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道答案 > 第三 创造性专访的要领(第3页)

第三 创造性专访的要领(第3页)

初出茅庐的记者有时只顾准备提出下一个问题,考虑怎样措辞,以致没能注意到访问对象因为他的漫不经心停止不语了。记者在访问时必须要竖起两耳倾听每一个回答,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每一个细节。否则,无法向谬论提出疑义;无法澄清含糊不清的问题;无法抓住话头,补充提问。

记者不但要竖起自己的耳朵,而且要带着观众的耳朵倾听。对记者来说明白清楚的问题对观众并不一定也明白清楚,记者应该排除其中的障碍。

其三,细致入微地看。

西方有位心理学家经过多次实验,证实“谈话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体态和面部表情,并不是出于无心的偶然活动……而是具有口头未能表达出来的特殊传感意义”。很多记者在访问中对此观点有深刻体会。很显然,访问中需要记者察言观色。

观察什么?如何细致入微?

一是观察对方说话的方式。包括表情、手势、神态、语调。这些因素往往体现人物的鲜明个性。

二是观察对方对访问的反应。是紧张、激动,还是兴奋、高兴,是烦躁不安,还是滔滔不绝。这些都可以表明访问对象对问题所持的态度。

三是观察对方的外表。包括外貌、身材、服饰。这些可以体现访问对象的外部特征。

四是观察对方所处的环境。包括他拥有的财产、室内的装饰、户外的地理位置。这些可以衬托人物的生活习惯、爱好。

其四,时刻不停地想。

访问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在整个访问中,记者的大脑要转个不停,就像装上马达开动的机器一样。

想什么?如何想?

一是围绕着事件想。当对方向记者叙述一件事的时候,记者应该想事件的开头、经过、结尾是否完整,细节是否具体,数字是否确实可信,发现有漏洞、疑问,应当立即澄清。

二是围绕着观点想。当对方提出了一个观点,一条经验,记者就要认真思考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科学性,该经验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有什么普遍意义。

三是围绕着主题想。主题在专访中的体现方式比较独特,它是通过一连串的提问或在不间断的交流过程中得以体现的。记者在采访前就对主题思想有所思考,在访问中应注意挖掘新鲜、生动、能够说明和深化主题的事实与观点。

四是围绕着专访的形式想。特定的专访形式有着特定的时间长度、表现形式的要求,记者必须要考虑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记者的多维性思维就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反映事物。

4。观众的“向导”

电视传播的目的,说到底是为了向公众传递信息、促动信息交流。在这个意义上讲,记者进行人物专访,实际上是充当着观众的“向导”,西方电视界称之为“代理人”。

记者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知识渊博、无所不知,在提问时夸耀自己的学问。相反,记者要时刻想到观众,想到怎样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信息。另外,还要注意不要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因为这样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是的”或“不是”。这种形式的一问一答是极为枯燥无味的。

当然,有时候一个简短的“是”或“不是”可能正是记者、观众要知道的东西。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是想从对方口中得到较为详尽的回答。如果用简单的提问,无法使对方回答得详尽,最好紧接着问:“为什么?”“为什么”不是一个可以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的。另外,这种“为什么”的提问往往给了对方一种无形的尊敬,迫使对方发挥他的专长,回答问题,而这个问题或许恰恰是观众需要了解、知道的东西。

做“向导”“代理人”就是要时刻想着观众。记者的提问、对方的回答,不但要引起观众的注意,还应该是观众想知道的东西。如果不考虑到这一因素并加以实践,即使你的提问技巧再高明,对方的回答又天衣无缝,这也是一次失败的采访。原因很简单:观众不感兴趣、不想知道。你们的对答如流只不过是自我表演、自我欣赏而已。

有时,你在采访前或许已经知道了某个问题的答案,或者你自认为那个问题并不太重要,不值一问,但大多数观众不像你一样对那个问题有所了解,甚至还一无所知。所以,不论你对某一个问题多么熟悉,甚至已料到对方会怎样回答,你还是要耐心地提问,把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搞清楚,报道出去。

记者在选择采访对象时,也要考虑到观众。所选择的对象一定应与某一新闻事件有直接或间接关系,或者是某一领域内公认的学者、专家,或者是某种观点的权威代言人,而千万不要让那些与新闻事件毫无关系或根本不能回答问题的人做采访对象。

高明的记者虽然完全可以讲出对方要表述的某种观点、某种思想,但他不这样做,而是迂回而婉转地让对方把要说的话讲出来,直接与观众见面。切记:采访对象说出的话,才是观众想知道的事件——这不能用记者的话来代替。

经验不足的记者往往有一个通病:泛泛而谈、无边无际。例如有的记者喜欢问,“你对……有什么印象?”“你对……有什么感想?”等诸如此类的套话。其实对方的感想可能很多,非三言两语能尽言!这至少表明记者本人不懂甚至根本不懂他应该问什么问题,或者他根本就没有做采访前的任何准备工作。

访问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较深的学问。从一个记者的提问,一方面可以看出他的水平高低,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出记者的心中是否有观众,是否问到了一般观众想知道而还不知道的问题。我们的电视说到底,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因此担任大众的“向导”“代理人”是记者的责任。

电视记者采访时不允许让谈话成为深奥难懂的东西,那样就会排除了观众。如果采访忽略了观众,那么这种采访就是失败的采访。这种深奥的探讨就像两个学者之间就唯有他们自己懂得的问题进行探讨一样,那就不是新闻采访。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电视采访要问一些浅显的、初级的问题,而是要单刀直入,击中要害。

由于电视人物专访跃然于屏幕之上,记者还要考虑画面因素,不仅是从专访形式上考虑,更主要的是从观众的视觉感受角度来考虑。

因此,电视记者必须在专访的特定现场为看不见的观众进行画面“编辑”。

人物专访的结果超出个人范畴,在社会中产生影响,记者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新闻机构,采访对象是作为社会现象的代表接受采访,双方活动的结果受到社会的关注。

因而,访问无法凭借单方面的努力进行,记者不能单向提供信息,采访对象也不能单向透露信息,信息的披露只能是双向交流的结果。

电视记者应该全方位认识访问的特点——双向交流与合作;同时,深层次的理解这一特点对记者采访的要求——促动双向交流与合作;最后,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