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文明的创造者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之一,创造这一文明的民族同样是伟大的民族。这一古老、辉煌的文明不是由一个民族一朝一夕创造出来的,而是在众多民族互相吸收、互相继承和互相促进的基础上,经过几千年的漫长历程,从萌芽到发展并最终走向成熟的。因此,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与文化既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多样性,又体现出某些一脉相承的统一性,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结合的范例之一。
一、苏美尔人
苏美尔人是人类最早的城市文明的真正创造者,他们发展农业,建设城市,并且在艺术、建筑、社会、组织、宗教思想和宗教生活,乃至文化教育等各领域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大约在欧贝德(Ubaid)文化的中期,即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来到两河流域南部,主要居住在苏美尔地区,他们说的是苏美尔语。迄今可以肯定的是,苏美尔人创造的最早的文化是乌鲁克文化。对此,学者们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大体来说,考古学家认为,苏美尔人可能就是美索不达米亚史前文化创造者中的一员,因为美索不达米亚史前文化没有出现过中断,具有很好的连续性。苏美尔人出现于欧贝德文化时期,欧贝德人可能就是苏美尔人。[1]语言学家根据文字的出现判断,苏美尔人是外来的民族。世界著名苏美尔学家、美国学者S。N。克莱默(S。N。Kramer)教授认为,欧贝德人是与苏美尔人完全不同的民族,他们是美索不达米亚最早的居民,在苏美尔人到来之前,他们已经在这里定居很久了。他指出,在公元前5000年时,两河流域平原上到处都有欧贝德人用泥砖建造的村落,甚至已有了规模宏伟、构造复杂的神庙。到公元前4000年时,他们的影响已不仅限于两河流域南部,而且遍及整个近东。S。N。克莱默教授还从语言学角度进行了阐述。他发现,在后来出土的苏美尔语泥板文书中,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分别被称为伊迪格拉特(Idglat)和布拉努姆(Buranum),这两个词都不是苏美尔文,因此他断言这可能是欧贝德人的用语。另外,诸如埃利都、乌尔、拉伽什、尼普尔和基什等,被认为最早是欧贝德人建立的村镇,后来发展成为苏美尔人的城市。在苏美尔泥板文书中还出现了许多明显不属于苏美尔语的词汇,如农夫、牧人、犁头、五金匠、织工和工匠等词,大概也是苏美尔人从欧贝德人那里借来的。这还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在苏美尔人到来之前,欧贝德人的社会已很复杂。[2]持类似观点的还大有人在,他们认为后来的乌鲁克文化的创造者才是苏美尔人,苏美尔人到达美索不达米亚后,征服了欧贝德人。在持苏美尔人“外来说”的学者内部,也存在着分歧。美国亚述学家E。A。斯佩泽尔(E。A。Speiser)发表长篇大论认为,苏美尔人是在乌鲁克文化时期进入美索不达米亚的,他们来自东方,可能来自海上,尽管他们的发源地可能是山区。[3]还有学者认为,苏美尔人也可能是从阿曼湾上船,此前经过了长距离的陆地旅行,最终到达波斯湾。而其他历史学家,如L。W。金(L。W。King)和M。贾斯特罗(M。Jastrow)则认为,苏美尔人只可能来自山区,因为他们表示“国家”和“山”的词是同一个符号(Kur)。另外,他们的神庙包括塔庙(Ziggurats)证明他们从前祭祀的地方可能位于山顶之上。[4]还有学者认为,目前根本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任何说法都缺乏足够的证据。[5]显然,造成学者们各执己见的主要原因在于,欧贝德人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资料,而关于苏美尔人的来源及其语言归属问题,目前也难下断言。
苏美尔各城邦兴起后,为争夺土地和霸权而不断地发动战争。最早称霸的国家可能是基什。据《苏美尔王表》记载:“洪水冲过后,当王权自天而降,王权在基什。”后来基什被乌鲁克打败,王权归于乌鲁克。继基什和乌鲁克之后称霸的可能是乌尔,乌尔王经常率领步兵和战车兵出征,使战败的敌人向其纳贡。而拉伽什与乌玛之间为争夺双方边界领土和争夺霸权的斗争持续了几个世纪。最后乌玛夺得了几乎整个苏美尔地区的霸权,大有统一之势。苏美尔城邦之间的长期混战,使彼此的实力都受到严重损耗。战争加重了各城邦人民的负担,城邦内部的阶级矛盾日渐激化。长期的战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埋下了城邦灭亡的祸根。
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苏美尔人创造了属于他们的最后的历史辉煌。他们发展生产,致力于复兴农业,修建运河,改善交通,恢复古提人(Gutians)统治时期一度中断的对外贸易,加强城市的防卫设施。他们还大兴土木工程,修建和修复神庙,发展文化,其中尤以在乌尔、乌鲁克、埃利都、尼普尔和其他许多城市修建的塔庙最为著名。他们还在国家树立法律,重建秩序,进一步发展了中央集权统治,在阿卡德人和古提人之后,实现了苏美尔文明与文化的伟大复兴。
图1。1苏美尔人敬献给神的石雕像。苏美尔人通常会把自己的石雕像敬献给神庙,以表明他们对神的虔诚和奉献精神。这尊石像属于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600—前2300年
图1。2苏美尔早王朝时期的妇女头像。约公元前2700—前2500年
二、操塞姆语的阿卡德人
塞姆人(Semitic)是对古代西亚一些语言相近的民族的统称。这些民族包括阿拉米人(Arameans)、亚述人、希伯来人(Hebrew)和腓尼基人(Phoenis)等,他们的语言在语音学、词态学、语法和词汇学等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可以判断他们必然同宗同族。他们的故乡是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后来他们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要么通过入侵的方式,要么通过商业贸易的方式,要么通过殖民的方式。不同支系的塞姆人分别进入非洲、欧洲和亚洲的两河流域中下游,他们之中最著名的殖民者是古代在海上称雄的腓尼基人。他们以在地中海沿岸建立的战略据点为基地,广泛地开展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在非洲、西班牙和西西里都建立了殖民地。
其他支的塞姆人比腓尼基人更早登上历史舞台。比苏美尔人稍后,塞姆人的东支来到了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以北的地区,建阿卡德城(Agade),因此这一地区史称阿卡德,这支塞姆人被称作阿卡德人。阿卡德人操与苏美尔语完全不同的阿卡德语,他们建立了阿卡德城市国家。其势力不断发展壮大,最后趁苏美尔城邦内战之机,一举将其征服。这时期四周还居住着其他许多部落,如北部的苏巴里人(Subarians)和胡里人(Hurrians),东部的古提人、加喜特人(Kassites)和卢路比(Lullubi)人,以及东南的埃兰人(Elamites)等。
图1。3阿卡德国王纳拉姆辛石雕像
阿卡德王国的创立者是萨尔贡(Sargon,约公元前2334—前2279年在位)。他首先统一了苏美尔和阿卡德,随后兵锋远至埃兰,略取苏撒、阿凡和巴拉斯等城,还曾征服苏巴尔图王国,占领埃勃拉和巴勒斯坦,领土范围从“日出处”(即东部埃兰)到“日落处”(即西部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从“上海”(即地中海)到“下海”(即波斯湾)。至此,美索不达米亚实现了空前的统一,其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呈现于世。阿卡德王国最后一位强大的国王是纳拉姆辛(Naram-Sin,约公元前2254—前2218年在位),他保持了王国的强盛,他几十年的统治几乎都是在征服中度过的,与其祖父萨尔贡一样被尊为英雄。纳拉姆辛以后,阿卡德王国由盛转衰。
图1。4古提人的石制权标头。这是其王拉阿拉伯(La-arab)敬献给神的,时间在公元前2150年左右
阿卡德人的文明与文化最初是在苏美尔文化中心以外的地区独立发展起来的,虽然在某些方面可能受到了苏美尔文化的影响。阿卡德王国促进了塞姆人的创造力的发展,艺术史家认为这一时期对后来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萨尔贡和纳拉姆辛的征服无疑有助于在上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传播阿卡德文化,而中幼发拉底河的马里却还保持着文化的地方特色。阿卡德人在征服苏美尔后,在文化上却几乎被苏美尔文化征服,他们尊重并吸收了苏美尔文化。在萨尔贡建立起的君主专制政府中,吸收了苏美尔及其他各地区的代表人物参政;在语言上,苏美尔语的许多因素被阿卡德语所吸收,从而大大地丰富了阿卡德语;萨尔贡并不排斥苏美尔人的宗教,相反,苏美尔人的传统受到了尊重:萨尔贡还让自己的女儿成为乌尔的月神南娜的女祭司。萨尔贡还采用了苏美尔人的天文历法、数学和文学等,并把有关著作编目收藏于书库,成为两河流域最早的书林。
三、古提人
古提人是以破坏者的形象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的。阿卡德王国灭亡后,古提人趁机占领了巴比伦尼亚地区。历史上通常把古提人的统治时期看作破坏与倒退的时期。在他们统治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和实物资料。
没有人知道古提人是什么时候从哪里来的,也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如何战胜强大的阿卡德帝国的,我们只知道他们是“山里人”,其统治从公元前2250年开始,经历了21位国王,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古提人统治的一个世纪,在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的确称得上“黑暗时代”。
四、阿摩利人
乌尔第三王朝的灭亡是古代两河流域历史与文明的重要转折点,它不仅敲响了一个古王朝的丧钟,而且标志着一个古老民族——苏美尔人的时代在美索不达米亚政治舞台上的终结。把两河流域古文明推向极盛的是阿摩利人(Amorites)。他们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开始向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迁移,沿幼发拉底河河谷而下,首先进入北部地区,最终抵达苏美尔的心脏地带。他们是来自叙利亚和阿拉伯沙漠地带的游牧部落,也使用塞姆语,但与古阿卡德人不同宗。他们是塞姆人的另一支即西支迦南人(ites)的一部分。他们的原始语言只能从其人名中推断,因为迄今尚未发现以阿摩利人的语言写成的成文文献。其专有名词词汇揭示出他们的语言属于与迦南人有密切关系的塞姆语。阿摩利人早些时候在幼发拉底河上游地区有其自己的文化,可能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苏美尔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迁移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当他们最终到达南部时,已不再说一种早期迦南语,而是说古巴比伦语(阿卡德语的巴比伦方言)。遗憾的是,有关阿摩利人早期文化的文献资料并未流传下来,因此在这方面我们几乎一无所知。
图1。5古巴比伦妇女雕像。约公元前1750年。出自乌尔
在阿摩利人来到两河流域前后,另两支迦南人分别进入了腓尼基和巴勒斯坦。晚些时候塞姆人西支的另一部分阿拉米人迁入叙利亚(通常称叙利亚人),米坦尼人则进入两河流域以北地区,米底人(Medes)和波斯人的祖先则进入伊朗高原的西部。
第一位在巴比伦尼亚建立统治的阿摩利人是纳波拉努姆(Naplanum)[6]。公元前1894年,一支阿摩利人的首领苏姆阿布姆(Sumu-abum,公元前1894—前1881年在位)建立了一个重要王国,他选择位于基什以西几英里、幼发拉底河左岸的一个城市作为都城,该城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巴比伦城[7]。苏姆阿布姆建立的王国史称古巴比伦王国(OldBabylonianKingdom),或称巴比伦第一王朝(公元前1894—前1595年)。从此,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与文明便深深地刻上了“巴比伦”的烙印,并以“巴比伦文明”为世人所传诵。
巴比伦第一王朝的第六代王汉谟拉比(Hammurabi,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实现了两河流域空前的统一,他创建了一个领土从波斯湾延伸至地中海的庞大帝国。他自称“强大之王,巴比伦之王,阿穆鲁全国之王,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及世界四方之王”。汉谟拉比的统治使古巴比伦王国臻于极盛,古巴比伦时期所留下的历史文献资料相对于其他历史时期而言也算丰富,而且多数都是涉及经济和法律方面的文书,我们关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认识框架,在很大程度上是拜古巴比伦时期的文献所赐。
五、加喜特人
加喜特人(Kassites)又译作喀西特人。他们是在公元前1595年赫梯人灭亡古巴比伦王国之后入主巴比伦尼亚的。根据目前的材料,我们只知道加喜特人来自扎格罗斯山脉,关于其民族和种族的渊源尚不清楚。加喜特人较少有文字保存下来,无法据此判断其语言归属,有些学者根据他们所崇拜的神灵的名字判断他们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但有很多问题难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