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采访在时空上同事态的发展相一致,但不一定在报道传播环节上也达到同步化。一般而言,同步报道应该是事件—采访—报道—传播—接收同步化。同步采访则可以兼而有之,既可以在同步报道中发挥作用,也可以先采访,然后制作再播出。
目前,国内的许多现场报道大多是采取同步采访方式进行的。例如《我国结束蒸汽机车生产历史》《我国成功发射“亚洲一号”卫星》《我国首例试管婴儿诞生》等优秀电视新闻,都在同步采访方式上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同步采访要求记者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记者在现场需要观察、叙述、访问、倾听,还要在现场流动采访。作为电视记者,掌握同步采访的技能是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之一。但凡优秀的记者,不但练就一手高超的同步采访技能,而且还形成了独特的个性风格。
采访、报道同步化是电子新闻采访区别于报纸新闻采访最显著的特点。
采访、报道同步化的优势有二:一是快捷;二是真切。快捷在于采访、报道同时进行,真切在于有现场感。这种传播速度与效果的优势最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得到证实的。
早期的广播新闻完全沿用报纸新闻的模式,确切说是重复报纸新闻的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广播提供了充分显示其优势的机会。西方许多国家的记者利用无线电短波,从现场进行了采访、口播同步化的报道,从而开创了广播新闻采访、报道同步化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使广播先于报纸得到了许多重大新闻,而且由于它给听众带来的现场感,使得广播新闻备受欢迎。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播记者同步采访开创了广播新闻的新局面,从而使广播进入了“黄金时代”。
同步采访对于电视记者来说是必须掌握运用的基本技巧,也是难度较大的高档次采访。同步采访是衡量记者新闻敏感、观察判断、叙述描绘、口头播报能力的最好尺度。
在世界广播电视新闻史上,最有影响、最优秀的同步采访记者,当首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爱德华·默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进行的同步化战地采访、报道的典范之作——《这里是伦敦》。他的报道极大地促使当时保持中立的美国政府和人民领悟到战争的实质,同时他的报道在形式上发挥了广播的优势,从而确立了广播新闻的地位。下面我们分析默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同步采访报道的片断,从中可以领略默罗独到的报道风格,也可以进一步清楚同步采访对记者的特别要求。
默罗从1940年8月开始《这里是伦敦》的现场广播。他以平静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细致独到的观察、准确生动的描绘了“不列颠战役”。下面是他对伦敦大轰炸的一段报道:
“我站在屋顶上,俯瞰着伦敦全城。此刻万籁俱寂。为了国家和个人的安全起见,我不能告诉你我现在说话的确切位置。……我想大概不出一分钟,在我们附近就会听见炮声了。探照灯此刻正向着这一边移动。你我就会听见两颗炸弹的爆炸声。听,炸弹响了!我想过一会儿,这一带又会飞来一些弹片。弹片飞过来了,越来越近了。
飞机还是飞得很高。刚才我们也听到一些爆炸声,——又响了,那是在我们上空爆炸的。早些时候,我们似乎听到许多炸弹落下来,落在附近几条街上。现在我们头顶上就是高射炮弹的爆炸声,而且是在更远的地方,听,又响了!声音是那么冷酷无情……”
这段报道是默罗站在英国广播公司大楼顶上进行的同步采访报道。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战火纷飞、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默罗沉静的叙述、机智的判断、敏锐的观察确实是不同凡响。默罗不但成功地刻画了千变万化的战争场面,而且成功地抓取了典型事件和细节。
1945年4月,默罗从德国发出同步报道,对一直令人难以置信的德国集中营做了描述:
“请允许我告诉你们,你们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我想告诉你布痕瓦尔德这个地方,此地位于离魏玛约四英里的一个小山丘上,这里是德国最大的集中营之一。
现在,请允许我以第一人称向你们报告。在我周围是一群不幸的人,男人和孩子们伸出手来抚摸我;他们衣衫褴褛,身上只剩下几片破布。死亡注定要降临在他们中的许多人头上,但他们用眼睛微笑着……
当我们走进院子时,一个男人倒下死了。另外两个人——他们一定是60多岁了——向厕所爬去。我看到了这情景,但我不想描述它……
有两排尸体像木材一样堆起来。他们骨瘦如柴。一些尸体皮开肉绽……我试着尽力数这些尸体,共有500多个男人和孩子躺在那里。”
从这个片断中,可以看到默罗在同步采访报道中独到的观察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第一段交代集中营的地理位置;第二段描述了一群不幸的人,对衣服和眼睛的描述令人们感到难言的悲壮;第三段选取两个老人和一个刚刚倒下死去的男人,暴露法西斯的惨无人道;第四段描述了两排尸体,并且提供了数字,进一步揭露集中营的罪恶行径。
默罗的同步采访是美国广播新闻学生学习的教材。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同步采访对记者来说是一个难度较大的技巧。除了作为一个记者应该必备的判断、观察等能力以外,还有其独特的要求——
(1)出众的口才
这是同步采访必备的条件之一。口才出众并非是指音调多么纯正,音质多么动听,而是指口头驾驭语言的能力。对于记者来说,同步采访是在现场随事件同步进行的,不同于发表演说有充分时间准备,并且有提纲和稿子在手。同步采访往往没有充分时间准备,因此,口头表达要求就更加高一层次。口头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记者的思维能力和判断事物的速度。
(2)注意富有个性的报道风格
这是同步采访对记者的又一特殊要求。由于同步采访是采访报道同时进行,所以对记者来说其难度较一般采访要大。默罗的风格可以用八个字概括:沉静、庄重、克制、准确。他的采访报道既不失去尊严又不呆板僵硬;既避免冲动又做到毫无狂热无度的语言,而使用简洁生动的语言,用口语而不啰唆,形容贴切。每一个有独创精神的记者,都应该形成自己的风格。
5。体验采访
体验采访就是亲自尝试感受现实生活中与采访活动相关的事物,以求获得切实而深刻的认识。
体验采访也称作参与性的采访,如果在电视上展现,可以给观众最大限度的可信感。中国台湾地区著名主持人凌峰主持的《八千里路云和月》节目中的许多片断都是采取体验采访的方式,特别是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采访,在穿着打扮、衣食住行方面都进行了体验,为节目增添了情趣。日本TBS拍摄的《万里长城》纪录片,主持人在许多场合都身体力行亲自参与,同普通农户的孩子一道翻墙,在老百姓家过年吃饺子……可以说,体验采访对于比较轻松的题材来说,不失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体验采访可以缩短记者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很多生疏的事物,亲自参与一下便能体味到其中的全部内容。体验采访还可以消除记者同采访对象的距离感和紧张情绪。双方能够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亲近,产生共同语言。
(1)体验是全感采访
体验采访不仅仅是简单的参与,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去感受和领悟客观事物。因而,体验是一种全感采访。
全感采访的过程是:由体验产生感觉—由感觉渐近到感知—由感知触发思索—由思索引起联想—由联想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判断。
(2)体验采访的目的
简要概括起来,全感采访的目的是——
△真实、准确地描述体验事物的基本现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