报恩。尽管禅让时元帝王太后一度拒绝交出汉家玺印,但事后他对王太后一直保持恭敬,直至太后驾崩。公元13年(始建国五年)2月,文母皇太后去世,王莽下令立庙于长安,新室世世献祭,并亲自为太后服丧三年。王莽妻死,谥孝睦皇后,葬渭陵长寿园西,令永侍文母太后。王莽对提拔自己的王根也是一直恭敬有加。公元18年(天凤五年),他任命王根之子王涉为卫将军,又认为王根原来的爵位“曲阳侯”不是美称,便追谥曰“直道让公”,下令由王涉继承爵位。

听言纳谏。王莽虽然专制,但并非一无是处,有时也有觉悟。公元16年(天凤三年),镇压西南少数民族,耗费巨大,征收赋敛严重。冯英上书,王莽开始很生气,罢免冯英官职,但后来又觉悟,便重新任命冯英。公元21年(地皇二年),南郡(今湖北省西部重庆市东部地区)、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一带)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反叛,他召集群臣征求对策,原左将军公孙禄直接批评大臣阿谀,特别批评明学男张邯、地理侯孙阳造井田,使民弃土业,牺和鲁匡设六筦,以穷工商,要求惩罚这几个人。公孙禄还建议匈奴不可攻,当与和亲。王莽发怒,命令虎贲把公孙禄扶了出去,但还是采纳了他的一些建议,把鲁匡降职为五原卒正,以平息百姓的怨恨和非议。

从为政勤勉、锐意进取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上说,王莽比西汉后期元帝、成帝之流不知要优秀多少倍。可是,他的改革过于理想化,具有空想性。结果,扰乱了统治秩序,得罪了社会的上层和中坚力量,也加重了下层人民的负担,最终引发了社会动乱。失败似乎具有某种必然性。王莽改革是一个悲剧,有他个人品格的原因。作为私人,即使品格再好,也未必适合做政治家。王莽执着理想,拘泥本本,对人,过于求全责备;对事,又过于追求完美。结果脱离实际,犯了政治家的大忌。从这个角度看,远不如汉朝后期的诸位皇帝,他们即使无所作为,即使有外戚的坐大和奢侈,却没有突然地扰动社会秩序,剧烈地加重社会矛盾,仅凭着惯性,还会继续享受国祚若干年。当然,如果不做深刻而有效的变革,腐朽的王朝还是要继续烂下去,大乱只是迟早的事。另一方面,政治上失败,也未必就要全面否定、贬低、污蔑王莽的人格,甚至进行妖魔化。旧时史家因王朝政治的原因这样做了,我们在阅读历史时不必顺着他们的方向走下去,而应保持独立思考所需要的冷静和清醒。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