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儿童文学教程pdf > 第二 科学幻想小说(第2页)

第二 科学幻想小说(第2页)

3。新浪潮时代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科幻小说开始革新。一些意向性、模糊性、反讽性、语言探索性较强的作品逐渐出现。在这种创新探索中,科幻文学因吸纳了主流文学的许多新模式,而使自己的走向迅速向主流文学靠拢。

新浪潮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是英国作家迈克尔·莫考克(1939-)。他的小说《瞧这个人》在科幻小说探索引入宗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莫考克的小说在构思和语言上都隐含有一种反讽幽默味道。《空中军阀》是莫考克的经典之作。小说模仿人猿泰山,将一个孩子放入山野,希望将其培养成伟大的泰山,但最终孩子把山林搞得鸡犬不宁。

莫考克不但自己创作新形式的作品,而且努力地开发创新性的作家。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主编英国《新世界》杂志时,推出了布里安·奥尔迪斯、J。G。巴拉德等作家。若干年后,英国评论家朱迪斯·玛瑞尔将这些人的作品选编成集并定名为“新浪潮”作品,新浪潮由此得名。

布里安·奥尔迪斯(1925—)的小说主要包括《论可能性A》(1958)、《热房间》(1962)、《光年以外的黑暗》(1964)、《睡夜树》(1965)、《解放了弗兰肯斯坦》(1973)等。奥尔迪斯放弃传统的以科学理论作为小说支撑的做法,以丰富的人道主义作为故事的基础。人类的不幸、隔绝与失望、忍受和友爱是他作品的中心题材。

J。G。巴拉德(1930-)的小说主要包括《69号下水道》(1957)、《时间之声》(1960)和“毁灭三部曲”等。巴拉德的小说继承了英国文学的传统幻想风格。与奥尔迪斯一样,他将眼光从狭小的科学范畴拓展到整个地球和人类生存。他重视人的心理活动,人的行为和责任感,重视心灵的隔离和闭锁以及这种个性带给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不重视科学构思,是新浪潮科幻小说的一大特色。巴拉德则是这方面的代表者。在哲学观点上,巴拉德的作品具有宿命论倾向;在语言风格上,则相当清雅别致。20世纪70年代之后,他和奥尔迪斯都进入了英国主流文学领域并获得了大师级的好评。

4。当代科幻的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各学科在信息交流加快的现实下再度呈现出异常繁荣的景象。科幻文学感染到科技进步的巨大力量,重新回到描写科学的传统轨道上。威廉·吉布森的小说《神经浪游者》和尼尔·斯蒂芬森的《雪崩》是这一时期科幻文学的代表作。两部作品都涉及电脑网络。一部作品对机器进入人类生活表达了无可奈何;另一部作品则展示了对人类在“后现代状况”下转化为“后人”的种种担心。

5。西方科幻思想的发展脉络

西方科幻文学最早被认为是一种民主革命时期的朦胧文学。这类文学的目标是思想解放和人的自由。由于那时的科学范畴本身就比较朦胧,还没有清晰的疆界,因此,早期科幻文学其实是处于前现代状况,难免与巫术、剑术、神秘事件或探险作品相混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学的进步,西方科幻文学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内容与形式,即将展示科学与未来双重入侵的种种表现作为自己的独特内容,将化解谜团作为自己的主要形式。随后,科幻小说开始大规模现代化,给现代化过程提供了大量蓝图。有趣的是,早期的科幻文学在形式上表现得相当传统。在西方文学已经进入现代主义形式探索阶段,科幻文学却仍然停留在古典叙事传统上。直到20世纪60年代英美科幻新浪潮的出现,科幻文学中的形式探索才丰富起来。在这一时期,科幻作家试图摆脱实证科学的束缚,期望将自己的领地拓展到心理学、历史学、宗教、哲学和政治学领域。进入20世纪80年代,西方科幻文学逐渐与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出现了大量反映科学变革的作品。在这期间,网络、生物工程、纳米技术等成为了科幻的热宠,人们对科幻的观念,也逐渐多元化起来。

(二)中国科幻简史

1。发展过程概述

科幻是文学中的幻想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找到的寄存外壳。东西方文学都存在着强烈的幻想传统,所以,科幻小说在中国同样可以找到相应的位置。在遥远的古代,中国文学中强烈的幻想传统源于对自然的探索征服、干预和改造,但是,这些幻想作品的出现显然在科学产生之前。

严格意义上的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其早期的实践者是徐念慈(1874-1908)。他的作品《新法螺先生谭》以东海觉我的笔名发表,是一部国外科幻文学的续书,但属于创作作品。在20世纪40年代,著名教育家顾均正创作了一批具有完整结构、科幻特色充足的作品,这些作品包括《在北极底下》《性变》《和平的梦》和《伦敦奇疫》。与此同时,老舍创作了讽刺性科幻小说《猫城记》。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科幻小说以新的面貌出现。1954年,郑文光创作了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在50至60年代,于止(叶至善)、迟书昌、郭以实、王国忠、鲁克、赵世洲、童恩正、刘兴诗等都发表过科幻作品,取得了出色的成就。这一时期,中国的科幻文学作品全部是少儿读物。

“**”将所有科学文艺形式一概打入冷宫。1976年,叶永烈发表了《石油蛋白》。这篇作品成为了整个“**”期间唯一的一部科幻小说。粉碎“四人帮”以后,科幻文学以迅猛的方式再度复苏。叶永烈的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赢得了广泛的读者。随后,郑文光、童恩正、肖建亨等也开始陆续发表科幻作品并取得了数项全国奖。在70至80年代,科幻文坛上参与创作的主要作家还包括张之路、王晓达、金涛、王亚法、尤异、迟方、魏雅华、吴岩等。

由于种种原因,科幻在80年代中后期再度停滞,直到90年代才开始恢复。此时,中国作家完成了换代,以吴岩、星河、杨鹏、韩松、王晋康、何宏伟、柳文扬、潘海天、刘慈欣、苏学军、凌晨、赵海虹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科幻人逐渐占据了创作的主体。其中,杨鹏主攻儿童科幻;张之路则在电影和小说方面尝试两栖创作,展示出科幻全新的魅力。

2。中国科幻思想发展的脉络

早在百年之前,中国文化先行者就认为,科幻是一种极具有价值的文学门类,对引导中国人解放思想和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等都具有重要作用。这一时期,鲁迅、周建人等都撰文提出过自己的独特观点。20世纪40年代顾均正则认为,科幻文学应该靠近科学,撰写科学原理。进入50年代,受到苏联科幻理论的影响,多数作家认为,科幻应该是一种科普读物,其目的在于介绍科学知识并引导大众热爱科学。叶永烈还针对这样的观点撰写了《论科学文艺》一书。

上述观点到20世纪70年代已经悄悄发生了转移。1979年,童恩正在《谈谈我对科学文艺的认识》中指出:科学文艺(主要指科幻小说)其实无法承担普及具体科学知识的任务。它是一种文学,应该担负起文学的功用,如果真是普及,也普及的是科学的人生观。

童恩正的观点引发了大量争论。一些人斥责其为灵魂出窍;另一些人则认为他误入歧途。但他的这个观点却赢得了多数作家和读者的认可。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很长时间里,中国的科学文艺理论没有大的发展。人们沿着非科普的道路,朝着社会化方向进行了许多创作探索。到90年代,由于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科幻文学课程,科幻研究逐渐与当代文学批评接轨。国内科幻研究已经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在一个方向上,科幻作家和读者们继续在品评作品的基础上分析科幻的性质;另一个方向则在当代文学批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塑科幻研究的基本范畴。

三、重要的中国儿童科幻作家

郑文光(1929—2003)11岁开始文学创作,其科幻创作从20世纪50年代延续到80年代,是新中国科幻文学最重要的代表者。他的主要科幻作品包括《太阳探险记》《飞向人马座》《神翼》《大洋深处》和《战神的后裔》等。

郑文光的儿童科幻作品语言纯净,具有女性化的纤细感。他善于捕捉青春期少年男女的情感特征,善于表达朦胧的爱意。小说《飞向人马座》是郑文光获得全国儿童文学奖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是三个中专学生,他们在无意之中进入了一次长达两年的飞往太阳系之外的太空航行。小说以战争为背景,以中国在国际生活中地位的增长为主要线索,将地面与天空、科学与现实、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全面地展现出来。

郑文光还是一个能够将自然界的神秘、科学的力量和人性的勇敢编织起来,从高层次、高水平上创建现代神话的作家。在他的小说中,自然界从来都是具有凶猛力量,同时又是无比美丽的世界。郑文光的儿童科幻小说包括《鲨鱼侦察兵》《孔雀蓝色的蝴蝶》《天梯》等。

另一位值得推崇的儿童科幻作家是萧建亨(1931-)。其主要作品包括《布克的奇遇》《球赛如期举行》《铁鼻子的故事》《万能服务公司的最佳方案》《梦》等。

在他的作品中,所有的科学奇迹都被嵌入现实世界之中。读者在每篇作品的阅读之初就可能发现,小说中的一切都是身边的琐碎事件,毫无惊人之处,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悬念一个一个地展开,现实逐渐被科学的参与而疏离。《布克的奇遇》是他早期影响最大的作品。小说讲述了一只马戏团的小狗失而复归的故事。主人发现它脖子上的一道疤痕后,开始怀疑它被做过外科手术。果不其然,这只狗其实不是原来的小狗,那只小狗已经在车祸中身亡。现在出现的,是被换头之后的新狗。作者抓住儿童喜爱解谜的心理,用可爱的小狗的“死而复生”,把器官移植的前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展示出才华的作家中,叶永烈(1940-)值得特别关注。早在“**”之前,在大学读书的叶永烈就参与了当时重要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写。1962年,他创作了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故事以一个报社小记者“小灵通”为主人公,将他进入未来世界的游历过程详细地讲述出来。这部小说真正的出版年代是1978年。此时,虽然书中讲述的气垫船、高能洗涤剂都已经成为现实,但小说还是以强烈的未来展示赢得了众多读者。故事中的小灵通、小虎子等人物形象也得到了读者的接受。

小说《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讲述的是中国登山队员在珠峰北坡发现了一只包裹着“松香”的恐龙蛋,发现它其实没有石化,完全可以孵化的故事。小说把这一发现和随后的孵化、培养过程描写得相当精致。故事中的恐龙和一些出场人物,虽然带有当时的时代色彩,但却各具特色。小说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语言凝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科幻文学作品。

叶永烈以少年或儿童为读者的科幻作品还包括《飞向冥王星的人》《一只奇怪的小蜜蜂》《海马》和“金明戈亮科学探案系列”等。这些作品语言简洁,推理清晰,充满童趣,是优秀的少儿读物,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成年人阅读。许多人至今仍然留存着阅读叶永烈作品的美好记忆。

金涛(1940-)是叶永烈之后特别值得提到的儿童科幻作家。在金涛的大量作品中,儿童科幻小说具有相当大的比例。其儿童小说的代表作品是“马小哈系列”。马小哈是个顽皮的学生,常常在学校中出洋相。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中,马小哈的马大哈性格与科学技术的新变化相互交叉,导演了一出出幽默的喜剧。应该说“马小哈系列”开创了中国儿童科幻文学中幽默作品的先锋。

儿童文学与电影文学两栖作家张之路(1945-)也必须提及。张之路于197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是活跃在儿童文学文坛上的重要小说和童话作家,同时,也是儿童科幻的探索者。

张之路的科幻电影和小说以童趣和学校生活的浪漫性著称。他的电影和同名小说《霹雳贝贝》是中国科幻影片中展现飞碟场面并取得成功的第一部作品,深受大众欢迎。张之路的科幻小说在挖掘学校生活方面进行了颇多尝试并获得了好评。

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新生代作家中,仍然从事儿童科幻写作的主要是杨鹏(1972-)和星河(1967-)。

杨鹏的作品比较注重吸取童话创作的精髓并采用后现代拼贴方法将科幻的多种主题与多种故事、手法相互结合。他的经典作品是《北京玩偶》和《校园三剑客》。与杨鹏不同,星河的科幻作品比较注重科学细节和理想主义的张扬。星河的儿童科幻小说包括《决斗在网络》和《雪孩》等。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