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2哪张图片更像是笑脸呢
(图片来源:Levy,J。,Brainand,1983)研究表明大部分人会选左边这个图,因为我们的右脑在识别他人情绪时起主导作用,所以左边的表情更易引起你的注意,因而左半边是笑脸的图片你觉得更像是高兴。
(三)人格、气质和性格
1。人格
人格是我们生活中常听到的一个词语,如“那个人人格高尚”,这是道德层面上的人格;“你再怎么说也不能侮辱他的人格”,这是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心理学中的人格是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它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人格包括气质和性格。
2。气质
同样这里的气质不同于你以往理解的气质,它指的是我们平时讲的脾气,它是表现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倾向性等动力特点的人格特征,是人生来就有的。心理学一般将人的气质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4种类型。每种气质类型的人都有其各自的典型特征。
胆汁质:精力旺盛、急躁、莽撞、情绪变化快。
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
黏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抑郁质:敏感、多愁善感、孤僻、行动缓慢。
3。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不同于气质更多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属性,性格主要受社会历史文化和个人经验的影响,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有明显的社会道德评价意义。个体之间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方面的差异,如同样看到乞丐,有人伸手援助,有人冷若冰霜。
(四)意识与无意识
图1-3意识与潜意识
“意识”问题曾经困扰着无数哲人,有人曾称它为“人类最后一个难解的谜”。一般而言,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就是现在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意识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和欲望,也包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睡眠和梦是人的两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无意识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弗洛伊德所讲的潜意识即此处的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人心底最深层次的部分,包含大量的观念和愿望,因与社会伦理道德相冲突,所以不能出现在意识之中。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冰山,意识是露出水面的冰山顶端,它只占人的心理很小的一部分,冰山的大部分位于水面之下,除了一部分是前意识之外,大部分是潜意识。
梦
梦是我们都有过的经历。自古以来关于梦的猜度和故事就很多,如中国古代的“庄周梦蝶”“黄粱美梦”,西方人的“好人做梦,坏人作恶”。梦是否是神的启示?能否预示凶吉?几千年来,梦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但对梦的科学系统的研究是最近一百年的事情。
对于梦的意义,不同的心理学家持完全不同的看法。其中有的观点认为梦没有什么所谓的意义,但也有人坚信梦给我们人格中的某些隐蔽的侧面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在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看来,梦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是“通往潜意识的捷径”,弗洛伊德相信有必要透过表面,发现梦的显现内容所象征的意义。例如,某女士梦见她最喜爱的外甥死了,躺在棺材里。两手交叉平放,周围插满蜡烛,情景恰恰和几年前她的另一个外甥死时一样。表面上看,这不会是满足她愿望的梦,因为她不会盼望外甥死去。但是,弗洛伊德发现,这个梦只不过是一个“伪装后”的满足愿望的梦。这位女士爱着一个男人,但由于家庭反对而未能终成眷属。她很久没有见过他了,只是在上次她那个外甥死时,那个男人来吊丧,她才得以见他一面。这位女士的梦实际上意思是:“如果这个外甥也死了,我可以再见到我爱的那个人。”
弗洛伊德的解释听上去挺新奇也挺有煽动性,但是这些解释真的准确吗?对此,心理学家并不完全认同,因为对某一事情的象征含义可以做出无数种解释,而我们无法确信哪一种解释才是正确的。
二、群体心理
正如亚里士多德曾经说到的那样“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不能与人共同生活,或者自我满足而无须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社会群体中与他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社会思维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是自己行为的观察者和体验者,个人的态度、对事物的感知都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我们身边的人。
1。态度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会关心别人对我们的态度。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的反应倾向。态度具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比如,你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因此对吸烟感到厌恶,所以你自己从来都不抽烟。态度的形成,可以经由认知形成,比如上面抽烟的例子。也可以经由行为而后认知,终而形成对某事的态度,“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即说这种情况。
2。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归因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知觉,是对我们或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它会影响我们下一步的行动。比如,在路上你碰到一个朋友并打招呼,却发现他没有回应你。你如果归因为他就是不想搭理你,那么从此你就会对他敬而远之;如果你归因为他正在想事情没听到你说话,下次再见他的时候,你一样会热情地和他打招呼。
(二)社会影响
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容易受制于他人、团体、习俗或法规等社会情境。这种在他人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就是社会影响。下面让我们看看社会情境是如何潜移默化影响你的。
1。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