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儿童文学教程pdf > 第三 科学童话(第2页)

第三 科学童话(第2页)

总体看来,这一时期的科学童话,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科学童话的题材范围大大拓宽。从抽象的数学、物理学到仿生学,从微生物到机器人,从电子技术到科技发展史,从环境保护到生态危机……都进入了童话的世界。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新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书写、记录这种新的生活现实与科技新貌,科学童话作家纷纷将目光投向信息技术、缩微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从而彻底突破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童话多讲述动植物知识的局限。

第二,科学童话的创作方法也有了更多的突破与创新。1980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在松花江畔召开了少儿科普研讨会,提出要解决科学童话创作中的化装表演和知识硬块问题。1982年,科协又在烟台专门召开了关于科学童话创作的研讨会,讨论了科学童话创新问题。此后,科学童话有了许多新的发展。作家开始注意向文学童话汲取营养,不再仅仅关注通过构思故事来讲述科学知识,而是开始重视情节的铺垫和多层次展开,开始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人物心理的描写。此后,作品中的形象开始走向立体化并为文学艺术贡献了新的典型形象。更可贵的是,一些作家突破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开始用常人体创作科学童话。在作家的努力耕耘下,一大批优秀的科学童话作品陆续问世。

第三,这一时期的科学童话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展现出了属于作家个人的创作风格。这一时期的作品或情思含蓄,或热闹逗趣,或轻描淡写,或重彩浓抹,或细腻优雅,或雄浑粗犷,可谓五彩缤纷,斑驳陆离,为文学艺术添上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最后,科学童话的创作队伍越来越壮大。最初写作科学童话的只是数量有限的一些少儿报刊的编辑,后来,创作队伍渐渐扩大,包括教师、科学家、工程师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多的人加入到了科学童话的创作队伍中,尤其是一些著名作家的加入,给科学童话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此外,科学童话的发表阵地也越来越多,除少儿报刊,还包括一些省级文艺刊物和大报等,如《人民日报》《新观察》等。

总之,科学童话的思想内涵越来越丰富,不再局限于介绍科学知识,而是更注重塑造生动的形象,创造诗意的境界,在以童话形式展现科学内涵的同时,也注重反映社会生活面貌。科学童话不仅在启迪少年儿童的思维,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兴趣,引导少年儿童了解自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能进一步引导少年儿童认识科学技术的力量,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此外,优秀的科学童话在儿童思想性格成长方面具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科学童话的主要题材

科学童话的题材非常广阔,小到微生物,大到宇宙天体,从鲜活的动植物到抽象的理论概念,从科技新发展到现实的社会生活,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纳。从已有的创作来看,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生物题材

生物题材是科学童话创作中最常见的,其中又以动物、植物为主。从早期的《小蝌蚪找妈妈》到《非洲魔法师》,从《森林之王》到《在快活的小溪上》,无一不是以动物为题材的。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生物题材仍然是科学童话作家常常选取的题材。生物题材之所以受到科学童话作家的青睐,是因为动植物本来就受到儿童的喜爱,其外貌特点是儿童所熟悉的,而其中的知识却是儿童所不知道的,因此这类题材容易引起儿童的共鸣。

(二)抽象知识

以数学为代表的抽象科学,是最讲究严肃性与准确性的,似乎很难与活泼、具体的童话故事联系起来,但是科学又是需要幻想的,因此,幻想便使数学等科学知识与童话奇妙地结合起来。李毓佩的数学童话《有理数无理数之战》让有理数和无理数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无理数要求摘掉“无理”的帽子,遭到了有理数的坚决反对,无理数向有理数发动进攻,有理数奋力还击。童话从一开始就以激烈的矛盾冲突吸引了小读者。《小数点大闹整数王国》描写了零国王过生日,小数点起来看热闹,零国王不许小数点参加庆典,小数点非要参加不可,引出了矛盾。小数点利用自己的特点,一会儿将小数变成大数,一会儿又将大数变成小数,还把数字变成无限不循环小数,把整数王国折腾的天翻地覆,人仰马翻。最后,还是零国王利用零的特性制服了小数点。

(三)环保和生态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中心课题。作家责无旁贷地把这一课题引入到了科学童话的创作之中。张冲的《垃圾斯国王覆灭记》以环境保护为题材,叙述了垃圾王国臣民进入“黑洞”,获得再生的故事。赵世洲的《黑风暴》也以环境问题为题材,揭示了由于过度开垦土地而引发沙尘暴,从而教育儿童要保护环境。

(四)新材料和高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新材料、高科技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科学童话及时吸纳了这些新题材。耿守忠、杨治梅的《谋杀塑料王》,通过金属国王黄金对塑料王千方百计的谋杀迫害,展现了塑料王耐寒、耐热、耐酸碱腐蚀的特性。张冲的《亮亮的“密码”》通过一只萤火虫体内遗传密码的失落和追回,既介绍了新鲜的基因科学知识,又着力塑造了一个天真活泼、粗心大意的萤火虫形象。1999年,希望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门以新能源、新材料为题材的科学童话集《奇妙的“脚步声”》。

四、科学童话的创作方法

科学童话是为儿童写作的,在写作时要遵循以下创作原则。

(一)浅显易懂且不失启发性

就其内容来说,科学童话中介绍的应该是在儿童智力范围内所能理解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的知识。《小蝌蚪找妈妈》就是一篇优秀的科学童话。它既向儿童描述了青蛙的形态特征,又启发他们去认识蝌蚪与青蛙之间的关系。就语言来说,科学童话的语言要简洁明了,又不失诗意。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句子要简短,尽量避免使用复句,以做到明白而生动。

(二)科学性

科学童话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知识性,因此,它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必须是正确而又具体的。由于是通过形象来介绍知识的,因此在描写这些形象时,科学童话应该以对象的特质为根据来塑造形象和主人公。就生物来说,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典型特征,在作为科学童话中的形象和主人公时,它们的行为和表现要符合这种生物特征。此外,科学童话在幻想的同时要保证所描写的现象和规律一定要准确、科学,只有这样,科学童话才能真正发挥其教育的作用。

(三)紧密联系生活

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童话创作也一样。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童话,都离不开生活。或许有人会说,童话的魅力是靠丰富的想像获得的,但是,丰富的想像也是植根于生活的,而非信口开河、天马行空。离开了生活,童话就失去了生命,失去了魅力,科学童话创作也是如此。不熟悉少年儿童的生活,不了解少年儿童的特点,就很难将科学内容写得生动准确,很难将形象塑造得鲜明具体。因此,作家要创作科学童话,必须熟悉儿童,了解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特点,包括性格、语言、行为、心理等。了解儿童不仅需要细心的观察,还要与儿童沟通交流,要真正洞悉儿童的愿望、要求、爱好,分析、研究儿童的世界。只有熟悉和懂得儿童,才能创作出优美、优秀的科学童话,才能得到儿童的认可与欢迎。

在诸多科学童话作家的辛勤耕耘下,中国不仅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创作经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具体说来,科学童话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会法

所谓误会法就是故意混淆真假,让故事的展开充满喜剧色彩,显得风趣生动。误会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也是科学童话中常用的写作方法。科学童话《小蝌蚪找妈妈》采用的就是“误会法”。

2。反复法

反复法(又称三段法)是民间童话和现代童话中常用的一种手法。黄衣青的《小公鸡学吹喇叭》描绘一只小公鸡去学吹喇叭,第一次去学不成,第二次去又学不成,第三次终于学成了的故事。因为,这样反复几次,可以加深儿童的印象。这种反复法往往使用三次,一件事重复三次,一句话重复三次,所以又叫三段法。叶永烈的科学童话《找不到的伙伴》《特殊鞋店》等都采用了“反复法”。

3。对比法

对比法也是童话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作者在塑造童话形象和编织故事时,将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正义与邪恶、忠厚与狡猾等进行对比,从而使对立面形象突出,同时也能使情节跌宕起伏,耐人寻味。叶永烈的科学童话《圆圆和方方》便运用了“对比法”。

4。巧合法

巧合法是指在童话情节的发展中,设置一些偶然巧合的东西。当然,这些偶然性的东西,也有其必然因素,不能是胡编滥造。巧合法的运用,会增加情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叶永烈的科学童话《地震之前》便运用了巧合法。

5。悬念法

悬念是指作者在构思童话情节时,自然而然地设下许多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从而诱发读者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并藉此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叶永烈的科学童话《谁的脚印》在文章开头便设下了悬念。花生地丢了花生,这是谁偷的呢?紧接着童话小主人公小狗查看现场,发现一种脚印,经过反复专访调查,确定了盗贼是田鼠。

6。自叙法

自叙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它往往用一物的耳闻目睹、亲身经历来介绍自己或环境。科学童话《小豆瓣旅行记》等就属于这一类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一篇童话并不局限于一种表现手法。有的科学童话作品常常同时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这些表现手法是从大量的童话作品中总结出来的基本规律。这些创作方法,固然值得借鉴,但是,作为一种自由的精神创造活动,科学童话的写作更需要作家根据自己的特点与喜好来寻找适合自己的表现手法。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