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国电视名牌栏目 > 用电视搭起情感鹊桥(第2页)

用电视搭起情感鹊桥(第2页)

(2)扩大嘉宾来源渠道,嘉宾既有故事也有一定的典型性。《缘来非诚勿扰》自创办以来,在选拔嘉宾上花了很大精力。节目不仅开通了官网报名、电话报名和短信报名等渠道;同时还打通了三大相亲网站——世纪佳缘、百合网、珍爱网,与它们携手,在亿万适龄的相亲人群中寻找合适的男女嘉宾;另外还与新浪、腾讯等网站合作,为适龄男女青年创造更方便的报名途径。为了能够与潜在的男女嘉宾第一时间接触,节目组还在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成都、深圳等几大城市,长期设立报名点,每周派驻节目的一线编导前往这些地点,与前来报名的男女嘉宾进行一对一的面试聊天,最大限度地接近嘉宾群体,了解其情况,掌握他们对节目的看法。因此,自节目开播以来,编导们每周面试的男女嘉宾都在六七百人以上,在这么多次面试的基础上再进行进一步的组内研讨,最终确定最适合参加节目的男女嘉宾,从而保证每期节目的可看度和质量。

(3)节目功能力求多样化。《缘来非诚勿扰》与早前的电视婚恋交友节目不同,不再单纯追求服务性功能的实现,即力求促成嘉宾的配对成功,而是将婚恋交友节目的主要功能进行扩大、转换,使其节目功能变得更为多样化。也就是集服务性、展示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使得节目更具观赏性,也更加符合普通观众的口味。

(4)通过短片拍摄深化节目与社会环境的勾连。在《缘来非诚勿扰》中,男女嘉宾的短片展示是一个重要环节。首先,短片拍摄这一过程,是编导面试的后续,同时又是嘉宾登上舞台正式参加节目前的一个缓冲。每位嘉宾的短片都需要节目组安排专门外拍人员到嘉宾的实际所在地进行拍摄,这也是对嘉宾身份的二次审核。外拍导演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观察力,对男女嘉宾进行客观考察和记录,掌握男女嘉宾的基本情况。其次,短片的录制也是对当下社会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真实记录。男嘉宾职业类型丰富多样,其中除工人、科研人员、个体老板、健身教练、公务员、工程师、外企高管、司机等社会常见职业类型外,还包括引航员、退役特种兵、国家级运动员等非常见的职业类型。这样既能让观众对各种行业加深了解,同时也让那些从事较为小众职业的男嘉宾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最后,通过短片现场播放,男女嘉宾能够进行更多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而观众也会受到启发,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和看法,扩大节目的影响。

(5)主持人个人魅力为节目添彩。一般来说,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会为节目增光添彩,增加人气。在《缘来非诚勿扰》中,主持人孟非赋予了节目理性沉稳的气质和幽默风趣的风格,广受观众欢迎。他在干练利落的主持中不忘适时地调侃和搞笑,对于《缘来非诚勿扰》这桌麻辣火锅,“孟非可以做到一边利索地给火锅加上料,一边又不紧不慢地调节着火候。他颇具特色的反讽,部分话题的升华,幽默风趣的语言都为节目增色不少,尤其是他对部分话题的煽风点火的同时又能回归主线,倡导出主流的价值文化,极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卓越的控场能力着实令人佩服。”可以说,《缘来非诚勿扰》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孟非功不可没。

(6)精心安排,巧妙地进行节目推广。《非诚勿扰》的高收视率不仅依赖于节目内容,还得益于精心安排,巧妙地进行节目推广。该节目原播出时间为每周六、周日21:10,每周播出两期节目,容易形成连续剧效应。节目中男女嘉宾配对牵手成功与否成为观众猜测的焦点,而验证猜测的过程则成为他们锁定节目的动力。节目还在首播后继续安排重播,这样既能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理,又能增加节目的曝光率。同时,节目在预告宣传片上不断设置悬念,让观众对节目的播出充满期待;节目还制作女嘉宾个人推介的形象宣传短片,滚动播出,引人注目。此外,节目组还利用网络电视、PPTV、腾讯视频、爱奇艺、微博、微信等平台对节目进行渗透式的推广,可见节目安排的精心与巧妙。

2。节目改进建议

毫无疑问,《缘来非诚勿扰》在收视率与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节目在运作与传播过程中也出现过问题和价值导向的偏差,这是值得反思与改进的。它告诫人们,应关注媒介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缘来非诚勿扰》要想长久而更好地发展下去,要做的努力还有很多。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改进。

(1)准确把握栏目定位,增强节目的服务性。虽然《非诚勿扰》的内核是真人秀,但是其属性依然是婚恋交友类节目。节目创办的目的还是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一个认识和交流的平台。虽然《非诚勿扰》融合了真人秀、谈话节目、综艺娱乐节目等多种节目形式,但是其主题依然是婚恋和交友。如果一味地把节目当成男女嘉宾的大秀场,任由嘉宾展示自己的言语有多么犀利、思想有多么激进、举止有多么非主流;如果一味地为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去炒作、去媚俗,而不是给嘉宾提供一个诚心交友的平台,那么未免有点儿本末倒置。《缘来非诚勿扰》曾经面临的停播整改告诉人们:炒作和作秀只会毁了节目本身,来到《缘来非诚勿扰》是为了诚实交友,而不是选秀。

婚恋交友类节目应该完善自己的社会服务功能,为需要交友的观众提供平台,将服务性作为重要的制作理念。经过整改之后,《缘来非诚勿扰》设置的外来务工人员专场与教师节专场就是为提升节目的服务性所做的努力。同时节目组还开通了短信、邮箱、官方网站、微博等平台,为节目中交友失败的嘉宾提供更多交友机会。这是节目服务性的一个很好的体现。但是要明确,服务不是外化的、形式的,应该从内涵上增强节目婚恋交友的服务特性。

(2)保证内容真实性,维护节目公信力。《缘来非诚勿扰》的内核是真人秀,即真实是该节目能够生存下去的基础。受众观看该节目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节目中的大多数嘉宾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受众在观看节目时可以体会这些平凡嘉宾们的心态,体会他们在生活和情感方面的困惑与压力,与他们产生共鸣。而一旦受众发现这些嘉宾的身份存在造假的问题,发现这些嘉宾的职业都是伪造的时候,发现自己其实是在欣赏演员的表演的时候,不仅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而且会质疑嘉宾参与节目的诚信度,甚而对整个节目的真实度产生怀疑。

《缘来非诚勿扰》最初靠一些出彩的嘉宾赢得了高收视率、高关注度,但是一旦受众发现节目不是真人秀,而是真人作秀,甚至是“假”人秀、“假”人作秀时,节目损失的就不仅仅是收视率了,更是公信力、信誉度。如此一来,节目再怎样出彩也难以获得受众的认可了。

媒体公信力是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它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因此,《缘来非诚勿扰》要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作人员必须真实而真诚地努力下去。

(3)牢记社会责任,坚持正确价值导向。20世纪20年代,美国新闻学家李普曼提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的活动,它形成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并以此影响人们的行为。

传播学者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文中提出大众传媒的“四功能”,即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和提供娱乐。媒体既要为受众服务,帮助人们了解、把握自己的生存环境,又要对所传达的信息进行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做正确积极的引导。在传播知识、文化、价值与行为规范时,媒体要坚持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在为大众提供娱乐时,不能一味地为提高收视率而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和猎奇心理,而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这些都是媒体应该牢记并遵守的社会责任。

在《缘来非诚勿扰》的火爆期,少数嘉宾的言语暴力和错误价值观念没有受到节目的及时制止和正确引导,反而成了节目炒作的工具。“拜金女”“炫富男”等低俗内容在栏目中不仅没有受到批判,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最终《缘来非诚勿扰》的停播整改,与其说是节目受到了巨大的舆论压力,不如说是节目为自己没有履行正确的社会责任而付出的代价。

因此,今后的《缘来非诚勿扰》要想长远地发展,应该继续坚持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真诚地为大众提供一个交友的平台,正确引导受众的婚恋观和价值观,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对受众思想的侵蚀。同时,在节目的传播过程中,制片人、编辑、主持人、点评专家都应该把好关,确保节目的健康向上。在节目后期制作及剪辑时,对节目中出现的不恰当言语以及会产生消极传播效果的内容及时予以删除。

(4)加强节目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婚恋交友节目的火爆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而在全国卫视婚恋交友节目的大潮中胜出的《缘来非诚勿扰》,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都很新颖独特。但是,节目派对式的模式并不是原创,而是在借鉴英国版《非诚勿扰》的基础上,对传统婚恋节目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改造和升级。在一定程度上说,《缘来非诚勿扰》是引进和模仿的产物。所以,该节目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增强。

同时,《缘来非诚勿扰》的派对式交友模式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长期都采取这种模式会引起审美疲劳;婚恋话题确实是人们永恒关注的话题,但是长期泛滥的婚恋话题又会引起受众的厌倦,这些都是阻碍节目长期生存下去的瓶颈。要使《缘来非诚勿扰》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形式,不再为“婚恋”所限,则必须挖掘大男大女、剩男剩女更深层的情感故事。一方面,《缘来非诚勿扰》可以加入嘉宾访谈环节,不仅对男嘉宾,而且对24位女嘉宾都进行采访,探寻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可以细化节目主题,按照嘉宾的职业状况、生活背景举办专场节目。节目实行过的农民工、教师、最遗憾返场男嘉宾专场等就是很好的尝试。《缘来非诚勿扰》可以做主题节目,探讨“婚恋观”“友谊观”“家庭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深刻的问题,以“关注单身男女的情感和生活”为宗旨提高栏目的品质和深度。节目自2012年10月起改版升级,增加爆灯环节、更新音乐音效、优化舞美灯光、改换视觉包装等,这些都是节目创新的重要举措,带给观众新的观看体验,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这一切也表明,《缘来非诚勿扰》有着惊人的创新力。

(5)拓展传播手段,积极与受众互动。《缘来非诚勿扰》采取的是录播的方式,受众可以通过发送短信获取入场券参与节目录制,也可以在电视上观看录播节目,还可以在《缘来非诚勿扰》的官方网站上点播各期节目,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手机电视观看节目。此外,节目还开通了短信平台、热线电话、网络平台、新浪微博等,方便受众了解嘉宾情况,参与节目讨论,让社会大众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节目中来。

2011年3月31日,《缘来非诚勿扰》再次出新招,推出“网络抢先看”模式,即在3月31日的14:00到15:30这一时段在网络平台提前播出4月2日晚上《缘来非诚勿扰》的节目内容,这开创了电视节目网络提前播出的先例。江苏卫视品牌推广部刘宇哲表示:“这次可以说是一次实验,目的是为了对节目进行更好的推广,对收视率的影响要从正反两方面看,网络播出后,网友们会对当期节目展开讨论,那会引导观众观看电视,从这个角度看,希望对电视播出产生有利的影响,而且我们会准备和电视播出不一样的内容,看电视还可以看到新内容。”这些都可以看出,《缘来非诚勿扰》节目组的确在努力地创造各种传播方式,大力推广节目。电视、网络、手机乃至新媒体的运用令人赞赏。不过,节目还应注重其他媒体的运用。像报纸、杂志、广播等较为传统的媒体也可以利用起来,拓展节目的宣传力度,也扩大节目的受众群体,积极与各类受众展开互动。同时,节目也要注重表现形式的扩展。再完美的舞台,再优美的音乐,时间久了都难免会陷入审美疲劳。因此,节目组要积极与受众进行交流互动,了解他们对节目而不仅仅是对嘉宾的看法和建议,让节目能够更加长远持久地发展下去。

五、阅读延伸

[1]方思源,汪少明。从节目形式的角度看《非诚勿扰》[J]。学习月刊,2010(12)。

[2]张伟。中国婚恋节目新探析——以《非诚勿扰》为例[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0(6)。

[3]蒋佶成。电视娱乐节目的价值定位与社会责任[J]。青年记者,2010(20)。

[4]谢佳沥。对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栏目的探讨[J]。新闻世界,2010(10)。

[5]沈忱。由《非诚勿扰》看电视传播中“蝴蝶效应”[J]。现代传播,2011(4)。

[6]王凤仙。关于《非诚勿扰》热播的冷思考——兼论媒体社会责任[J]。今传媒,2010(11)。

[7]李小吉。浅析《非诚勿扰》收视热潮背后的成功之道[J]。视听,2013(6)。

[8]熊艳。《非诚勿扰》何以领跑收视冠军[J]。视听,2013(6)。

[9]黄艳琴。《非诚勿扰》节目热播原因的分析[J]。小说评论,2013(S1)。

[10]门大泉。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发展策略[J]。声屏世界,2009(4)。

[11]蒋英艳。对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冷思考——以《非诚勿扰》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5(9)。

(吴竞韡,孙宜君)

[1]高慧艳。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爱好者,2011(2):46-47。

[2]陈辰。执行制片人解析《缘来非诚勿扰》的成功策略[J]。中国记者,2013(2):109-110。

[3]谢培。《非诚勿扰》的纷纷扰扰[N]。时代周报,2010-06-17。

[4]熊艳。《非诚勿扰》何以领跑收视冠军[J]。视听,2013(6):26-27。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