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
1。简述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的关系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一是把信息概念引进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达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郭庆光)
2。社会环境适应过程需要的要素有哪些?
一般社会系统理论的著名学者布克里指出,社会的环境适应过程需要五种要素:(1)要有不断向社会系统内引进“复杂性”(多样性)的源泉;(2)要有既保持系统内的“紧张”状态又不断满足社会成员需求的机制;(3)要有将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适当连接的双向传播网络;(4)要有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的变化而进行自主决策的系统;(5)要有保存并普及意义、象征和价值体系的有效机制。
(郭庆光)
3。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的活动。社会传播是一个将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这里的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横向的也可能是纵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与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行为的发起人——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接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共同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的意义有共同的理解,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的意义有共同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人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行为”的时候,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考察人的传播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过程”的时候,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一系列环节和因素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关系。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系统”的时候,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不但考虑某种具体传播过程,而且考察各种传播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总体变化。
(郭庆光)
【参考知识点】
(1)传播的特点
传播是人类的表征,也是人类的特权。不能将它与人类的其他行为(如吃、穿、住、行等)一并分析,因为它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第一,社会性和阶级性。人类的传播活动从来就是社会性的,而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也不是一种本能反应和自然现象。传播活动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作为社会成员,不论是传播者、守门人,还是中介者、受传者,他们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立场、有信仰和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隶属于一定的群体、集团、阶级的人。他们的传播活动必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阶级性。
第二,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类的传播活动从来不会是无目的和无计划的。也就是说,人类的传播活动不是受本能所驱使,而是在一定意识的支配下,表现为一种有目的的、有动机的和有对象的活动。传播活动的发生、运行、终止的全部过程,无不带有明显的或隐蔽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三,主动性和创造性。传播活动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自觉自愿、自择自控、自知自发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就是说,传播活动的参加者,不论其行为是对还是错、是善还是恶,他们对自己的传播目的和过程有清楚的认识,所采取的传播计划和传播方式也是出于其主观选择。另外,传播活动都是创造性的。在传播活动中,从信息的采集、鉴别、选择到加工、传递,无不闪耀着人类创造性的火花,无不渗透着人类的创造性睿智。
第四,协同性和互动性。信息传播的过程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符号汇聚的过程和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尊重、协同操作、共同完成沟通、传播的过程。传播首先是双向性的,即表现为传播者和受传者两大传播要素的双向鼎力,和传、受两者之间的信息双向沟通与交流;其次是互动性的,即传、受两者不仅共享信息,而且互传信息和一起创造信息,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再次是共同性的,即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真正传通致效,必须有共同的经验系统和符号系统;最后是协作性,即传播是传播组织内部协同操作完成的,也是传、受两者在相互协调中一起完成的。
第五,永恒性和历史性。传播不是暂时的社会现象,而是长久、永恒的人类活动。信息是人类的基本需要,而传播则是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基本手段。信息需要的永久性导致了信息传播的永恒性,而信息传播的永恒性又沉淀为信息传播的历史性。
(邵培仁)
(2)传播有哪些特性?
传播精神内容的传播行为与饮食等物质行为一样重要,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性活动之一。它具有以下特性:
①形态多样性。事实上,传播是我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根据使用符号的不同,传播有各种形态或类型——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图像传播。
②时空遍布性。传播具有广泛性、普遍性。事实上,传播是一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现象。从时间上看,传播从古到今,纵贯了整个人类历史;从空间上看,传播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横跨整个人类社会。
③行为伴随性。不但开会等精神行为属于传播,衣、食、住、行等物质行为也属于传播。这是因为,其一,这些行为的进行和完成都离不开传播。其二,这些行为本身就是传播,即总是携带、发散着某种信息。这种实物传播的作用十分重要,与口语、文字、图像这三类传播一般来说均是“有意”的相比,实物传播有“无意”和“有意”的区分。
④极端重要性。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人类的一切行为都离不开传播。
(张国良)
4。传播有哪些类型?
分类,即类型的划分,是深入研究的前提。根据角度或侧重点的不同,传播有各种分类方法,可分成许多种类型。例如,为了说明传播的形态多样性,就可以从使用符号的角度出发,把传播分成口语、文字、图像、实物等类型,而它们又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两种,即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这种分类有助于考察传播的内容。
【参考知识点】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传播”。由于人类是一种社会存在,因此,其似乎等同于“社会传播”。但细究起来,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在人类传播的各种类型中,有一种自我传播不能算社会传播,而属于非社会传播。那么,究竟如何划分人类传播的类型?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
(1)二分法。即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这里的着眼点是传播的技术和手段。亲身传播指的是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而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大众传播指的是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即报刊、广播电视的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这样的分类优点是简明扼要,缺点是过于笼统。
(2)四分法。即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里变换了视角,以传播的范围、规模为着眼点,其排列自左至右,由小到大。
其中,自我传播从规模上看是最小的一种。每个正常人都可以说是一架集传送、接收、储存、加工等机能于一身的、精巧无比的“信息处理器”。这种以思考为核心的内向型自我传播构成了一切外向型(人际、组织、大众)传播的前提和基础。其对于人类的生存和成长的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由于它是非社会传播,也由于它早已成了心理学即思维科学的研究对象,因此被划出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它作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把社会黏合成形,其使用的材料即是信息。它的规模扩大为至少两人以上,但下限明确,上限模糊。也就是说,只要没有正式的组织参与其中,参加者再多也还是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从总体上说,不外乎纵式(包括上向下式、下向上式)和横式(包括斜式,即不同层级之间)的传播。具体地说,又有多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