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古印度和波斯 > 第三 佛教的广泛传播(第1页)

第三 佛教的广泛传播(第1页)

第三节佛教的广泛传播

一、佛教的传播

释迦牟尼从鹿野苑首次布道说法,直到80岁高龄,最后涅槃,他一生几乎走遍了摩竭陀国和居萨罗的所有地方,为那些追随他的信徒们传道几十年。

由于佛陀的辛勤布道,佛教自其创立后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一个新教派。到释迦牟尼去世后的一两个世纪,佛教在南亚次大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以后又逐渐传入中国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其原因在于释迦牟尼曾经得到统治阶级中的许多人的支持(包括与当时的一些国王有着十分亲密的关系);佛教不排斥低等种姓的人入教,而且释迦牟尼传道说法深入浅出,教义也通俗易懂,对信徒既不要求其花费大量的金钱从事祭祀,又不要求其从事折磨自己的苦行。佛陀的弟子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有男有女,有在家的俗世弟子,也有一批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佛教严格意义上的僧伽就是由这些比丘和比丘尼组成的。

佛陀的第一批弟子是其父王派去跟踪他的那些人。佛教的第一个尼姑是释迦牟尼母亲的妹妹大爱道,在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去世后,她就嫁给了净饭王,替代摩耶抚养释迦牟尼。在净饭王去世后,大爱道率净饭王宫中的妃女眷属去见佛陀,请求出家,佛陀开始时不愿意,后经过阿难的劝说,才最终同意。所以,大爱道是佛教的第一个尼姑,以后才有了比丘尼僧团。她一生中教化了不少的女性,从而成为尼姑的首领。

图4。4铸有释迦牟尼(左)和国王(右)的迦腻色迦金币。贵霜。公元1世纪末—2世纪初

虽然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其他学说并没有消失,甚至婆罗门的势力也依然存在。婆罗门教在以后更发展成了印度教,并将佛教排挤出了印度。

释迦牟尼在得道成佛并在印度各地传播佛教后,也曾经受到外道的排挤、诬陷。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在室罗伐悉底国,当年“胜军王大臣善施为佛建精舍,昔为伽蓝”。“伽蓝后不远,是外道梵志杀**女以谤佛处。如来十力无畏,一切种智,人、天宗仰,圣贤遵奉。时诸外道共相议曰:‘宜行诡诈,众中谤辱。’乃诱雇**女,诈为听法,众所知已,密而杀之,埋尸树侧,称怨告王。王命求访,于逝多园得其尸焉。是时外道高声唱言:‘乔答摩大沙门常称戒忍,今私此女,杀而灭口。既**既杀,何戒何忍?’诸天空中随声唱曰:‘外道凶人为此谤耳。’”[4]

佛陀受到异道的攻击,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九:

释迦牟尼也受到斛饭王之子提婆达多的陷害。据《大唐西域记》记载:

提婆达多……精勤十二年,已诵持八万法藏。后为利故,求学神通,亲近恶友,共相议曰:“我相三十,减佛未几;大众围绕,何异如来?”思惟是已,即事破僧。舍利子、没特伽罗子奉佛指告,承佛威神,说法诲喻,僧复和合。提婆达多恶心不舍,以恶毒药置指爪中,欲因作礼,以伤害佛。方行此谋,自远而来,至于此也,地遂坼焉,生陷地狱。其南复有大坑,瞿伽梨苾刍毁谤如来,生身陷入地狱。瞿伽梨陷阬南八百余步,有大深坑,是战遮婆罗门女毁谤如来,生身陷入地狱之处。佛为人、天说诸法要,有外道弟子,遥见世尊,大众恭敬,便自念曰:“要于今日辱乔达摩,败其善誉,当令我师独擅芳声。”乃怀系木盂,至给孤独园,于大众中扬声唱曰:“此说法人与我私通,腹中之子乃释种也。”邪见者莫不信然,贞固者知为讪谤。时天帝释欲除疑,故化为白鼠,啮断盂系,系断之声震动大众,凡诸见闻增深喜悦。众中一人起持木盂,示彼女曰:“是汝儿耶?”是时也,地自开坼,全身坠陷,入无间狱,具受其殃。凡此三坑,洞无涯底,秋夏霖雨,沟池泛溢,而此深坑,尝无水止。[5]

在《增一阿含经》卷第九《惭愧品》第十八中说到,提婆达兜挑唆阿阇世王,要害瞿昙: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蓝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尔时王阿阇世有象,名那罗祇梨,极为凶弊,暴虐勇健,能降外怨。缘彼象力,使摩竭一国,无不靡伏。尔时提婆达兜便往至王阿阇世所,到已而作是说:“大王当知,今此象恶,能降伏众怨,可以醇酒,饮彼象醉,清旦沙门瞿昙必来入城乞食,当放此醉象,蹋蹈杀之。”时王阿阇世闻提婆达兜教,即告令国中,明日清旦,当放醉象,勿令人民在里巷游行。是时提婆达兜告王阿阇世曰:“若彼沙门瞿昙有一切智,知当来事者,明日必不入城乞食。”王阿阇世曰:“亦如尊教,设有一切智者,明日清旦不入城乞食。”尔时罗阅城的男女大小事佛之者,闻王阿阇世清旦当放醉象害于如来,闻已,各怀愁忧,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明日清旦,愿世尊勿复入城。所以然者,王阿阇世今有教令,敕语城内人民之类,明日勿复在里巷行来,吾欲放醉象害沙门瞿昙。设沙门有一切智,明日清旦不入城乞食。唯愿世尊,勿复入城,伤害如来,世人丧目,无复救护。”世尊告曰:“止止,诸优婆塞勿怀愁恼,所以然者,如来之身,非俗数身,然不为他人所害,终无此事……伊罗钵龙王犹不能动如来一毛,况复此象欲害如来哉……如来出世,终不为人所伤害也。汝等各归所在,如来自当知此变趣……”时优婆塞、优婆斯闻正法已,各从坐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佛教在传播中也曾经受到抵制和反对。《增一阿含经》卷第十八《四意断品》第二十六说:

……是时尊者大目揵连到时,著衣持钵,欲入罗阅城乞食。是时执杖梵志遥见目连来,各各相诣谓曰:“此是沙门瞿昙弟子中,无有出此人上,我等尽共围已而取打杀。”是时彼梵志便共围捉,各以瓦石打杀,而便舍去,身体无处不遍,骨肉烂尽,酷痛苦恼,不可称计。大目揵连而作是念:“此诸梵志围我取打,骨肉烂尽,舍我而去。我今身体,无处不痛,极患疼痛,又无气力,可还至园。我今可以神足还至精舍。”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说,在摩竭陀国的上茅宫城北门外有窣堵波,是提婆达多与未生怨王共为亲友,乃放护财醉象,欲害如来,如来指端出五狮子,醉象于此驯伏而前。

舍利子证果北不远,有大深坑,傍建窣堵波,是室利毱多唐言胜密以火坑毒饭欲害佛处。胜密者,崇信外道,深著邪见。诸梵志曰:“乔达摩国人尊敬,遂令我徒无所恃赖,汝今可请至家饭会,门穿大坑,满中纵火,栈以朽木,覆以燥土,凡诸饭食,皆杂毒药,若免火坑,当遭毒食。”胜密承命,便设毒会。城中之人皆知胜密于世尊所起恶害心,咸皆劝请,愿佛勿往。世尊告曰:“无得怀忧。如来之身,物莫能害。”于是受请而往。足履门阃,火坑成池,清澜澄鉴,莲花弥漫。胜密见已,忧惶无措,谓其徒曰:“以术免火,尚有毒食。”世尊饭食已讫,为说妙法,胜密闻已,谢咎归依。[6]

在佛教发展过程中,有些人虽然也加入了佛教,但他们和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从根本上说就不是一路人,他们从根本上就反对释迦牟尼而和佛教闹分裂,如前述释迦牟尼的叔父斛饭王之子提婆达多(也译为调达、天授),他本来是随释迦牟尼出家的,但后来,他不仅迫害佛陀,还自称大师,另立僧团,反对释迦[7]。在《增一阿含经》卷第九《惭愧品》第十八中说到,此人曾经教唆王子婆罗留支把自己的父王锁在铁牢中,并加以杀害,而后自立为王,即瓶沙王。《增一阿含经》卷第八《安般品》第十七说,后来,他又企图教唆瓶沙王杀害释迦牟尼。

二、佛教的分派

佛教在其发展途中还发生了分派的情况。

佛教发展初期的教义比较简单。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公元前2世纪。佛教在其传播过程中,特别是在释迦牟尼去世后,逐渐分裂成为数众多的教派。最早形成的是以大迦叶为首的上座部和以阿难为首的大众部。[8]

以后,佛教的部派越来越多,据《大史》的资料说,由上座派大迦叶主持编纂的真正达磨称作上座达磨。在最初的100年间,上座派是一个统一的派别。但是后来出现了其他学派。1万名异端比丘被举行第二次结集的长老们征服后,创造了名叫大众部的派别。[9]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鸡胤部和一说部。从鸡胤部中又分出说假部和多闻部,又从这些部中分出制多山部。除了加上大众部在内的这6部以外,还有两个派别与上座部的信徒们分道扬镳:化地部和金刚子部。而法上部和贤乘部、六成部、正量部和犊子部也同样离开了上座部的信徒们。化地部又分成两部分:说一切有部和法藏部。从说一切有部又分裂出饮光部,从这些派别中又兴起经量部,最后又分出经部。加上上座部共12个派别,此外加上那6个派别,共18部。

这样,在第二世纪出现了17个派别,以后又出现了其他派别。雪山部、王山部、义城部、东山部、西山部和金刚部,这六者是阎浮提洲从其他派别分离出来的,法乐部和海部在锡兰岛也从其他派别中分离出来。

佛教分派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佛陀最亲近的两个大弟子大迦叶和阿难会分裂成两派的头,而且是佛教中最早分裂的?学者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对释迦牟尼的教义的理解发生了分歧。众所周知,佛教在佛陀在世时,其教义是靠口头传授的,没有成文的佛经,所以,不同的人传授的经文往往会有差别,对经文和教义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但除了对教义的理解有分歧以外,还有其他原因吗?例如是否与争权夺利有关?因为,如果不是这个原因,那为什么大迦叶和阿难二人都是佛陀的声闻弟子,会分道扬镳呢?是否可以说,佛教的戒律并不能完全约束其信徒的思想和行为?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大迦叶不让阿难参加第一次结集时,说阿难“汝未尽漏,宜出圣众”。而阿难说,他自己“随侍如来,多历年所,每有法议,曾未遗弃。今将结集,而见摈斥,法王寂灭,失所依怙”,非常委屈。大迦叶却说:“汝亲侍佛,诚复多闻,然爱惑未尽,习结未断。”阿难辞屈而出……[10]从玄奘的这段话看,阿难没能参加第一次结集,感觉到非常委屈,而这是不是大迦叶在排斥异己呢?如果是的话,那这种分派的原因就非常值得重视了,因为这说明,虽然佛教有“律”规范僧团的行为,但其作用是很有限的,特别是在佛陀寂灭以后,对一些在佛教中影响很大的上层,没有人可以制约他们的时候,戒律对他们能有什么作用呢?据《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三十第五分之九《五百集法》,大迦叶和阿难似乎有着很深的矛盾,所以他才会诘难阿难,并在第一次结集时排斥阿难。

邓殿臣说:“佛陀入灭后,僧团似乎很快走向了腐败堕落,持正法者日少,逐名利者渐多。这很自然地引起了长老们的不满和忧虑,并且反映在他们诵出的诗偈里。”[11]

但有人认为这个命题不能成立,如在巴沙姆的《印度文化史》一书中,由僧伽罗克悉多比丘写的“佛教”一章说:“佛教也悄然消失了。诚如某些人所说,寺院里没有任何精神生活堕落的迹象,更没有任何道德沦丧的迹象。”[12]

这两个人的看法几乎是针锋相对的,但他们却没有作过多的说明,因此对他们的看法我们似乎无法肯定或否定。

不过,不可否认,佛教中的个别人有腐败堕落的思想和行为,佛教中也确实有腐败的行为和现象。但问题是能否说这是僧团的腐败呢?并且如果说僧团的腐败这个命题能够成立,那么这种腐败堕落的原因是什么?腐败堕落表现在什么地方?其后果是什么?下面这些算不算是腐败堕落的表现?如:接受土地等捐赠,在接受捐赠的同时又接受捐助者入教甚至封为罗汉等作为奖励;接受一些国王的所谓忏悔,从而为一些统治者、剥削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大开方便之门,等等。

如果这些算是佛教腐败堕落的表现的话,那么,佛教出现这些腐败堕落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下面这些方面是否可以成为原因呢?如印度的商品货币关系非常发达,对佛教僧团会否产生腐蚀性的影响呢?又如佛教上层的某些人因为急于发展而急功近利、贪图享受、争权夺利等,是否也与这个问题有关呢?

再有就是这种腐败堕落的后果是什么?如果我们认为佛教僧团的腐败堕落这个命题能够成立,那么也许一个重要的后果是加快了佛教的分裂。另一个后果是使佛教的声誉受到影响,很可能以后佛教在印度发展不下去,被排挤出印度就与此有关。第三个后果是佛教僧团成为大土地占有者,佛教徒中的许多人不事生产,或者完全脱离生产,从而使佛教与劳动者相对立。

教派的形成可能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如佛教徒的出身各异、每个人的经历也非常复杂,他们往往会以自己的思想、感情、经历来理解教义,甚至歪曲教义,等等。这些对佛教教派的形成也必定会有很大的影响。以后,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和倾向,使得佛教的教派分化越来越多。虽然在佛教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大的结集,力图统一教徒对教义的认识,但终于不能完全统一。公元1世纪,佛教分裂成摩诃衍那(即大乘佛教)和希那衍那(即小乘佛教)两大派。“小乘”是大乘对小乘的贬称,大乘佛教认为自己的解脱道路是宽广的道路,而认为小乘的解脱道路是狭窄的道路。一般认为,小乘坚持了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

小乘的理论是:个人可以通过宗教修行成为阿罗汉,从而达到解脱的境界。与此相反,大乘的目标不是寻求个人的解脱,而是普度众生,使人类摆脱痛苦,获得解脱。一种理论是个人的,另一种则是群体的。小乘认为,个人可修得阿罗汉果,即成为完美的门徒。大乘认为,个人虽然可以成佛,但首先应达到成佛之前的一个等级,即菩萨,以帮助、下化众生。在佛教的精神等级中,最高的一级就是佛。成佛即摆脱了生命亦即生和物质的羁绊。比佛低一级的是菩萨,其目标是求菩提,即求得涅槃。乔达摩·悉达多在成佛之前曾为菩萨。比菩萨低一级的是阿罗汉,即完美的门徒,还须为达到涅槃的境界而继续修行。[13]

在佛陀在世时和他去世后不久,佛陀可能已经被神化,所以,在佛经中,也有一些佛陀神化自己以及神化一些佛陀的大弟子(如神足升空、能掐会算等,实际上也是神化释迦牟尼,把释迦牟尼当作神)的实例。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