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古印度和波斯 > 第四章 佛教(第2页)

第四章 佛教(第2页)

在汉译佛经中,关于四谛的译法,在不同篇目中不尽相同。如在《大般涅槃经》中译为“苦、集、灭、道”;在《增一阿含经》卷第十七《四谛品》第二十五中译为“初苦谛”、“苦集谛”、“苦尽谛”、“苦出要谛”;在《佛说四谛经》中译为“苦、习、尽、道”等。其意义是一样的。《大般涅槃经》说:

尔时世尊,与诸比丘,即从座起,趣于象村,庵婆罗村,阎浮村,乃至到于善伽城。到彼城已,与诸比丘,前后围绕,在一处坐。于是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当勤观察。一者苦谛,二者集谛,三者灭谛,四者道谛。比丘,苦谛者,所谓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会苦、七爱别离苦、八五受阴苦。汝等当知,此八种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谛实是苦。集谛者,无明及爱,能为八苦,而作因本,当知此集谛是苦因。灭谛者,无明爱灭,绝于苦因,当知此灭谛实是灭。道谛者,八正道:一正见、二正念、三正思惟、四正业、五正精进、六正语、七正命、八正定。此八法者,谛是圣道。若人精勤,观此四法,速离生死,到解脱处。汝等比丘,若于此法已究竟者,亦当精勤,为他解说。我若灭后,汝等亦应,勤思修习。”

佛教认为,应当灭贪欲。《增一阿含经》卷第五《不逮品》第十一说: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灭一法,我证卿等,成阿那含。云何为一法?所谓贪欲。诸比丘当灭贪欲,我证卿等,得阿那含。”尔时世尊便说此偈:“贪**之所染,众生堕恶趣,当勤舍贪欲,便成阿那含。”

佛教认为,应当灭嗔恚。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灭一法,我证汝等,成阿那含。云何为一法?所谓瞋恚是。诸比丘当灭瞋恚,我证汝等,得阿那含。”尔时世尊便说此偈:“瞋恚之所染,众生堕恶趣,当勤舍瞋恚,便成阿那含。”

佛教认为,应当灭愚痴。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灭一法,舍离一法,我证汝等,成阿那含。云何为一法?所谓愚痴。是故诸比丘,当灭愚痴。我与卿等,证阿那含。”尔时世尊便说此偈:“愚痴之所染,众生堕恶趣,当勤舍愚痴,便成阿那含。”

佛教认为,应当灭悭贪。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灭一法,舍离一法,我证汝等,成阿那含。云何为一法?所谓悭贪。是故诸比丘,当灭悭贪,我证汝等阿那含。”尔时世尊便说此偈:“悭贪之所染,众生堕恶趣,当勤舍悭贪,便成阿那含。”

关于爱别离苦,《增一阿含经》卷第六《利养品》第十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是时竹膊婆罗门受夫人教敕,寻往至祇洹精舍,到世尊所,共相问讯。共相问讯已,在一面坐。时彼梵志,白世尊曰:“摩利夫人,礼世尊足,问讯如来,兴居轻利,游步康强乎?训化盲冥,得无劳耶?”复作是语:“此舍卫城内,普传此言:‘沙门瞿昙,而作是教,恩爱别离怨憎之会,此乐快哉。’不审世尊,有是言教耶?”尔时世尊告竹膊婆罗门曰:“于此舍卫城内,有一长者,丧失一子。彼念此子,狂惑失性,东西驰走,见人便问,谁见我子。然婆罗门,恩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此皆无有欢乐。昔日此舍卫城中,复有一老母无常,亦复狂惑,不识东西,复有一老父无常,亦复有兄弟姊妹皆悉无常。彼见此无常之变,生狂失性,不识东西。婆罗门,昔日此舍卫城中有一人新迎妇,端正无双。尔时彼人未经几时,便自贫穷。时彼妇父母,见此人贫,便生此念:‘吾当夺女,更嫁与余人。’彼人窃闻妇家父母欲夺吾妇更嫁与余人,尔时彼人衣里带利刀,便往至妇家。当于尔时,彼妇在墙外纺作。是时彼人往至妇父母家,问:‘我妇今为所在?’妇母报言:‘卿妇在墙外阴中纺作。’尔时彼人便往至妇所。到已,问妇曰:‘云卿父母欲夺汝更余嫁耶?’妇报言:‘信有此语。然我不乐闻此言耶。’尔时彼人即拔利剑取妇刺杀,复取利剑自刺其腹,并复作是语:‘我二人俱取死。’”

佛教得到人们的广泛支持,这可能与佛陀曾经为民除害、为民造福有关。《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九说:

尔时世尊,至军底城。于其城中,有女药叉,名曰军底,常住此城,心怀暴恶,而无畏难,一切人民,所生男女,常被食啖。然彼城中,婆罗门居士等,闻世尊到军底城侧,现在其处。诸人闻已,共为集会,一时出城,往诣佛所。到已,顶礼世尊双足,退坐一面。于时世尊,与婆罗门居士等,为说法要示,教利喜已,乃至如上,默然而住。

尔时婆罗门居士等,从坐而起。整理衣服,于世尊前,合掌而白佛言:“唯愿世尊及苾刍众,明旦食时,受我微供。”乃至饭食讫,收衣钵,洗手已,即持金瓶,在世尊前,有所求乞,而作是言:“世尊,彼诸毒龙,及恶药叉,皆已调伏。然此军底女药叉,于长夜中,而与我等,非怨为怨,非仇为仇,我常恩义,彼常怨害,所生孩子,皆被侵夺。唯愿世尊,哀悯我等,调伏军底女药叉。”尔时药叉,亦在会中。于时世尊告女药叉曰:“汝今闻此诸人语不?”药叉白言:“善逝,而我已闻。”复问女药叉:“汝今闻不?”答言:“世尊,我今已闻。”佛言:“汝久远来,作此非法罪业。”答言:“诸人共我立契,若能为我造寺,即当永断。”

尔时世尊告婆罗门居士:“汝等闻此女药叉语不?”诸人答言:“世尊,我今已闻。”佛言:“汝今云何?”诸人白言:“世尊,我等必为造寺。”尔时世尊调伏此女药叉,并眷属已,便舍而去。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十说:佛陀在末土罗城驴药叉园苑,该城的婆罗门居士对佛陀说,当地的驴药叉为害他们,“我等所生孩子,皆被侵夺”。因此,这些婆罗门居士希望佛陀能帮助他们,调伏这些驴药叉。佛陀听后,就问这些驴药叉是否有此事,驴药叉说确有此事。佛陀说,你们这样做是错误的,“此非法事,汝当厌离”。这些药叉说,我们可以离开,但要求婆罗门居士为他们“造五百毗诃罗”。佛陀调伏了这些药叉,而婆罗门居士也为药叉建造了毗诃罗,矛盾得到解决。

佛陀之所以广受欢迎,还与他曾经对贫者施舍有关,《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十一中说到佛陀施舍的事情:

是时世尊,游至童长城……次至施宝城,告具寿阿难陀曰:“菩萨往昔,而于此处,施多珍宝,是故此城,名为施宝。”……次至金升城,告阿难陀曰:“于此城中,菩萨昔时,为檀施会,以升量金,奉施乞者。是故此城,世号金升。”

佛陀传教时用的是印度北部的居萨罗方言和印度东部的摩竭陀方言。

三、佛教的经典

在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中,佛教的典籍是最丰富的,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佛教经典的内容就是三藏,即经、律、论。在佛教分裂成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以后,大乘有大乘的经、律、论,小乘有小乘的经、律、论。《大藏经》将这两种经、律、论都收入了。各种版本的《大藏经》中收入的汉译佛经有1000多部。

“经”的字面意思是“一根线”,引申为连接许多论题论述的线索。佛经对于所有僧伽成员、菩萨和俗世弟子,应当都具有权威性。经藏是我们了解佛法的主要原始资料,虽然有的不是由佛本人宣讲的,而是由经他同意或他授意的弟子宣讲的。从广义上讲,佛经有大乘经和小乘经之分,但小乘派不承认大乘经的可靠性,而大乘派却并不否认小乘经的可靠性。小乘经包括四大经集,即用梵文写成的《阿含经》和用巴利文写成的《部类》。《阿含经》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和《杂阿含经》等,《增一阿含经》和《杂阿含经》这两部经集的部分内容来自前两部《阿含经》,部分内容来自原始的甚至远古的资料。巴利文经典还包括一个《小部经典》,即《小部》,它由《法句经》、《长老偈》、《长老尼偈》和《佛本生经》等构成,皆用巴利文写成。它们要么是出自正典的其他地方(大多出自律藏),要么是在正典之外,以独立的半正典的面目出现。

佛教徒出身各异,经历各异,他们如何能齐集在佛陀之下呢?这除了有佛陀学说的影响、佛陀个人的魅力的影响以外,还靠佛陀提出的若干约束、规范佛教徒的思想行为的规定,即戒律。例如,佛教徒的戒酒、戒**律等。佛教的戒律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提出和完善的。这些戒律对佛教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应当看到,这些戒律并不能让所有的佛教徒都遵守,不是所有的佛教徒都时时、事事都遵守,所以,才会有佛教徒中的某些人违反教规而被惩罚,才会发生后来佛教分裂成很多宗很多派。在公元1世纪时,最后形成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当然,大多数佛教徒还是遵守佛教的戒律的,或者说基本上是遵守佛教的戒律的,所以,佛教才能在今天还有如此大的影响。

“律”,梵文毗奈耶,这个词的意思是“脱离(邪恶)”,是佛教的戒律,包括《律分别论》和《律事》两个部分,附有历史和教义问答的补遗。《律分别论》即毗奈耶解,包括由150条戒律构成的《戒本经》及其注疏《经分别》,此两书在内容上紧密相关。《戒本经》包括用来约束过隐士生活的僧伽成员的各种戒律;《经分别》则对每条戒律逐字加以解释,并且叙述各条戒律得以传播的具体环境。《律事》包括《犍度书》(即“品类”)。根据不同的修订本,《犍度书》有17品或更多。这些经文构成了寺院制度的全部规章(如受戒、雨季安居、医药、食物、衣袍、僧房,等等)。此外,律藏不仅记载了寺院生活的规则,还记载了亚洲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印度的风俗、习惯、见解、知识、迷信等。律藏和经藏可以说是佛陀时代印度的历史、地理、社会等方面的最丰富的资料来源之一。律藏现存7种完整的版本。

佛教戒律举例如下。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四:

又:

又:

……时有长者,请佛及僧,就舍受食。时诸苾刍,不一时去,各作伴行。既到彼家,更待余者。人未尽集,报长者曰:“宜可行食?我等前餐,食饱便去。更有人来,复令行食。”如是展转,施主疲劳。报言:“圣者,待一时坐,我并行食。”既生扰恼。苾刍白佛。佛言:“受他请时,不应乱去。在前去者,至门相待,一时方入。若乱去者,得越法罪。”

“论”,梵文阿毗达摩(意为法),是一种注释并解说经藏的高度学术性的部论集,对教义进行系统的哲学阐述,建立了一套连贯的精神修持方法。现存两种不同的论藏,一种是上座部编撰的,一种是一切有部编撰的。上座部的论藏中,最重要的是《法集论》和内容庞大的《法趣论》。按照上座部传统,论藏是正典。

主要的佛教经典文献只能在汉译本和藏译本中找到。

但佛经并不是在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写成的(他在世时没有写过任何经典),而是在他去世后才逐渐写成的,是佛陀的弟子们在佛陀涅槃后回忆追记佛陀的言论,或假托佛陀的名义写定的,经过几次结集后才形成文字。据文献记载,在佛教历史上有四次结集(所谓结集,即佛教的高僧集会,统一佛教的教义)。第一次结集,是在佛陀涅槃后不久进行的,由大迦叶主持,但当时并没有形成文字。

古代印度的民族成分极其复杂,语言也很复杂,再加上时代不同、地区和教派不同,所以印度佛教典籍是用不同的文字写成的。其中有的用巴利文写成,有的用梵文写成,还有的用混合梵文写成。例如大乘佛教的经典是用梵文写成的;小乘佛教的经典是用巴利文写成的,其所用语言是印度西部的方言。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