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个人的总结,严格意义上的“产品”和“服务”是不同的。虽然实际中产品和服务很难严格区分开,并且在实际形态中二者往往是混合在一起的,但在战略思考层面进行区分非常有必要。因为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形态决定了在实际价值交付环节的边际成本是不一样的,从而也决定了项目最终能够做多大规模。
严格意义上的“产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生产、交付和使用三个环节异步(可分离);可异地交付;可大规模复制。严格意义上的“服务”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生产、交付和使用三个环节同步(不可分离);属地化交付;高度依赖人,复制性差。
这部分论述要达到的目的是要说明“产品足够尖叫”“烈火很烈”。
5。商业模式
这部分要说明近期和远期的盈利模式分别是什么?核心的业务流程是什么?拥有什么核心资源?
前面谈到,一切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利润=收入-成本。所以,商业模式要考虑的问题是,项目的收入结构及成本结构在时间序列上是如何展开和延伸的。
由于我们带着常识和逻辑去解构商业的本质,因此我本人拒绝一切商业模式神秘主义,说不清楚的商业模式一定不是好的商业模式。当然,有些项目当前不需要商业模式,但至少眼下的产品有足够的“替代性拐点”,必须是个“金钩子”。
互联网本身没有创造任何新的东西,互联网的本质是改变了世界“连接”的方式。借用一个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则是,由于借助互联网的连接,交易成本被大大降低了,原来本无法发生的交易现在可以发生了。简单来说,互联网释放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便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信息红利。
互联网是如何改变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服务、人与信息之间的连接的呢?通常,大部分的互联网产品切入市场的第一属性都是“工具属性”,即通过这个钩子吸引大量的用户,然后通过各种法子留住用户,最后拼的是转化率。
就成本结构而言,不同产品的属性决定了不同的边际成本。切中用户需求的点位不同以及产品自身的属性不同,决定了其在用户流量聚集方面是“大漏斗”“中漏斗”还是“小漏斗”。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如果其自身的产品特性能够越过用户的“替代性拐点”而持续地黏住用户,并且能够实现网络效应而自动自发地实现病毒式营销(如微信),那么这个产品就有机会打造一个“大漏斗”,从长期来看,就越容易形成内源性(或自源性)流量,其成本结构中,每新增加一个用户或者收入的边际成本就会比较低,那么这样的项目其流量聚合及转化效率就会较高。相反,一个项目如果一直需要外源性流量支撑,除非项目本身的服务非常具有黏性和增值能力,否则你看不到这个项目存在的理由。通俗一点讲,用户流量就像河道里的水,哪条河道的河床低,水就往哪儿流。
就收入结构而言,互联网项目的收入计费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按点击付费(CPC)、按千次展示付费(CPM)、按下载付费(CPA)、按时间付费(CPT)、按交易佣金付费(CPS)。很多情况下,这几种收费模式可以并行组合。但大体上讲,越是能够做成“大漏斗”的平台,越是可以容许CPC、CPM、CPA、CPT等付费方式的存在。如果只能做成“中漏斗”或者“小漏斗”,则最好是能够形成交易闭环,按照CPS方式付费。
同一个项目,其成本结构和收入结构放在时间序列上来看,就构成了其长期营利性表现。只是不同的产品属性组合决定了不同的成本结构,同时也决定了后续盈利模式的选择空间。
就我个人理解来说,机器生成内容(MaeratedGC)的本质是工具属性,人机互动,如万年历;用户生成内容(UserGe,UGC)的本质是社交属性,人人互动,如社区;专业生产内容(Professioedt,PGC)的本质是媒体属性,人专互动,如自媒体。无论MGC,UGC还是PGC都是吸引用户的手段,不同的是,如何能够将用户自然地延伸到第二场景并持续高频地黏住用户才是流量变现的关键。
对于互联网App项目而言,如果切入点是工具属性,通常这类项目需要闯过两道关:第一道关是,如何通过MGC、UGC或PGC(或其组合)来实现足够低成本的内源性流量;第二道关则是,如何将这些流量引导至交易环节从而实现变现(建议参阅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从工具到社区到电商到底有多远?》)。
对于切入点直接是交易属性(电商)而言,前期肯定是依靠外源性流量,而后期则是考验整个体系的供应链、规模效应、服务体验等综合实力,从而逐渐形成口碑和品牌,从而过渡到内源性流量。如果一个电商网站永远依靠外源性流程,肯定是有问题的。
既然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那么考验一个平台的连接效率(或者流量效率)就成为项目是否能够持续下去的关键。对于最终需要靠交易来变现的互联网项目而言,其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获客成本、活跃率(留存率)、转化率、客单利、复购率”这五个参数的函数。从长远来看,如何使得这五个参数的运行越过正向的拐点并走出一个“大开口”的收入成本曲线才是决定投资逻辑是否存在的根本。所以说,商业模式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利润=收入-成本。只不过对于互联网领域来说,这个公式要在一个相当长期的视角来考察,也就是说,你的项目现在可以不赚钱,但不可能永远不赚钱。创业者要想清楚并向投资人传递的是,为什么未来能够赚钱,并且能够赚大钱。
一句话,商业模式部分需要展示企业未来如何赚钱,以及为什么现在的产品形态及发展趋势能够支撑未来的盈利模式。
6。竞争分析
如果说以上的分析根据常识和逻辑就可以得出分析结论的话,那么本部分的分析则取决于我们的视野(“常识、逻辑、视野”这六个字恰好也是九轩资本的投资哲学)。
对于竞争对手的分析,应该从对用户需求满足的可替代性选择的角度进行。打个通俗的比方,在同一条街上,卖河南拉面和兰州拉面的固然是竞争对手,其实旁边那家卖湖南木桶饭的也同样是竞争对手。当然,在项目发展早期,可以只选择那些最直接的竞争对手进行分析。
分析竞争对手时,最好是以表格方式列出细分行业内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以本项目的关键成功因素作为比较维度,针对本项目与潜在竞争对手进行对比分析,比如可以从技术壁垒、核心团队、用户数据、资源优势、运营策略、融资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
值得说明的是,项目面临的市场机会和选择的商业模式本身不可以作为竞争优势。
这部分内容重在说明“烈火”为什么“烈”。
7。营销推广
这部分重点阐述公司已采取或拟采取的市场推广策略及竞争策略,公司具有哪些核心资源或合作伙伴,使用那些渠道和方法。
酒香也怕巷子深,除了极少数互联网产品通过产品本身的设计以及越过临界点之后可以获得爆发式增长外,大部分的产品前期还是需要深入的营销推广的,即便是融到了大笔资金,优秀的营销推广经验及行业资源依然至关重要。
这部分内容重在说明为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8。核心团队
简单介绍核心团队的从业经历及擅长的领域,除了核心创业人之外,最好还需要包括技术(或产品)、销售、运营等方面的核心骨干成员。重点强调团队成员的从业经验,团队的互补性和完整性。
9。运营现状
本部分需要介绍公司现有激活用户、注册用户、日活用户、日活率、留存率、日订单数、客单价、毛利率、近期销售收入、往年以及本年销售收入以及各项指标的增长率等指标。
这一部分所提供的数据,实际上是反映公司目前所设定的产品定位及商业模式得到市场初步验证的情况。投资人会根据这部分数据“管中窥豹”。
创业者可以根据自身考虑的保密性要求选择适当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