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儿童文学教程pdf > 第一 儿童故事(第2页)

第一 儿童故事(第2页)

三、儿童故事的种类

从创作者的角度看,儿童故事可分为民间故事、改编故事和创作故事;从表现形式看,其可分为文字故事和图画故事;从内容上区分,其又可分为生活故事、历史故事、人物故事、动植物故事、科学故事和寓言故事等。

以下主要介绍儿童故事中最常见,也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三种故事类型。

(一)生活故事

在儿童故事中,生活故事所占的比重较大,也最贴近儿童的生活。生活故事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儿童的日常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幼儿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家庭生活除了表现孩子和父母这个核心家庭,也会表现孩子和爷爷、奶奶、舅舅、姑姑、叔叔、表兄弟姐妹等家族亲戚的生活层面。

儿童生活故事往往通过对人物表情、语言、动作、心理的刻画,从细节处展现儿童的生命情态和心灵世界,如列夫·托尔斯泰的《李子核》、奥谢叶娃的《平常的老太太》等。主人公的形象随着故事的展开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有时,人物形象以人物特征命名,如大头儿子、卷毛头,充满趣味性、游戏性,好玩又好记。“大头儿子和胖胖的外婆”系列故事中的《空屋子》,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表现了大头儿子的天真童趣,笔调轻松、幽默又温馨。

(二)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包括历史事件故事和历史人物故事。历史事件故事往往以一定的史料为基础,通过讲述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儿童增加历史知识,理解分析历史现象,如《中国通史故事》(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趣味中国历史故事》(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等;历史人物故事以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为主体,以历史人物的活动为主要线索,通过对历史人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思想、言行及历史功过的描绘和评价,帮助儿童了解、体会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才干智慧,如《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等。

文史学家林汉达编写的《中国历史故事集》包括《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等。这些故事史实准确,叙述生动,其中很多都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故事,如“千金一笑”“一鼓作气”“老马识途”“唇亡齿寒”“卧薪尝胆”“商鞅变法”等。这些故事以某个历史时期为主线,大故事套小故事,有详有略、接转自如、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十分适合儿童听赏。“李广射虎”一篇这样写道:

李广做了右北平太守,匈奴害怕李广,逃到别的地方去了。右北平一带没有匈奴了,可是时常有老虎出来伤害人。李广就经常出去打虎,老虎碰见他,没有不给他射死的。有一天,李广回来晚了,天色半明半暗,正是老虎出来的时候。他和随从的人都很小心,恐怕山腰里突然跳出一只老虎来,一面走着,一面提防着。李广忽然看见山脚下草蓬里蹲着一只斑斓猛虎,拱着脊梁正准备扑过来。他赶忙拿起弓箭来,使劲地射了出去。凭他百发百中的箭法,当然射中了。手下的人见他射中了老虎,拿着刀跑过去逮。他们走近一瞧,全愣了。原来中箭的不是老虎,是一块大石头!箭进去很深,拔也拔不出来。大伙儿奇怪得了不得。

李广过去一看,也有点纳闷儿。石头怎么射得进去呐?他自己也不相信有这么大的力气。他回到原来的地方,摆好马步,拿起弓箭来,对准那块大石头使劲地又射了一箭。那支箭碰到石头,迸出了火星儿,掉到旁边。他还不相信,连着又射了两箭,箭头都折了,可都没能射到石头里去。

可是就这么一箭就已经够了。人们都说飞将军李广的箭能射穿石头。这个消息传了开去,匈奴更害怕李广,不敢来侵犯右北平了。

在一定史料的基础上,编写者运用多种文学元素,使故事的讲述有张有弛、起伏变化、鲜活生动。

(三)民间故事

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在生存环境、自然地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审美方式和心理积淀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民间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保存并传承了各民族优秀、多样的文化,如蒙古族民间故事常常与草原、牧马相关;傣族的民间故事常常有孔雀、湖泊等。民间故事既包括写实性较强的生活故事,也包括幻想性较强的传奇故事等。广义的民间故事包括人物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和节日、地方风物故事以及笑话故事等;狭义的民间故事则主要指现实性较强的生活故事。

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一是时间和地点的模糊,如“古时候”“从前”“大山脚下”“一座古老的城堡里”;二是人物类型化,常以人物的身份指称人物,如巴依老爷、长发妹、三兄弟、巧媳妇;三是基本的情节模式和三段式的结构,重复中有变化,故事性突出,结局往往是勤劳善良之人得福,懒惰贪婪之人倒霉等。在很多民族和地区的民间故事中还有机智人物的故事,如维吾尔族民间文学中的阿凡提、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巴拉根仓、流传湖南一带的巧姑,在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民间智慧与幽默。如《巧媳妇》中,张古老的三个儿媳妇为寻找红心萝卜、纸包火和没有脚的团鱼这三样东西而苦恼。聪慧的巧姑帮她们找来了鸡蛋、灯笼、豆腐;对于张古老买肉的要求:皮贴皮、皮打皮、精肉没有骨头、肥肉没有皮,巧姑则拿来猪耳朵、猪尾巴、猪肝、猪肚子一一满足。总体来说,民间故事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文学样式。经过无数人的传讲,故事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异。如一个故事常常有多个版本,而它们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却大同小异。我国民间故事非常丰富。《彩绘本中国民间故事》(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共收集了56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故事,构成了一套集民族文化、本土艺术之大成的原创绘本,其中包括汉族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藏族民间故事《泽玛姬》、蒙古族民间故事《猎人传》等,呈现出民间故事的瑰丽色彩。

四、儿童故事的讲述

儿童故事在满足儿童的精神、心理、情感需求以及对他们进行文学启蒙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外很多作家都表述过,幼年听故事曾经给予他们心灵的慰藉和文学启蒙。在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中,儿童故事“讲”和“听”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形成成人→儿童、儿童→儿童、儿童→成人立体多层次的故事讲述。为了更好地发挥儿童故事的效用,成人讲述故事的方法和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开场与氛围。故事的开场要抓住孩子的心,引起他们听讲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他们进入故事。与此同时,讲述人还需要调用各种手段,营造听讲故事的现场氛围,如讲述《鲨鱼》时,可以先给孩子展示一些有关鲨鱼、大海的图片,播放一段表现汹涌海涛的音响等。另外,为了更好地进行互动,讲述人与听众的距离不宜过远,教室环境也可以根据故事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设置。

第二,语气与表情。讲述故事不仅需要生动有趣的语言、起伏变化的语气,还需要神态表情的辅助,让儿童在听讲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兴奋、悲伤等不同的情感与情绪,如在讲述《三个小朋友》的过程中,讲述者可以通过语气、表情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

第三,动作与游戏。讲述人不仅要有生动的语气、表情,有时还需要肢体语言和动作表演,也可以让孩子在听讲的过程中或听讲后,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演绎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心理、体验游戏的快乐。《六个娃娃七个坑》就比较适合讲述人和孩子们共同排演。

第四,等待与插问。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遇到悬念或特别的地方,讲述人可以有意识地放慢语速、停顿,调动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追问,鼓励他们提问。讲述人也可以适时地插问,形成讲述人与儿童的互动。

第五,复述与回味。好听的故事总是百听不厌,尤其对于低龄儿童,可以适当地给他们重复讲述故事的情节、故事中的形象,让他们再度体验并回味故事的内容。讲述人也可以让孩子复述故事,训练他们的记忆能力,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儿童故事的编写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发现儿童有编故事、讲故事的欲望与兴趣。而那些故事有些是他们听来的、读过的,有些是他们在已有故事的基础上改编的,有些则完全是他们自己编的。讲故事可以锻炼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想像能力和组织能力。儿童还可以通过讲故事来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甚至是他们的内在冲突与焦虑。自20世纪初起,就有国外学者将儿童故事与儿童心理治疗联系在一起,使“说故事”成为打开潜意识的一扇窗口。

鼓励并引导儿童编写故事,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续写已读已听过的故事。可以鼓励儿童用笔写下来或者口头讲述出来。譬如,为列夫·托尔斯泰的《李子核》续写故事。那颗被万尼亚吐到窗外的李子核,后来怎样了?通过续写故事,鼓励儿童大胆想像并展开思考。

第二,填充故事中的空白。将故事的部分情节或结尾隐去,在一个特定又开放的框架内,鼓励儿童自己填充细节、补充情节。

第三,根据图画讲述故事。鼓励儿童根据一幅或几幅图画,观察、想像并讲述故事内容,也可以鼓励他们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故事内容。

第四,仿写其他儿童故事。鼓励儿童根据已读已听故事,练习仿写。

第五,自己创作儿童故事。鼓励儿童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调动他们的想像,天马行空地讲述自己的儿童故事。

对于低龄的儿童来说,编写故事可以更多采取他们“讲”、大人“听”或者二者互动的形式。这也应和了儿童故事的基本品性。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