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获知权”和“接近权”的要点是什么?
随着大众的日益觉醒,针对社会责任理论的局限性,发达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动向。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为“获知权”和“接近权”(也称“参与权”)理论。如果说,社会责任理论的立足点仍然是媒介,则新理论就以受众为出发点,因此有其重大的进步意义。
第一,获知权。它有两个含义:一是从媒介与当权者处获得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二是从大众与当权者处获得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
从性质上看,“获知权”是一种民主政治权利,公民能否享有充分的“获知权”,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标准之一。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获知权”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公民不仅需要对事关自己利益的信息和决策知情,更需要在知情中获得自己发展的机会。因此,充分享受公共信息,将成为公民实现自己发展的前提之一。这是一个多元资讯的时代,“让你知道得更多一些、更快一点”应成为媒介的座右铭。对公众获知权的保护,是媒介责无旁贷的重任。公正、完整地向广大受众传达来自第一线的真实情形,既是媒介作为公众代表的权利,也是其应尽的义务。
第二,接近权。与上述“获知权”相对,这属于“告知权”的一种。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言论自由、表达自由,而是特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
这一理论的首倡者为美国的J·巴隆。他于1967年提出:“古典自由论”时代关于“意见的自由市场”的浪漫主义理想已然过时,为确保大众的言论自由,必须由宪法确认大众“接近”媒介的权利。此后,尽管媒介方面持冷淡态度,但这一观点很快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其背景就是媒介的大规模化、垄断化倾向。既然一般个人再也无力创办媒介,则所谓“言论自由”岂不成了空话?于是,便合乎逻辑地推出了这一让个人接近媒介的权利概念。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受众觉悟的提高和力量的增大。诚然,在资本主义体制下,大众是很难真正、完全地掌握媒介的,但在他们的努力下,使媒介向人民靠的近一些则是可能的。因此,西方的进步学者对这个理论表现出相当浓厚的兴趣。
具体地说,“接近权”有两种主要形式:反论权和意见广告(刊播权)。
反论权,也称“反驳权”,指大众面对媒介发表的批评自己(或与自己对立)的意见,可要求该媒介免费提供版面、时间进行反驳的权利。目前,从总体上看,各国多倾向于承认该权利对广播、电视的适用性,而否认或有条件地承认其对报刊的适用性。
“反论权”是先有媒介的信息而后有大众的意见;“意见广告”则是一开始就由大众媒介通过媒介发布信息。此外,在以下两个方面,“意见广告”也不同于“反论权”,或刚好相反:它作为广告是“付费”而不是“免费”的。一般认为,它适用于报刊而不适用于广播、电视(理由是与前者相比,后者的广告费用更大、感情色彩更浓、频率频道又相当有限等)。
这一“接近”手段的最大问题,是难免造成金钱支配的局面。因为,富人可购买大量版面,使穷人难以与之对抗。但多数学者认为,不管是谁,只要有一定资金,就可以在报刊上发表自己的主张,这终究不失为一种“接近”媒介的有力措施。特别是大部分报刊并不限制“意见广告”的内容,即使与编辑方针相左,也照登不误。这不仅有利于保障言论、意见的多样化以及保障大众对多样化信息的“获知权”,同时,还可能成为启示报刊,促其改进原编辑方针的契机。
此外,广播电视方面的“参与节目”也被认为是一种“接近”的有效形式。但这里所说的“参与节目”,不是指一般的听众、观众参加节目,而是指在接受一定条件(如不攻击他人、不作政治性或营利性宣传等)之后,由大众(个人或团体)来负责设计、制作节目。
实际上,传统的“读者(听众、观众)来信(来电、来访)”,也可说是一种对媒介的“接近”方式。其缺陷过去并不明显,但随着时代的推移,越来越显露出来:一是认识上没有提高到“权利”的层次;二是实践中仍然以媒介为立足点,受众只是被动的存在。正因如此,才产生了上述种种变革的需求和行为。
还必须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技术使人们期待已久的传受互动不再那么艰难,并以其开放式结构和海量存储能力,为各种讯息和意见的进入与碰撞提供了包容空间。网络相对较低的准入门槛(包括技术、文化和物质条件等的普及),在为大众提供发表多样意见园地的同时,其实也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准入特权。因此可以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勃兴,受众的媒介“接近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度提升。这一状况已引起传统媒介的警醒和反思,迫使其进一步提高向大众开放的程度,总的趋势是越来越有利于受众。
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倾向于认为,应以“信息权”或“传播权”的大概念,包容“获知权”、“告知权”(含“接近权”)和“免知权”(即“隐私权”)等小概念。人民大众是所有这些权利的主体。从这一视角出发,则可望形成一种“信息权”或曰“传播权”理论。
(张国良)
27。什么是“电子乌托邦”思想?
新的电子媒介的发展为变革人类的传播活动,改造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技术上的可能性。但是,我们在探讨这些可能性之际,还应该防止一种过于简单化的观点,这就是近年来广为流行的“电子乌托邦”思想。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电子乌托邦”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的期待基础之上的。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而这种平等必将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或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等。
这些观点看起来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新的媒介技术传播工具的确蕴含着广泛的可能性。但是单纯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一种理想社会的到来,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条件,而且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其中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以及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等。简单地断言某种传播技术或工具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形态的观点是幼稚的。
“电子乌托邦”思想有其历史渊源。在大众传媒发展和普及的初级阶段,不少人对它有过“乌托邦式”的期待。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也对现代“电子乌托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任何一种“媒介乌托邦”或“电子乌托邦”思想都是缺乏历史依据和科学依据的。
媒介技术或工具是中性的,它们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归根到底,媒介工具是人的创造物,重要的是人如何使用它,利用它来传播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社会目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形式特性,而是取决于掌握和运作它的社会组织,取决于它们生产和传播的信息内容。
(郭庆光)
28。“电视人”、“容器人”是说明什么问题的概念?
“电视人”是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提出的概念。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这一点,与在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容器人”这一概念是由另一位日本学者中野收提出来的。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烦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的。
(郭庆光)
29。近年来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具有哪些特点?
新媒介是相对于铅字出版、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介而言的。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播过程双向性的增强。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是一个信息单向流动的过程,虽然也有读者或视听众来信来访等反馈渠道,但这种反馈是迟延的,而且是通过其他通信系统进行的。新媒介传播系统通常本身即具有双向渠道。
第二,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传统媒介的功能大多是单一的,新媒介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丰富多样的传播功能融合于一个系统之中。
第三,媒介资源的丰富化。这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巨大成果。数字化指的是在电子信号的传输方式上,用数字压缩方式来取代传统的信号模拟方式。数字化以后,不仅信息的保真性更强,传输质量更高,而且能够大幅度节约电波频率资源。
第四,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传统媒介的传播活动大多囿于特定国家和地区的范围之内,而电子通信、卫星和互联网络等新媒介技术则为大面积的跨国传播乃至全球传播提供了条件。
这些特点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传播过程双向性的增强将大大改善传统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传受双方的互动性;多媒体技术为人们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供了空前便利的条件,有助于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传播资源的丰富化将改变少数大众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为更多的社会成员、群体和组织成为能动的传播者提供了基础条件;全球传播技术的发展则把人类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一句话,新的媒介技术和工具正在使人类的传播活动发生重大的变革。
(郭庆光)
30。简述互联网传播的特点
互联网与其他媒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