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电视现场口头报道
电视现场口头报道同广播现场口头报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现场画面的展现。可以说,以特定的现场画面作衬托的报道是电视独有的方式。
一般说来,电视现场口头报道要求记者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必须在现场口头完成。在这个原则下,写作必须在报道前进行构思,以至完成初稿。除了突发事件,记者来不及准备,全凭经验和现场即兴发挥。一般预知性的新闻,都要事先准备好提纲和稿件,有时还要事先练习。
由于电视现场口头报道是以口头方式叙述新闻,表达的准确成为写作的重要方面。西方电视界认为,好的口头报道不应该过于简单,过于肤浅,高标准的报道往往是精心准备,其中包括新闻稿件的精心写作。写作时,还要注意结构安排。现场口头报道的结构是进行式的,不能倒叙,时间顺序不能颠倒。
从发展的趋势看,电视现场口头报道多用于正在发生的事件。因为事件性新闻能够在现场报道,不但加强时效,而且使观众产生参与感。因此,力求做到报道的同步化。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记者的报道尽可能在现场进行,并同时播出。
现场口头报道是发挥电视新闻优势最有效形式之一。记者在新闻现场的口头报道,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能使听众观众产生如临其境的参与感。
同时,记者作为新闻现场的目击者向观众做口头报道,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性。在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台记者的现场口头报道发挥得非常精彩。
电视现场口头报道对于记者来说是较高水准的报道方式,要求记者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即席发挥的口语表达能力。
过去,我国现场口头报道主要是预知性新闻事件,突发性新闻事件还比较少,现在突发性事件的口头报道越来越多。
一般来说,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如果持续一定时间,记者最好赶到现场作口头报道。比如,海湾危机期间,美国记者就比较注重这种形式的运用。
电视现场口头报道的特点是记者从头至尾在新闻现场活动,无论是开头介绍、中间采访、结尾处理都是记者出声音,而不用别人配音解说。
在某种程度上,无论是突发性事件还是非突发性事件,或是固定场所的预知新闻,电视记者的现场口头报道都受到现场的制约。因此,记者的报道必须要运用同期声,才能使观众感受现场气氛。没有同期声的现场口头报道往往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在美伊战争期间所作的现场报道给观众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其原因主要在于记者亲临现场所作的报道真实生动。
巴格达遭空袭纪实
巴格达当地时间19号凌晨1点30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遭到美英第三轮大规模的巡航导弹袭击,巨大的爆炸声震撼了整个城市,这是三天以来美英对伊拉克进行的最为猛烈的一轮袭击。
请看本台从巴格达发回的报道。
〔同期声〕记者:观众朋友,我现在是在巴格达市中心的新闻中心二楼的平台上,现在是伊拉克时间12月19号凌晨的4点钟,也就是北京时间12月19号上午的9点钟。我们现在听到,整个巴格达市区爆炸声响彻了夜空,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身后有许多防空的炮弹和高射机枪的炮弹,爆炸声在我们附近响得非常强烈。
在我们的四周,各个方向都有爆炸的声音,而且可以看到强烈的火光。在我们的正前方,刚才有三颗炸弹落了下来,火光把整个天空都染红了。
那么,在我们的楼顶上,我们可以看到,高射机枪不断地在冒火光。在我的正右侧就是伊拉克的国防部。在那儿,大家可以看到,在远处又红了一片,我们马上可以听到爆炸声。根据声音的反馈,应该有将近七八公里的样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火箭横着走过,飞过去。
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巴格达比较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因为在我的右前方就是萨达姆总统的总统府,在总统府的旁边一点就是总理府,总理府再往旁边一点就是它的国防部,在我的后面一点是它的外交部。
这次空袭一共持续了45分钟,那么到目前为止空袭的警报还没有解除。而与此同时,巴格达清真寺的祷告声已经传出了,这就标志着一年一度的穆斯林的斋月从今天正式开始了。
这是中央台记者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报道的。
非事件性新闻也可以采用现场报道的方式。记者可以选择和新闻相关的地点作为环境背景,地点本身具有接近性,记者的出镜具有现场感。
在一定程度上讲现场口头报道是一种口述新闻的方式,对于预知性的新闻报道来说,记者常常要事先将稿件写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现场口头报道的文字稿写作,要适合口头表达,篇幅不宜过长。
(3)广播电视现场报道的基本要求
广播电视现场报道对记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新闻的采制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要做好广播电视现场报道,必须掌握基本的要领。
△准备和设计
准备工作除了思想上重视外,主要是对报道的事件尽量熟悉,无论是事和人,知道得越多越好。
现场口头报道都是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的,如果事先缺少准备和设计往往很难采制成功。当然也有例外,如果突发事件事先不知道,记者碰上那就要靠经验和水平了。但通常我们所报道的事件都是事先预知的,所以是有时间做准备和设计的。
△应变能力
口头报道关键在于记者是否具备应变能力。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到了现场,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如果自己首先慌张,那么这个报道就搞不成功。
记者心理问题就是临阵紧张,开了头不知下面说什么。有时,记者口头报道所见所闻,遇到情况变化时就慌了手脚。有些场面比较大的现场,记者一定要稳住情绪,不要被这些场面搞晕,手忙脚乱。
口头报道一般当天采,当天发,工作起来尤为紧张,初学者往往不知从何下手,一是缺乏经验,二是心情紧张。平时注意多锻炼,事先做些准备,多做几次就有了经验。
在口头报道中,除了记者自己口头的叙述外,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现场实况音响。实况音响多种多样,有人发出的声音,有物体发出的声音,还有其他各种动物和自然现象发出的声音,等等,不管采录什么声音,必须紧扣主题,否则就是一堆无用的录音。
表现主题的实况音响能直接说明主题,烘托主题的实况音响增强报道的气氛。捕捉实况音响时注意不要仅追求热闹。在一些报道中,运用的实况音响存在复杂化的问题。好像音响越多、越此起彼伏越好,使用过多音响,费力不少而效果却并不好。实况音响也要少而精,具有特点。
在一些现场报道中,如果是工厂的题材,必有机器飞转,马达轰鸣;报道农村,必有鸡叫、鸟叫、车马响、拖拉机、抽水机等;报道商店必有人声喧哗、买卖声音出来。有些声音是噪声,有些是滥用。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只有人的声音才最能够说明思想,最能表达感情,也最好避免雷同、重复。因此,记者在采录现场实况时,应当注意把主要精力放在采录人的声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