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恶之花》及其他
《恶之花》发表于1857年,初次发表时共收诗100首,分为5部分;再版时删除了6首,同时又增加了32首,也就是现在公认的版本,其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忧郁与理想,共收诗歌85首,是诗集最重要的部分。诗人用十分凝重,甚至残酷的笔调刻画了存在于他身上的双重性格。一方面,他渴望追求理想的生活和境界;另一方面,他又被日常生活带给自己的“烦恼”、“晦气”,尤其是“忧郁”所纠缠,无法摆脱它给自己心灵所造成的痛苦。在这追求无望,摆脱难求的困境中,诗人身心疲惫。忧郁是诗人为了表达多义的“烦恼”、“晦气”,身心的苦难和痛苦而借用的英语词汇。“理想”和“忧郁”的双重多元性和对立造成了诗人的最大痛苦。厌恶了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和折磨,他在寻求属于自己的理想,以便远离苦难和烦恼,但是他的屡次努力都无功而返,他也因此而更加绝望和痛苦。
第二部分:巴黎风貌,共收诗歌18首。诗人把巴黎描述成“蚂蚁般的城市”,充满梦幻,给创造者提供了一面多棱镜,既让人看到巴黎的丑陋、病态,又可以让人看到这个如魔术般的美妙城市的奇迹。诗人就淹没在这样的城市中,同时又在这里找到了自我和梦想中的理想。
第三部分:酒,共收诗歌5首。当诗人从梦幻中醒来,理想离他远去,他重新陷入失望之中,厌倦了巴黎的生活,厌倦了无望的现实,诗人只好借酒消愁,沉浸在醉酒之中,他试图以此忘记丑陋的现实,忘记现实中那个充满理想的自我。
第四部分:恶之花,共有诗歌9首。诗人看到了人类的劣根性,人类所犯下的罪行。****的女人是这种罪恶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诗人不无厌恶地看着人类丑恶的躯体,他没有勇气审视自己的肉体和灵魂。
第五部分:反抗,共有诗歌2首。绝望中的诗人怒火万丈,他不再相信上帝所承诺给人类的美好天堂,也许地狱中的撒旦才是他的希望,才能够把他从无穷的人间苦难中解救出来,所以他向撒旦发出了请求。
第六部分:死亡,共有诗歌4首。在经历了虚幻的天堂和人间地狱之后,诗人所有的幻想都破灭了。诗人、艺术家、穷人已经死去。新的希望也由此再生,诗人将在人间做最后一次游走,以便能有新的发现和奇迹出现。
1。人与自然的应和,感官之间的相通
波德莱尔被视为象征主义的鼻祖。他不但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和古典主义的模仿论,而且继承和发展了浪漫主义的审美观。亚里士多德和古典主义的模仿论认为,现实世界是真实的,所以表现现实的艺术也是真实的。从现实出发,从自然出发就成了亚里士多德和古典主义美学观的重要特点。歌德进一步发挥了这一自然观,他不但强调了诗歌与现实的关系:“现实生活必须提供诗的机缘,又提供诗的材料。一个特殊具体的情境通过诗人的处理,就变成带有普遍性和诗意的东西。”[10]还特别强调了诗人与自然的关系。歌德所说的现实生活包含诗人的日常社会生活,包括整个自然界,歌德所描述的诗歌与现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际上是诗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我觉得,我认识你,自然,
所以我必须抓紧你。
……
自然啊,我对你多么怀念,
忠诚爱慕地探索你!
你将射出快活的喷泉,
从那无数的水管里。[11]
诗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这样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当诗人走向自然的时候,心中所萌发的遐想和惬意便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歌德在《亲密的会晤》中是这样描述的:
我沿着山路,那样险峻而灰暗,
往下面走去,走向冬天的草原,
心神不定,想逃往附近的地方。
突然间像出现新的白日之光:
走来了一位少女,仿佛是天仙,
像诗人世界中的可爱的名媛,
理想的美人。我不再胡思乱想。[12]
自然世界与诗人的世界是那么和谐,诗人与万物世界的应和产生了心灵的极大满足和陶醉。雨果也在与古典主义的对抗中,强调了应和的生态诗歌美学观,提倡颂扬诗人的天性,讴歌自然。他强调:“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音乐”,他哭泣、倾诉、欢笑,发出强弱、快慢、高低不同的声音,诗人的创造就来自表现这些最自然的声音和最自由的想象。诗人要像蜜蜂那样“张开金色的翅膀,飞来飞去,停在花朵上,吸取蜜汁,既不使花萼失去光彩,也不让花冠去其芬芳”。诗人不但要表现自然的声音,还要表现事物内部的顺序。“顺序是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合理安排,艺术家的自由创新就在于发现秩序,以丰富、自然、壮丽、奇特、强烈的情感色彩表现这种秩序。”[13]
波德莱尔继承发展了浪漫主义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审美理论,并且进一步发扬光大了这一理论,从而奠定了象征主义人与自然相应和的审美观。“在他看来‘世界是一个复杂的不可见的整体’,‘是一部象形文字的字典’。表现周围世界的真实是小说的目的,而不是诗歌的目的,‘诗表现的是更为真实的东西,即只在另一个世界才是充分真实的东西。’所谓‘另一个世界’,乃是外部世界中万物之间、自然与人之间、人的各种感觉之间存在着的隐秘的、内在的、彼此呼应的关系。”[14]波德莱尔特别强调万物之间和人的感官之间的对应关系。他认为宇宙万物之间,表面看去是没有次序、杂乱无章的排列,实则存在着神秘的应和关系,而这种应和关系也必然反映在人用来认知自然的感官中。波德莱尔在《感应》一诗中对这种应和关系进行了具体描写:
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