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传播学理论教材 > 第五章 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第3页)

第五章 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第3页)

【参考知识点】

(1)大众传播:指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

(邵培仁)

(2)大众传播: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即报刊、广播电视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

(张国良)

(3)大众传播:是一个大规模的信息传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化和组织化的传播者出于各种目的,利用媒介系统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传递给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

(胡正荣)

28。信息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环境。由此我们不难理解,第一,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响等信息符号。第二,一系列的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大部分讯息传达的并不仅仅是消息或知识,而是包含着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它们不仅仅是告知性的,而且是指示性的,因而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第三,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了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因此,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郭庆光)

29。三功能说:由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即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这三项功能是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在内的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本功能。

(郭庆光)

30。四功能说:指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解释与规定功能、社会化功能和提供娱乐功能,由美国学者赖特在继承拉斯韦尔观点的基础上提出。

(郭庆光)

31。廉价报纸:也称为大众报纸,除了价格低廉外它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内容以新闻、信息及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生活。(2)发行量大,一般为几万乃至几十万份。(3)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量的、多数的一般大众。(4)广告收入为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

这种大众报纸在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得到了发展和普及。在大众报纸过程中,报纸完成了两种转变:一是由“观点纸”向“新闻纸”转变;二是由政党经费经营向市场化运营和企业转变。

(郭庆光)

32。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郭庆光)

【参考知识点】

拟态环境:或译为虚假环境、假环境,指的是大众媒介创造出来的,来源于真实环境却又不尽一致的一个媒介环境,是一种间接的感知,却常常被社会公众当做真实世界而接受下来。

(胡正荣)

33。传播的个人功能:传播活动所具有的对个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或者须由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个人去完成的任务就叫个人的功能。这种功能依照施拉姆的解释也叫内向性功能或社会成员自身功能。

(邵培仁)

34。认知一致性理论:其代表人物包括海德、纽科姆、奥斯古德和费斯廷格等,其基本观点是,人具有一种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而认知矛盾往往会打破心理上的平衡,使个体出现不愉快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会促使个体做出一定的行为,以重新恢复心理上的平衡。

(胡正荣)

35。场:它在卢因的理论中是一个核心观念,指的是“被察觉到的作为相互依存的协同存在的事实的总体”。换言之,“场”就是某个整体的各种组成因素的总和。应用到人类社会中,一个群体就形成了一个场,处于这个群体中的个体,其行为往往不是个人控制,而是受到群体的深刻影响。

(胡正荣)

36。两级传播理论:即讯息和影响先由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给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

(胡正荣)

37。三角测量法:即采用测量、收集资料和资料分析的多重方法,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多侧面了解。

(胡正荣)

38。刻板印象:或译固定成见,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在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要为大部分刻板印象的形成负责。

(胡正荣)

39。信度:指的是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即是否能够保证反复测量得出的结论比较一致。定量研究一般都对研究过程的信度进行反思。

(胡正荣)

40。效度:指的是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即所得出的结论是否能够解释预先提出的问题。定量研究一般都对研究过程的效度进行反思。

(胡正荣)

41。互文性:指的是某个文本与其他文本所分享的模式、角色、内容、对白、道具等要素,或者直接衍生自其他文本。

(胡正荣)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