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你担任市长和副市长6年的过程中,当年上大学时,那42块钱的事情和父亲的嘱托是不是曾经被你想起过?
朱振江:曾经想起,但是慢慢地又给淡忘了。
记者:当你想起的时候,内心有矛盾和冲突吗?
朱振江:……
记者:你认为自己从当年跨进市长的办公室到现在跨进这座监狱,是什么东西给你带来了这么大的命运的变化?
朱振江:金钱。
记者:你缺钱吗?
朱振江:我不缺钱。
记者: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机需要这样做?
朱振江:就是挡不住。
记者:这个挡不住的东西是一种**吗?
朱振江:是一种**。所以对这个问题,我确实感到非常懊悔,也确实感到这是个惨痛的教训,说实在话,太沉重了!我至死都不能再忘记它。做官总是要有一定的权力,但是如何去用好这个权,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面对的一个最实际的问题。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千万千万不可伸手,伸手必被捉。
在访谈的过程中,记者在牢牢把握自己的职业角色的同时,也流露出自始至终的平等意识和观众视点。既尊重了被采访对象的人格,又不显得过分亲近;既揭露了采访对象的犯罪事实,又不同于办案人员的审讯。正是记者在采访上很好地把握交流与审视的分寸,不但很好地叙述了事实,让对方表白了自己;并在对方叙述和表白的过程中,不断找出其破绽进行反驳和质疑。
7。客观态度
2002年3月23日,《新闻调查》播出了《与神话较量的人》,引起极大轰动。被采访对象刘姝威后来被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评为“感动中国——2002年度风云人物”。在《与神话较量的人》中,记者王志以其一贯温文尔雅、绵里藏针的提问,与刘姝威进行了一番谈话——
记者:照你这么说,就是没有人来关注这件事。
刘姝威:没有人说出这件事。银行没有及时采取行动的原因,不是因为技术上的原因。
记者:不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
刘姝威:从技术上,现在银行有那么多博士和硕士。他们都受过很好的训练,他们怎么能够看不出来呢?绝对不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而是由于技术以外的原因。
记者:你指的这个因素是什么?
刘姝威:就是什么呢?作为一个上市公司的话,瞿兆玉哪有那么大的本事上天入地:他为什么能那么迅速地拿到《金融内参》呢?如果这个因素你不消除的话,保证我们的信贷安全是很难的。
记者:你指的这个因素是在商业游戏规则之内呢,还是之外?
刘姝威:我想这不是市场经济允许的。要是在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当中,这些因素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些因素呢,会威胁到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我以前的研究,就像瞿兆玉对我的评价一样——你太学术了,我对这些因素原来关注得太少了。
记者:你指的这个因素是权力吗?
刘姝威:你说呢?
记者:我问你。
刘姝威:我问你。你听了我讲述的话,你认为这个因素是什么?
记者:你是当事人。
刘姝威:这个问题我想应该让公众来分析吧。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是权力的话,这就有一个——他为什么会用他掌握的权力干出这种事?怎么才能够制止他运用手中的权力干这种事?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那么对于决策部门来讲,是不了了之呢,还是要一查到底呢?如果这个问题你不一查到底的话,以后他还这么干;如果这个因素你再纵容它存在下去的话,银行没法办,行长无法当,这是很危险的。
记者:你认为会不了了之吗?
刘姝威:我不希望不了了之。
记者:你的预测是什么?
刘姝威:我的预测……我无法预测。
记者:预感呢?
刘姝威:我无法预感。
以上,我们对电视调查记者在采访时应具备的四种精神进行了举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