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想把它镶上白手绢镶一颗小星镶一朵红色的童话
男孩子采一把大口吞着嚼着任果汁把嘴唇涂亮涂红
也涂红了长长的呼哨悠悠的山风林鸟唧唧喳喳的对话
小篮子采满了小布兜装满了小脸儿笑成一朵花
金小蜂白粉蝶追逐着他们的花裙子和海魂衫
追逐着他们飘香的谣曲飘香的脚印
夕阳熟了软软的像六月甜甜的杏子
炊烟香了淡淡的像小村银色的旗帜
站在村口的妈妈揣着担心揣着等待亮着呼唤
焦急地望着弯弯的小路望着起伏的山峦
孩子的谣曲脆脆地响了一路播着欢乐
妈妈的眼神烁烁地亮了燃起一挂喜悦
孩子笑了妈妈笑了红草莓的夏天笑了
山冈静了树林静了醉迷迷的小村静了
只有夜风不安地流**着**着
翻开了
一页又一页甜甜香香的叶子
为了表现孩子的欢乐,作者选取多个意象,组成了繁复的意象结构,再与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清新画面结合,构成了一个洋溢着醉人芳香的色彩缤纷的世界。作者以小燕子、花蝴蝶、玫瑰云、小鹿来写孩子在山野间的活泼和喜悦,以镶着红星星的绿色翡翠和甜甜香香的叶子,来写草莓熟透的夏天的美丽与芬芳。红色、绿色、玫瑰色、紫色、蓝色、金黄色、白色等多种颜色使整首诗始终保持着温暖的感情基调。这些有颜色有味道的意象如经线纬线共同织成了可爱迷人、美丽诱人的孩子们的红草莓的夏天。
意象的选择要能唤起儿童的经验,必须从生活中取材,要以明白晓畅的文字勾勒出具体可感的意象,呈现给儿童,让儿童从文字中能见其人,睹其物,临其境,这样才能吸引儿童。
(三)具象之美
具象在这里是指把抽象的事物、概念具体化,以具体的可感可见的物象来解说自己想要说明的抽象的对象,让少年读者易于理解。这和前面所讲的把心中之意通过意象来表达是不同的。心中之意也是抽象的,但它主要是一种情感。具象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其具体化的对象是抽象的事物、概念,而不是情感。请看诗人赵天仪的这首《风》:
纸屑在天上飘,
风走过去了,
树叶在枝上摇,
风也走过去了。
我不知道,
风是怎么走过去的。
当我看到尘土飞扬的时候,
我知道风又在走动了。
风是抽象的,没有谁看见过,要让孩子们认识风,对风有一个具体可感的印象,就要把它变为可见的实体。作者用飘飞的纸屑、摇摆的树枝、飞扬的尘土,来告诉大家风来了,风走过去了。“飘飞”“摇摆”和“飞扬”这三个动词是非常关键的,它们让孩子看到了风。一个看不见的抽象的自然现象通过纸屑、树叶和尘土的活动告诉大家我来了,我在走动了。具象化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作者应该选用儿童熟悉,同时能让儿童理解的具体事物来说明抽象的事物和概念。
(四)图画之美
由于儿童的独特心理特征和审美趣味,少年儿童诗歌与以成人为读者对象的诗歌相比,更加强调形象层面,往往有比较直观的图画和形象。少年儿童诗歌的画面感很强,往往其中的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叙事诗可能是由一幅一幅的画组成;抒情诗在情绪自我飞扬的时候,也会绘出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如陶行知的小诗《红叶》:
飞,飞,飞,
满天的飞。
哪儿来的这些蝴蝶?
原来是红叶。
(五)情趣之美
少年儿童诗歌要愉悦儿童就要讲究情趣,就要有幽默、谐趣等元素。趣味盎然的诗会让儿童变得开朗、活泼和快乐,从而吸引儿童欣赏。有的少儿诗把游戏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用于表现儿童天真无邪、率真活泼的天性,如诗人林焕彰的《拖地板》:
帮妈妈洗地板,
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