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传播学理论教材 > 二简答题(第2页)

二简答题(第2页)

(胡正荣)

5。人际传播的动机是什么?

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是获得信息。个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要保证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及时了解环境的变化,并据此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的变化。

其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也是人际传播的一个基本动机。人是社会动物,个人离开了他人,离开了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和协作同样不能生存。世界上没有纯粹属于一个人从事的活动,许多看起来似乎是个人独立完成的工作,实际上都是建立在两人以上的多人合作和配合的基础之上的。要谋求与他人合作,就必须积极进行说明、解释、协商等各种各样的人际传播或沟通活动。

再次,个人要与他人建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一个基本前提是既要了解自己,又要了解他人,还要让他人也了解自己。所以,我们说人际传播的第三个基本动机是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最后,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活动的一个基本动机。这里包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和娱乐伙伴等。与周围的他人保持融洽的关系,能够使人心情愉快,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建立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以及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当然,正如社会生活是复杂多样的一样,人际传播的动机也是复杂的(甚至会有各种异常动机),绝不是仅有以上几种。这里归纳的只不过是作为健全的、有理性的人的人际传播的一些基本动机。

(郭庆光)

6。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是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强烈的意义。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对个人来说,人际传播也是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人际传播的状态如何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郭庆光)

7。罗宾森关于人际传播的功能说

罗宾森从语言学角度罗列了人际传播的13种功能:(1)避免不愉快的行动;(2)接受社会规范;(3)美感;(4)寒暄;(5)允诺与保证;(6)节制自我;(7)节制他人;(8)感叹;(9)表达社会属性;(10)显示任务关系;(11)非语言领域的参照;(12)教育;(13)询问。

(邵培仁)

8。简述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G·H·米德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在研究人的内心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主体意识社会关系的体现。换言之,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方方面面的影响)。“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互动的介质同样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这个过程可以用图5-1所示:

图5-1人内传播的双向活动性

在这里,“有意义的象征符”可以是声音的,也可以是形象的。米德认为“有意义的象征符”不但能够引起他人的反应,而且能够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应,作为人内传播的思考活动,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来进行的。

(郭庆光)

9。简述G·H·米德的内省式思考模式

内省是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内传播形式。内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它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具有明显的长期目标性和连贯性;另一种是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称为“内省式思考”。在此我们主要考察后者,并由此探讨人内传播在社会实践中所起的作用。

根据G·H·米德的研究,内省式思考并不是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发生的,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问题,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在面临新问题的情况下,由于个人不知道过去的习惯做法是否合适,所以通常不会立即做出反应。在反应滞后、行为停止期间,内省式思考就会活跃起来,通过人内传播来做出如何解决新问题,适应新情况的决策。

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内省过程中,人的头脑中会出现他人的形象,个人会分析和推测别人是如何考虑的,别人对这个问题会采取什么态度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个人自己的态度轮廓,考虑自己应该怎么做。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因此,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换句话说,也就是在这种活动中,个人会把自己迄今为止有关该问题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全部调动起来,对它们的意义重新进行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的状况相适应的新的意义和行为。由此而言,内省式思考也是超越既有意义开创新意义,超越既有行为方式开创新的行为方式,与人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活动。

内省式思考的这些特点同时也是人内传播的特点。它充分说明人内传播并不是孤立、封闭和绝对的“主观精神”的活动,而是一个与人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活动,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映。与此同时,这种反映又不是对社会关系或实践的消极、简单的“复制”,而是一种具有独自的特殊规律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人内传播反过来会对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人内传播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

(郭庆光)

10。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他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身作为认识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布鲁默指出,从本质上来说,这种与自身的互动——自我互动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不过自我互动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具有独自的特点。换句话说,在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期待的印象,个人会考虑这些期待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但个人不是原封不动接受这些期待。在人内传播过程中,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组合。经过这个过程的他人的期待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他人期待,它所形成的自我也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我,而是一个新的行为主体。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它告诉我们,人不但与社会上的他人进行传播,而且与自己本身进行传播,即自我传播。自我传播同样具有社会性,它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改造自己,不断发展完善自我。

(郭庆光)

1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