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儿童文学教程pdf > 第二 科学幻想小说(第1页)

第二 科学幻想小说(第1页)

第二节科学幻想小说

虽然儿童科学文艺品种繁多,但科学幻想小说无论从形式上,作品结构的复杂程度和手法的多样上,还是从受到读者欢迎的方面看,都占据着中心位置。科学幻想小说是科学文艺中发展最成熟、流派最繁盛的一个品类。为此,下面将对这一品种做更多阐释。

一、概念、特征和文化内涵

(一)概念和特征

在英语文学中,科学幻想小说被称为科学小说(s)。这是一种以科技影响人类本性或造成社会变化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按照加拿大著名科幻评论家达科·苏文的观点,疏离与认知的互动,是科幻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品类的特色之处。而创新则是科幻的典型特征。因此,疏离性、认知性和创新性就成了科幻文学的特征。

这里提到的疏离性,是根据俄国形式主义观点导出的一个概念,它常常指科幻文学作品中描述的一切。它与读者的现实经验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这种反差给人一种超越现实的陌生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我国,疏离也常常被翻译成“陌生化”或“间离效果”。

科幻作家创造作品疏离感的方法很多,让故事发生在未来或远古就是其中之一。时间上的距离造就了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别。空间差异也会造成陌生感。科幻小说常常描述探险,就是这个原因。除了时间和空间的疏离性,内心世界也常常成为科幻文学创造疏离性的有利地点。由于人类对自我心灵的认识还相当贫乏,了解心灵的内幕常常使人们发现,自己其实生存在另一个世界里。美国作家乔·哈德曼的《永恒的战争》(中文译本为《千年战士》)是关于在未来世界如何与外星人进行战争的作品。由于外星人和未来战争都属于现在不存在的事物,这种战争的表述自然就成为作品疏离日常经验的最好典范。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亚瑟王朝中的康涅迪格美国佬》是关于远古世界的科幻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作品的主人公进入了古代世界,获得了全新的生活体验。凡尔纳的许多科幻小说也都与探险有关,如《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等。关于心灵探索的科幻小说也曾经流行一时,如郑文光和吴岩的《心灵探险》。

疏离日常经验以造成美感,并非科幻文学的独特特征。所有的幻想文学作品和探险作品,甚至侦探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这个特色。作为科幻文学作品,科学性和认知性是其第二个重要的条件。这里所谓的认知性,指科幻作品中,科学化的认知在化解疏离性时所起的作用。凡尔纳的小说《牛博士》描述的是发生在一个慢速生活的小镇上的故事。故事中所有的人都行动缓慢,个性懒散,好像从不为任何事情着急。故事的一开始,人们就被这种肯定在世界上不存在的小镇所迷惑。现实世界的经验在这里好像不灵了。接下来,一位科学家来到小镇,他能加速人的心理活动。他在小镇的剧场中试验自己的方法。结果,本来需要上演很久的戏剧,竟然在几分钟内完成。不但如此,观众还因为情绪激动而大打出手。为了解释这种古怪现象发生的原因,小说使用了认知方式以阐明科学家的工作原理。科学家的做法其实非常简单。由于空气中的一些成分可以加速人的心理活动,因此,在小镇建立一个气体制造工厂就可以达到目的。小说的结尾处,气体制造厂发生了意外爆炸,一切重归平静,人们再度回到慢速的世界之中。小说中幽默虚幻的小镇上发生的一切,最终都有了科学化的认知解释。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认知因素的存在,这部小说最终只能是一部幻想作品,但认知的存在,使读者最终获得了满足。

科幻小说所描述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有着巨大的差别,即便其中的科学内容,也与创作之时的科学水平有所差异。因此,科幻作品常常会越出时代和知识水平的局限,具有创新价值。创新性是科幻文学特征的第三个重要标志。鲍伯·肖的《往昔的光线》,构思出了一种慢速通透玻璃。光线射到玻璃的一面之后,由于夹杂在玻璃中间的许多卷曲的微细丝管,使光线从另一头透射出时,发生了巨大的时间延迟。小说主人公的妻子已经去世多年,但由于玻璃的透光缓慢,所以,他仍然能从家中面对海滩的窗户上看到妻子生前在海滩上嬉水的景象。神奇的发明给主人公带来的除了怀念,还有许多往日的忧伤。

过去许多年,人们常常以科学性、教育性和文学性来判断科幻小说。这源于把科幻当成科普作品的做法。现在看来,这种做法并不能展示科幻文学的真正特征。本书认为,疏离性、认知性和创新性才是科幻文学的真正特征。

(二)文化内涵

文学是现实的反映。仅仅从科幻的美学特征研究科幻,显然是不够的,应该深入到作品所表达的文化深层。无论从产生,还是变化上看,科幻文学其实都是伴随着世界的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如果把现代化定义为一种现代性在当代文化中逐渐增长的过程,那么科幻无疑就是关于现代性的文学。具体地说,它展示的是工业革命之后,科学和未来双重入侵现实的严酷状况。这样,科幻就不仅仅是一种想象力的文学了,它在一方面反映出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改变;另一方面,它又反作用于现实,对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反作用。

1818年,英国著名诗人波西·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1797-1851)创作了《弗兰肯斯坦——一个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多数评论家认为,这是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故事是这样的:出身于瑞士名门的主人公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儿时喜爱魔法,长大后又爱上了科学。他在赴德国留学期间跟从导师研究化学理论并极想破解生命的奥秘。一天,他从“蛀虫能使死人的神经和大脑出现惊厥的现象”中,发现了起死回生的奥妙。于是,他使用尸体器官拼接成人体并使用电击法为其注入生命的活力。实验成功了。死人器官拼接起来的怪物开始走入人类世界。此后,怪物进入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失败。他的古怪长相让他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为了报复自己的创造者,怪物决定向弗兰肯斯坦复仇。忍无可忍的维克多也不顾一切地向怪物展开了反击行动。

怎样从现代性的角度观察这部作品?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观点。一种看法认为,雪莱夫人的想像,其实恰恰是她对当时科学所带来的变化的敏感观察。在那个时代,电力、医学、生物学等都处于飞跃阶段,于是,敏感的先驱者看到了这种技术发展的不可遏止的前景。另一种观点则更加精细,他们从小说的具体情节中发现,作家的科学观在小说中发生了从前现代到现代的转换。早期的弗兰肯斯坦求助于魔法,而后期,则转而依靠电力。从魔法到电力,人类终于摆脱了非科学的状况进入了科学解决问题的时代。

雪莱夫人之后,科幻逐渐从简单地反映现实转移到同时反作用于现实。因为现代化的发展是一个未完成的事业,因此,科幻提供了大量现代化的蓝图。

法国作家凡尔纳(1828-1905)的科幻作品,就属于兼备反映现实和创造蓝图双重功能的作品。凡尔纳最有名的科幻小说包括《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地心游记》《气球上的五星期》《环游地球80天》《太阳系历险记》《流星追逐记》《机器岛》《喀尔巴仟山上的古堡》《牛博士》等。他以对科学技术的乐观主义态度著称。凡尔纳的小说语言成熟,故事具有类型化特征。但是,凡尔纳所提供的种种设想为人类追求社会现代化提供了动力,甚至直接提供了发展方向。

20世纪之后,科幻小说的双重特征变得越来越明显。一方面,科幻感受“未来的震撼”;另一方面,它又用自己的设计给未来带去可能的震撼。只有在这样的深度上观察科幻,人们才能认识到科幻文学的核心与本质。

二、中西科幻简史

(一)西方科幻简史

1。萌芽和草创时期

在雪莱夫人创建西方科幻之后,凡尔纳为科幻小说提供了大量新鲜血液。在人物的相互关系上,凡尔纳喜欢使用三类一组的构造模式。这三类人是“主人、儿童和仆从”。所谓“主人”,指的是凡尔纳的小说非常喜欢塑造一类以“叔叔”“舅舅”“科学家”或“工程师”命名的人物。这类通常被冠以主人名目的人物,在小说中表现专制。其专制性格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这些人常常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是一座知识的宝库或“充满知识的火山”。这类主人的塑造使凡尔纳能够顺利地将科学内容引进科幻作品。所谓“儿童”,指的是年幼无知的孩童形象。这些人被冠以“侄子”“外甥”“侦探”等名号,其性格常常处于被统治的地位。这些儿童是知识的“受主”,他们的存在使主人的科学讲演能够顺利完成。由于个性上还不够成熟,所以,儿童常常在紧要关头闹出乱子。这使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更加好看。“仆从”型人物,指的不是一般的仆从,而是凡尔纳小说中特别塑造出的神秘仆人。神秘仆人在故事的大部分时段里沉默寡言,但当整个故事发展到无法收场时,神秘仆人会自动站出来,宣称他们掌握有超人的权力或秘密信息并最终使用这种信息和权力破解当前的困境。这些仆从常常使用的语言包括“我是被人派来暗中辅助你的”或“根据我们民族的祖传,这有一条秘密通路可直达外面”等。

与凡尔纳相反,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却对科学技术能否造福人类表现出巨大的怀疑。威尔斯的主要作品包括《时间机器》《世界之间的战争》(又译《大战火星人》)《隐身人》《神食》《在彗星到来的日子里》《摩洛博士岛》《月球上第一批人》等。威尔斯可以说是科幻小说领域中科学悲观派的主要代表。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透露出对科技发展的不信任感。《时间机器》的主人公虽然可以进行跨越时代的飞行,但他看到的却是人类理性的消亡;《隐身人》的主人公发明了可以隐身的药物,但却无法逃脱人和人之间的冷漠敌对关系;《世界之间的战争》中人类终于发现了来自外太空的生物,但这些生物带来的不是和平,而是战争。

威尔斯是生物学家,还精通历史学等社会和人文学科。这使他的作品既有丰富的科学内容又有强烈的人文色彩。他大胆地站在当前科学的最前沿,放眼技术发展的未来,给人类昭示了多个遥远的未来前景。在《时间机器》中,他甚至将人类的视野送入公元80万年以后的世界。在《神食》中,人类能制造出比自己大出百倍的巨人。

威尔斯的小说虽然对人类的前途忧心忡忡,但其主人公的个性中却存在着种种仁慈的气质。这种仁慈气质,引发了读者的哀婉和同情。威尔斯喜欢使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社会,并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他还惯用讽刺手法,对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之间的不良关系,作出了独特的感悟。尽管威尔斯对世界的发展具有悲观性,但他的作品仍然点缀了不少希望的闪光。威尔斯永远是怀抱着希望在与整个人类争吵。他的正义感和对社会改革的强烈渴求,使他的作品在科幻文学历史上占据了可靠的位置。

2。黄金时代

科幻小说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其繁荣逐渐由欧洲转向美国,出现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代,大量优秀的科幻期刊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作家。这些人中最突出的代表者是美国的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和英国的克拉克。英国作家乔治·奥维尔的名字也应当提到。

阿西莫夫(1920-1992)的创作生涯从30年代开始,整整持续了50年,著述400部左右。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基地》(系列小说)、《我,机器人》(系列小说)、《神自己》和《黄昏》等。银河帝国系列是其久负盛名的作品。作品受到罗马帝国兴衰历史的启发,使这段历史在未来数万年的跨度上,在亿万颗星球组成的银河帝国同盟中重新展开。这套系列小说开创了科幻全景文学的创作模式。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作品也很独特。在这些作品中,作者第一次提出了所有机器人都必须遵守的“机器人学三定律”。三定律为机器人科幻小说创造了一个逻辑推理的起点,使许多有趣的侦探故事得以展开。

阿西莫夫的儿童科幻小说不多,已经翻译成中文的作品包括《他们的乐趣》(又译《他们那时候多快活呀》)和《低能儿收容所》等。《他们的乐趣》是阿西莫夫的一个短篇小说,全文不到2000字,但却在随后的20年里被40次转载。小说在一个没有纸笔和印刷品的未来社会中展开。一个名叫玛吉的女孩在自己家的阁楼上发现了一本称为“书”的东西。她以极大的兴趣阅读了这本“书”,发现其中讲到的是她从未听说过的有关“学校”的故事。原来,在那样的时代里,学校早已成为过时的词汇,所有的儿童都在自己的家中通过电脑学习。于是,被当代少年儿童所“痛恨”的学校生活,却被未来少年当成极富刺激性的、令人无限向往的“伟大生活”。《低能儿收容所》也以未来时代为背景,讲述的是一群在心理测验上被认为是“低能”的小孩,共同住在一个疯人院里。他们虽然享受着全社会的神秘关照,但却对自己的处境不满。但是,随着小说的情节逐渐发展,读者最终会看到,这些“低能”的孩子其实是世界上智力最为超群的先锋。正因为他们才智超群,所以才大智若愚。也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得到了人类的最佳保护,直到地球出现灾难的那一日方能显现英雄本色。

阿西莫夫的小说文字平易,毫无修饰,素以没有文风而著称。这种没有文风,本身就形成了独特的文风。无论是他的科学散文、杂文、小品还是科幻小说,都含有丰富的知识内容和独特的比喻。他的科幻小说擅长推理,喜欢给读者设计各种难题。阿西莫夫小说中的幻想性永远伴随着科学原理,这使得他的作品常常带有高技术的气息。

第二位黄金时代的伟大作家是罗伯特·海因莱因(1907-1988)。他的主要作品包括6部未来历史系列小说及《出卖月亮的人》《入夏之门》《星船伞兵》《异乡异客》《傀儡主人》等。海因莱因在创作未来史系列小说时,曾为未来的数千年历史撰写了一个明晰的发展纲要。在这个纲要中,未来的科技突破和人类生活的重大变化都清晰地找到了时间位置。这套小说原计划要写10部以上,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完成。

与阿西莫夫相比,海因莱因更能通过文字将未来世界的种种奇异景象表现得栩栩如生。海因莱因的创作生涯中,文字变化强烈,一些小说比较传统,到处是俚语和民间故事;另一些小说则比较先锋,以嬉皮口吻说话。

在儿童科幻方面,海因莱因写过《伽利略号太空船》等系列小说,获得过小读者的广泛欢迎。

英国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1917-)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他最早提出通过卫星进行全球通讯的设想,在科学界享有崇高的声望。克拉克的科幻文学作品主要包括《童年的终结》《城市和星星》《与拉玛相会》《2001年:太空探险》系列等。

克拉克的小说以寓意深厚、语言刚毅并带有东方神秘主义色彩著称。他最为辉煌的成就当推1968年创作的电影小说《2001:太空探险》。这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场面宏大、气势雄浑。如果说真的存在一种以科学内容为主导地位的“硬科幻”,那么《2001:太空探险》是其代表作一点也不夸张。

克拉克的儿童科幻小说包括《海豚岛》《宇宙岛》等。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