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国电视名牌栏目 > 聚焦社会热点评说大众话题(第3页)

聚焦社会热点评说大众话题(第3页)

(1)节目中舆论监督内容比例有所减少。《焦点访谈》因其强有力的监督力量,曾一度被人们称为“焦青天”。观众之所以选择这个节目,是因为它敢于揭露社**暗面,敢于讲真话,反映人民的心声。但是,近年来,《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内容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2)节目题材重复,报道形式有待创新。客观地讲,一个已创办多年的节目要做到题材不重复是很难的,何况是《焦点访谈》这样已播出20余年的老节目。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规律,每年到什么时候就容易发生什么问题,但是对于一个喜爱和关注《焦点访谈》的老观众来说,没有人会喜欢看年年重复的报道”[6]。这就需要《焦点访谈》在内容上推陈出新,在同类题材的报道形式上要有所变化,不断地进行创新。

(3)监督层次有待提高,监督深度有待加深。由于我国传媒体制的特点,媒体对政府的依附性决定了它在对行政机构实施舆论监督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虽说《焦点访谈》已播出许多期舆论监督的节目,其主要监督对象有些还涉及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但是它的监督却是“向下”的,主要是县级干部和基层干部。这就会让人感到“《焦点访谈》打‘苍蝇’多,打‘老虎’少,它批评的‘大老虎’无一例外是‘死老虎’”[7]。同时,《焦点访谈》对社会上的一些复杂敏感问题没有挖掘到应有的深度,缺乏对政府机构及高级干部深层次问题的追究和报道,舆论监督的大都是一些并不复杂的问题。可见,此节目的舆论监督层次与监督深度均有待提高。

3。节目改进建议

(1)正确认识舆论监督与社会子系统的关系。《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层次与深度要提高,首先,应正确认识舆论监督与政府公信力的关系。从以往的舆论监督发展状况来看,曝光不但不会影响政府形象,反而会提高政府公信力。其次,应正确认识媒体监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维护民众利益的同时做好舆论监督报道,能够加快我国改革的步伐,促进社会的发展。此外,要加强公共领域的法制构建,保证媒体舆论监督相对独立,提高监督效果。

(2)坚持批评性报道与正面报道相结合。《焦点访谈》是新闻评论类栏目,针砭时弊是其主要职能。但是,还应做到批评性报道和正面报道相结合。掌握分寸,正确把控监督的界限。批评性报道要起到惩戒不良现象,消除误解,鼓舞人心的作用;正面报道要解释政策,表彰先进,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其实,不论是正面报道,还是批评性报道,所产生的社会效果都应该是积极的、有建设性意义的。因此,应坚持正面宣传与批评性报道相结合。

(3)不断提升媒体人员职业道德水准与业务素质。媒体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与专业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媒体人员要坚守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原则,坚守职业道德,进行舆论监督报道时须严谨和审慎,避免感情用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塞缪尔·G·弗里德曼在其《媒体的真相》一书中反复强调一个观点,不管新闻采访和传播的技术达到多高水平,支撑新闻根基的始终是记者的职业精神,即对真相不断的调查求证、对平衡和公正的追求以及对新闻价值的把握。”[8]媒体新闻工作者应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与业务水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舆论监督节目的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舆论监督节目的要求。

五、阅读延伸

[1]梁建增,孙金岭。新闻舆论监督的成功实践——关于《焦点访谈》栏目的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3)。

[2]王薇,刘立荣。《焦点访谈》节目内容分析[J]。新闻知识,2006(12)。

[3]余伟利。《焦点访谈》:品牌战略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9)。

[4]晋岭,于慧丽。《焦点访谈》选题运作的再思考[J]。新闻战线,2010(2)。

[5]杨伟光。电视评论的标志性栏目——《焦点访谈》[J]。新闻战线,2004(6)。

[6]谭天。中美电视调查性报道比较——以《60分钟》和《新闻调查》为例[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4)。

[7]胡立德,哈斯格日勒。电视评论还是电视专题——对《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类节目的再认识[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5)。

[8]陈君,郭研。舆论监督类栏目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焦点访谈》为例[J]。新闻世界,2012(8)。

[9]庄永志。《焦点访谈》何以失焦[J]。青年记者,2013(14)。

[10]高孟沅隆。管窥央视新闻评论栏目《焦点访谈》[J]。中国报业,2011(24)。

(张立,孙宜君)

[1]梁建增,孙金岭。新闻舆论监督的成功实践——关于《焦点访谈》栏目的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3):10-12。

[2]官方网。焦点访谈[EBOL]。http:。guanfang123。websitejdft。html。

[3]梁建增。把握好度——《焦点访谈》成功的关键[J]。新闻战线,2002(2):60-62。

[4]梁建增。把握好度——《焦点访谈》成功的关键[J]。新闻战线,2002(2):60-62。

[5]梁建增。把握好度——《焦点访谈》成功的关键[J]。新闻战线,2002(2):60-62。

[6]王薇,刘立荣。《焦点访谈》节目内容分析[J]。新闻知识,2006(12):19-21。

[7]郭镇之,赵丽芳。聚焦《焦点访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28。

[8]陈君,郭研。舆论监督类栏目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焦点访谈》为例[J]。新闻世界,2012(8):52-53。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