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传播学理论教材 > 三论述题(第1页)

三论述题(第1页)

三、论述题

1。试述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全球传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正在使人类世界发生着巨大变化。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经济信息的全球性实时传播的实现,体现在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中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关系越来越密切,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二,政治全球化的加速。政治全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二是地理政治向全球政治的变化。就前者来说,封闭的信息系统曾经是极权主义、专制和独裁政治存在的重要基础,但在今天开放的信息系统中,国内政治的几乎所有重要举措都被置于国际社会的广泛监督之下。本国的事件往往会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而外国的事件也往往在国内引起强烈的反应,这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特色。就后者而言,国家的地理位置、国与国之间边界距离的远近等曾经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决定性变量。而在科学技术和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物理距离的远近已经失去了决定性的意义。在过去,地区纷争演化为世界性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而现在,任何一个小小的地区纷争在它发生的瞬间就会引起全球的重视。除此之外,诸如人口等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的政治议题的出现,也加速着人类政治全球化的进程。

第三,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在传统社会里,人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异民族文化,而在今天,我们对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都不再有陌生感。

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的发展,也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国际传播媒介的形式和内容。我们知道,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广播曾是国际传播中最重要的电波媒介,它的基本特点是:首先,它特指短波电台的对外播音。其次,运营机构一般是政府或公共机构。再次,节目一般是专门为外国人或海外侨民制作的,内容以新闻为主,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本国政策,介绍本国情况。这种国际广播的传播作用和影响,正在受到新兴的跨国卫星广播电视的冲击。新的跨国卫星广播电视以影像传输为主,其运营和节目提供者除少数政府或公共结构外,主要是商业媒介。与传统的国际广播相比,卫星电视的节目一般不是为海外观众专门制作的,大多是直接转播国内频道,节目内容除了新闻和信息服务以外,电视剧等占据了主要部分。这里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国际传播媒介过去主要执行对外宣传功能,而在今天,则担负起了全面的文化输出的任务。

文化输出和文化传播比重的增大是当今时代全球传播的一大特色。但是,文化传播的扩大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它还伴随着激烈的摩擦和冲突。文化传播的背后,还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利益关系。

(郭庆光)

2。论述关于“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新世界信息秩序”这一概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美许多弱小国家从殖民统治下获得了解放。但是,由于长期的世界殖民体制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对新闻和信息生产、流通的控制,依然在顽固地维持着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发展中国家逐渐认识到,要真正改变受压榨、受控制的局面,必须改变现行不平等的信息传播体制。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阿尔及尔召开,会上通过了下述宣言:“现存的传播渠道不仅是罪恶的殖民地时代的遗产,而且阻碍着各国之间自由、直接而迅速的传播与沟通。发展中国家必须共同采取行动,来改变现存的传播渠道。”

一般认为,《阿尔及尔宣言》是“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开端。从那以后,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主要舞台,在各种国际机构和国际场所,展开了一场以美、英等发达国家为一方,以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另一方的两大阵营的激烈论战。

这场论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1973年的《阿尔及尔宣言》为起点,到1978年的教科文组织发表《大众传媒宣言》。这个阶段是发展中国家力量的集结时期,不结盟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1976年不结盟运动突尼斯研讨会发表的最后报告中,不结盟国家对现行的世界信息秩序进行了严厉批判,提出了“消除信息领域的殖民化”和“创造新型国际传播秩序”的口号。同年,不结盟国家还在印度举行首脑会议,并发布了《关于信息非殖民化的新德里宣言》。这个宣言的内容,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世界上的信息流通处于严重的不合理和不平衡状态,信息传播手段集中在极少数发达国家手中,绝大部分国家只是发达国家传播的信息的被动的接受者。

第二,这种状况,有使殖民地时代的统治与依附关系恒久化的危险。换句话说,它导致着极少数国家对“传播什么”以及“怎样传播”的信息决断权的绝对控制。

第三,世界的信息发布掌握在发达国家的极少数几家大通讯社手中,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了解外界的情况必须依赖于它们,甚至连自己的形象受到歪曲也只能被迫忍受。

第四,政治、经济的依附关系是殖民地时代的产物,而阻碍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现行信息依附关系也是殖民制度的后遗症。

第五,在信息手段受到少数国家控制和垄断的状况下,所谓“信息自由”只是少数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和传播信息的自由,不仅如此,它还意味着其他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客观、正确地传播信息和获得信息的权利在事实上受到剥削和否定。

这个宣言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反响,成为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指针。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内罗毕召开,自此,争论的中心舞台移到了教科文组织。

第二阶段是从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发布《大众传媒宣言》起,到1980年“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报告书《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发表,这是争论不断走向激化的时期。

“麦克布莱德委员会”设立于1977年,附属于教科文组织,正式名称是“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委员会由16个国家的著名传播学者组成,主席是荷兰人麦克布莱德,因此又称为“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委员会设立的目的,在于研究全球性传播问题、调查信息流通的现状并提出具体行动的建议、探讨建立“新世界信息秩序”的方法和途径。在该委员会内部,主张信息自由流通的西方国家和主张改变不平衡现状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了激烈交锋,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居多数,西方国际(英国未参加)处于相对孤立的境地。

1980年,委员会终于以《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为题提出了最终报告,并在同年于教科文组织贝尔格莱德大会上获得通过。大会决议包含了以下要点。

(1)不平衡是现行国际信息秩序的基本特征,必须加以改变。

(2)不管是公共还是私人性质的,过度的集中垄断都会产生负效果,必须加以解消。

(3)为了保证信息与观念的自由和平衡的流通,必须从内部和外部清除某些障碍。

(4)必须保障信息来源与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5)应保障传播媒介中的新闻工作者的自由,而这种自由与责任是不可分割的。

(6)发展中国家必须通过整备自己的信息设施和媒介、训练人才等措施来提高自己改变现状的能力。

(7)发达国家应该为实现上述目标而显示自己真正的诚意。

(8)必须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以及各民族向世界人民传达自己的利益、愿望以及社会和文化价值的权利。

(9)必须尊重所有国家的人民在平等、公正、互惠的基础上参与信息的国际交流与交换的权利。

(10)任何民族、种族、社会群体以及个人都拥有接近信息来源以及积极参与传播过程的权利。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