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国电视名牌栏目 > 聚焦社会热点评说大众话题(第2页)

聚焦社会热点评说大众话题(第2页)

2。节目进展与传播路径

1993年底,中央电视台决定成立新闻评论部,对《东方时空》栏目进行改版,同时筹备一档在晚间黄金时段播出的新闻深度评论类的日播节目,以填补中国的这个规模最大电视台历史上没有自己旗帜与号角的空白。1994年2月初,《焦点访谈》的开创者们在北京的梅地亚会议中心举行了第一次正式的筹备会议,讨论《焦点访谈》的具体制作方案。

1994年4月1日19点38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放了一段浑厚的男中音:“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每日请看《焦点访谈》。”伴随着激昂的音乐,《焦点访谈》首次亮相。接着央视财经频道、综艺频道和军事农业频道分别对《焦点访谈》进行重播。从此,一只由红、绿、蓝构成的“大眼睛”,即《焦点访谈》片头标志,每天呈现在亿万观众面前,注视着观众,关注着社会。

1997年7月1日,因香港回归,《焦点访谈》更换片头。2002年5月12日,因央视西部频道(2004年12月28日,更名为“社会与法频道”)开播,《焦点访谈》在此频道设立重播。

2002年8月5日,《焦点访谈》撤销在央视军事农业频道的重播。2003年5月1日,因央视新闻频道的开播,《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焦点访谈》于此频道和央视综合频道连续并机直播。同时,《焦点访谈》在央视新闻频道进行重播,而原先在央视综艺频道的重播被撤销。2003年10月20日,《焦点访谈》撤销在央视财经频道的重播。2004年末,《焦点访谈》撤销在央视社会与法频道的重播。

2013年,《焦点访谈》迎来开播以来首次大改版,时长增至17分钟,每期不再只关注一个社会焦点,而是关注两个乃至多个社会热点,并增加了新主持人劳春燕。主持人劳春燕更是改变了以往坐着主持的方式,首次站立主持,播报时还用了触屏导播。

改版后的节目坚持舆论监督特色,更贴近民生,强化“有深度、有锐度”的评论功能。从首期改版节目来看,许多观众对《焦点访谈》的选题偏民生表示认可,觉得很“接地气”。特别是央视记者不再高高在上地采访别人,而是把摄像机交到普通百姓的手里,让他们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这让许多观众觉得很难得。

此外,节目内容还加入了动画视频,郭德纲的相声也出现在节目中,这是以往《焦点访谈》从来没有过的。节目播出后,许多观众表示,严肃的节目变得轻松自在了,看起来也更津津有味了。节目内容的包装也更加轻松,更加亲民。节目在环节设置上也做了一些变动:百姓“连连拍”成为最大的亮点,采用普通人采访普通人的方式,极大地改善了传授关系;设立官方评论员,以继续保持节目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增强普通民众的参与性,将舆论监督的范围扩大到全体观众。

三、主要社会影响

央视的王牌节目《焦点访谈》创办已有20多年,可以说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这一舆论监督节目对中国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焦点访谈》播出的第一期节目是《94国债发行第一天》,报道了1994年度国库券发行的情况、有关人士的评说和群众的反应。节目开播的第二天就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好评。《人民日报》在1994年4月2日的《今日谈》栏目中,发表署名文章,题目叫《“焦点访谈”开了好头》。文章说,1994年国库券发行不仅数额大,而且对全国的经济大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有关方面在发行的措施上做了许多调整和改进。《焦点访谈》确实抓住了群众关心的这一“焦点”问题。可以说,《焦点访谈》开头开得不错,值得祝贺。

此后,《焦点访谈》推出的许多节目,都是大家关注的国内外焦点问题。其中,使观众备感振奋的是节目对一些腐败现象进行了无情揭露,将舆论监督真正呈现在了亿万电视观众的面前。《焦点访谈》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原则下,用事实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舆论监督的公开性,如对民警张金柱酒后驾车撞人拖人恶性命案的监督。1997年8月24日,郑州发生了公安局民警张金柱酒后驾车撞人拖人致死命案。公安机关在1997年8月27日开始立案,但事隔一个半月多事件处理仍毫无进展。1997年10月13日,《焦点访谈》播出了题为《逃不掉的罪责》的节目,对张金柱命案进行了公开报道,一时间该案件成了全国人民最为关注的焦点事件。在《焦点访谈》将此事件曝光后,案情马上发生重大转折。河南省检察院认为公安部门过于敷衍而退卷,并于1997年10月28日予以起诉。法院随即开始立案,1997年12月3日公开审理并报经最高法院审委会讨论。此案件最终于1998年1月12日做出一审判决,最终张金柱被绳之以法,受到了法律公正判决。可以说,如果没有《焦点访谈》的公开报道使这一事件昭然于天下,这一案件会是什么样子的结局我们不得而知,但起码此案件绝不会在法律规定的时效内按时结案。

“《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公开性是一束阳光,使许多被极力掩盖的铁幕撕开了一角,使众多惊心动魄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在众目睽睽之下,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该吸取的教训认真吸取,该完善的制度努力完善,该追究的责任严肃追究。事故的隐患因此得以减少,腐败言行因此受到警示,党和政府的威信因此提高,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程度因此增强。”[1]我们党和政府也非常重视《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作用与功能。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曾直言:“中国这么大,各地干部都在干什么,想什么,怎么干,我们在上边的眼力不够,无法有力监督。”《焦点访谈》正好成为担当此任的最佳选择,成为中央政府惩办部分中间层行政故意偏离行为的理性选择。另外,《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成功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中国新闻媒体公正公开介入社会事务的新秩序,开辟了让公众公开了解社会真相的新途径。它也昭示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巨大进步。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影响力,在历年的新闻评奖及节目评奖中,《焦点访谈》屡次取得了突出成绩。其中,《“罚”要依法》《巨额粮款化为水》《难圆绿色梦》《和平使沙漠变绿洲》《“粮食满仓”的真相》《吉烟现象》《铲苗种烟违法伤农》《河道建起商品楼》《洗不掉的恶行》《追踪矿难瞒报真相》《想要通知书先拿十万来》等节目曾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并获得每年度中国新闻奖评论类大奖。《焦点访谈》曾两次被评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十大名栏目”;1999年和2001年分别获首届和第二届中国新闻名栏目奖;1994年至今,连续获中央电视台优秀栏目一等奖。在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焦点访谈》栏目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此外,《焦点访谈》还在中央电视台、中国农林部等部委评奖中多次获大奖。《焦点访谈》从众多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评委认为《焦点访谈》栏目特色鲜明,在国内媒体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作为一个已经运行十几年的品牌栏目,《焦点访谈》既保持栏目特色,又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拓展选题领域,改进表达方式,优化传播效果,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推出一系列导向正确、监督力度大的单体和系列节目,保证了栏目在收视率、收视排名等指标上始终名列前茅,保持了强势的影响力。”[2]

四、阐述与评价

1。节目成功因素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在中国观众心中和新闻业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谓创造了中国新闻界舆论监督方面的一个“奇迹”。作为央视第一档舆论监督节目,《焦点访谈》在多方面开辟了先河,取得了很大成功。从节目本身来讲,其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节目定位准确,监督内容有度。节目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定位准确。《焦点访谈》开播初期的定位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这一定位的范围较广,基本框定了选题的范围和报道的形式,拓宽了电视报道的题材,创新了电视报道的体裁。随着节目的大量播出,其中的一类节目内容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即批评社会不良行为和曝光丑恶现象的舆论监督类节目内容。这类节目内容切中时弊,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切关注与认可,成为《焦点访谈》中的焦点。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法律还不尽完备、法纪意识还比较薄弱,失范行为、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媒体舆论对各种有悖社会公理的不法行为,特别是对官僚主义的制约往往更显巨大威力。广大民众自然希望有媒体对那些丑陋违法行为予以揭露与批评,也非常希望找到一个公开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渠道。《焦点访谈》的做法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的这一愿望。实践表明,《焦点访谈》制作人员调整焦点、聚集重点,终于找到了节目准确的定位——舆论监督。这个定位既有民意基础,又有政治基础。

《焦点访谈》准确定位后,如何确保“舆论监督”的定位不跑偏不变味,这需要“度”的把握。《焦点访谈》的经验做法,具体表现在节目的密度和力度两个方面。其一是监督内容的密度。相对于其他节目,《焦点访谈》中的问题性报道在数量上占较大比例。《焦点访谈》总制片梁建增先生坦言,节目中“批评性问题报道占13,中性问题报道(在节目中有处理结果的)占13,其他报道占13。三类性质报道的比例保持在一个黄金平衡点上。如果天天都是唱赞歌,只有‘舆论’,不见‘监督’那就变成了《新闻联播》的扩大版,栏目没有特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但是,如果天天都在监督,久而久之可能会使一些人因见阴暗面过多而对社会前途失去信心”[3]。其二是监督内容的力度。舆论监督的力量不仅体现在节目数量上,更体现在节目内容的“杀伤力”上。因此,节目组在选择报道的问题时,注意“抓大放小”,考察它是否有“典型性”与“焦点性”。力戒为力度而力度,力戒没有内容深度的“力度”。在强调力度的同时把握好基本的“度”——报道立场要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利益一边。

(2)选题范围广泛,把控原则有度。《焦点访谈》之所以取得成功,还因为它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优势,实现舆论监督范围的广泛性。《焦点访谈》的报道涉及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其中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商业、农林牧副渔业、科教文体卫以及财政金融等是其报道比较集中的领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公用事业、生态环保以及交通通信等这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报道比例虽然不大,但均呈逐步上升趋势。当然,《焦点访谈》舆论监督中,批评报道涉及最多的还是政法领域,这说明法制报道确实是《焦点访谈》批评性报道的一个重点。

在实践中,《焦点访谈》报道选题范围虽广,但在原则把控上确是有“度”的。这原则把控包括政治与业务两个层面。“政治层面的选题原则是要确保领导和社会大众的观点和意见汇聚起来,在社会中引起较大的共鸣和反响。而业务层面的选题原则则是在政策的背景下寻找合适的事实,并加以呈现。要监察人的言行是否符合国家法规和工作纪律,是否符合做人的原则和社会的道德,也就是说要‘揭短’,要‘亮丑’,而且这‘短’,这‘丑’,绝不是一般的‘短’和‘丑’,而是事关大局、事关大理、事关大德的‘短’和‘丑’。”[4]当然,《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最重要原则是通过可靠的事实说话。把握好节目选题原则的“度”,对于节目长久发展的确是大有帮助的。

(3)监督对象实名,分寸掌握有度。《焦点访谈》在一开始的舆论监督报道中就采用了“实名制”,即对一切丑恶现象、腐败分子、不法行为进行“对号入座式”地揭露与批评。对于事件的当事人、当事地也进行实名播报。“实名制”的运用,使《焦点访谈》在反映人民意愿、聚焦新闻热点、披露事实真相中更加具象直接,形成了犀利而鲜明的风格。

“实名制”的做法,始终贯穿在《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节目之中。对于批评对象——当事人,采取“实名制”大胆批评的做法,使舆论监督真正落在了实处,不再是隔靴搔痒。譬如,2001年12月,《焦点访谈》播出的《当孩子落水之后》节目,实名曝光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原副市长王明忠等人面对女童落水,不下水救助而眼看孩子被水淹死的事件。在节目中,记者不仅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调查得一清二楚,而且还直接采访了当时在现场的人员。由于完全是用事实说话,所以在《焦点访谈》节目播出后,上级纪委及相关部门立即进行调查。在节目播出一个月后,王明忠就被撤销了市委委员及副市长职务。群众反馈说,这是《焦点访谈》实名曝光的结果,惩处那些对人的生命的冷漠行为,符合民意,快慰人心。

《焦点访谈》在舆论监督节目的具体运作中,讲究适度性原则,非常注意分寸的把握。无论是记者叙述还是评论解说,都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以偏概全,不把话说满,辩证地看问题。节目在着眼于局部的同时又着眼于整体,在揭露个人的时候注意把个人同组织分开。例如,节目在报道309国道黎城、潞城路段刘代江等交警乱罚款时,主持人的评论把握得非常有分寸:“山西黎城、潞城的个别干警站在了全国150万干警的对立面。他们的所作所为同漳州110、济南交通民警的行为又泾渭分明地形成了反差。”[5]这样,刘代江们的行为虽说丢了广大干警的脸,但没有影响群众对干警整体形象的认识。在表现受害者司机的时候,节目充满对弱者的同情,但也不忘提醒那些司机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这对当事人是客观公正的,对全国干警也是客观公正的。

《焦点访谈》对舆论监督分寸的把握,还表现在报道程度的“出”与“收”上。一方面,在原则问题上一是一、二是二,对严重违法乱纪之人不留情面,该出手就出手;而对犯一般错误的人适当收手,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另一方面,既要揭露问题,也要认识问题,更要解决报道问题。这种分寸的把握,使《焦点访谈》在报道事实、表达观点的新闻功能之外,又承载了一种社会功能——推动社会进步。从揭丑到铲丑,从揭露阴暗面到呈现光明面,使批评报道产生了正面效应。

2。节目有待改进之处

作为舆论监督节目的先行者,《焦点访谈》在其多年的发展与传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变革与进步,节目也确实存在有待提高与改进之处。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