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全面而科学地认识大众传播系统,合理架构新型的大众传播系统结构,充分发挥它在经济、社会方面的信息化作用和所在社会系统中的功能,非常有必要了解大众传播的自组织原理。
(2)大众传播系统的自组织原理
大众传播系统同其他社会子系统一样,都是他组织和自组织的统一。既然大众传播也是自组织系统,因此也就带有自组织系统共有的一些原理和特征。
①大众传播系统的开放原理
作为自组织系统的前提之一就是系统要对环境开放。大众传播系统不是在平衡过程中形成的平衡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不与环境进行任何交换才得以保持平衡。相反,大众传播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它是在非平衡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系统,它要通过不断地与环境交换、耗散能力和物质才能保持平衡。
对环境开放、与环境交换的目的就是减熵。大众传播系统需要在与其环境的不断交换中减少无序性、增加有序性。“**”期间的大众传播系统是典型的封闭的平衡结构。系统内部的熵值越来越大,变得无序,并且与环境相矛盾。今天的大众传播系统与社会外部环境进行着大量的交流与互动,因此其进步和发展的有序化程度大大提高。
②大众传播系统的非线性原理
大众传播系统具有所有社会系统共有的特征——非线性。大众传播系统具有无穷多的可能形态。当前,我国的大众传播系统正处在趋极的运动中,我们都在努力探索变化的定态,那可能是我国大众传播系统的一种成熟而有序的模式。我国大众传播系统正处在加速增长的过程中,尚未到达饱和点,是一种非单调性的运动过程,即非只增不减的过程。它的发展同样呈现出不规则的振**运动。一方面,我国的大众传播系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外部作用对大众传播系统产生了多重效用的影响;另一方面,大众传播系统对环境也会有多重输出。我国的大众传播系统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会出现非光滑的变化、突变及发展的滞后性。正因为我国大众传播系统是非线性系统,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从整体的、环境的、动态的角度来认识它。
③大众传播系统的不稳定性原理
大众传播系统也有弃旧图新的自然要求。如同我国社会其他各项子系统都处在转型期一样,我国大众传播系统也处在从无序态走向有序态的过程中。这种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对演化来说起着决定作用。新旧结构的交替中必然要出现失稳,即旧结构失去稳定,这样才可能出现新结构。在这个不稳定中控制参量的变化尤为重要,控制参量的变化就是系统与环境关系的变化。新的大众传播模式就产生在旧模式的失稳中。
④大众传播的非平衡性原理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远离平衡是大众传播这种耗散结构的源泉。这里的离开平衡态不是说混乱一团,而是说大众传播系统要从环境中吸收能量、物质和信息。我国大众传播系统必须要与其生产的外部环境进行大量的互动,吸收观念形态的大众传播理念和意识要素,吸收物质的大众传播科学与技术要素,吸收大量的大众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信息要素等。这样就演化成一个开放的、在世界舞台上有力量的结构。因为,耗散能力越强的系统进化得越快。
⑤大众传播的序参数原理
大众传播是有序的、有规律结构的系统,其中的“序”是指临界涨落导致对称破缺。我们看到的大众传播系统的无序性归根到底是因为大众传播系统中存在着使系统表现出不同状态的多种因素,如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因素等。这些因素相互竞争,没有哪一种能取得压倒性的优势。但是随着内外客观条件到达某个关节点,则往往只剩下两种(或多种)因素势均力敌,难分上下。这时再加上某些偶然性(临界涨落)的作用,就可以使某种因素趋于主导,压倒所有竞争因素,掌握全局(或称破缺),而使相应的状态脱颖而出。这时,其他因素都会皈依主导因素,不皈依者将自行消亡。当然,也有可能两种或多种状态相互合作,出现一种新的主导的状态。
此处所说的主导因素便是序参数。大众传播运动和发展的序参数是来自系统内部的,即大众传播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基因,它是一种利益形态。大众传播“具有自身的动力学”,“报纸或杂志要有人买,才能生存,或者换句话说,它们是有读者支持的。但是由于这种支持是有限的,必然会出现竞争,从而导致筛选过程……它就必须以最能保证其自身的继续生存的方式筛选资料”。
大众传播系统的序参数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支配子系统,具有标志大众传播有序结构出现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需要子系统来维持。因此,当今我们着重研究大众传播系统的序参数具有重要的根本意义。
⑥大众传播的役使原理
我国的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的因素相当多。每个因素都有自己的运动方式和作用领域。当少数因素能够支配绝大多数因素的时候,即序参数能够迫使其他因素和状态纳入它的轨道的时候,大众传播系统才能形成支配—役使的关系,从而才可能是有序的。现在的无序是多个因素正在争夺序参数的地位的结果,各个因素在不同的时空中组成了不同的役使关系,因此在不同的时空情境中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无序态。
哈肯在分析大众传播系统时指出,大众传播系统的有序是在筛选的压力和序参数的役使下才得以保障的。这对我们认识我国的大众传播系统不无启发。
⑦大众传播的循环原理
大众传播系统有其耦合的方式。早期的大众传播系统多为非循环的系统,即传播者→讯息→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
随着信息传播业的发展,社会系统对大众传播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众传播系统内部在与环境的交换中走向有序,逐步形成了循环系统,即大众传播系统内部各元素相互作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然而,在我国的大众传播系统中,这种循环原理还没有真正达到循环的循环,即超循环,往往是在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特定作用下,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能够有一次或多次循环,还未能够形成开放的、有序参数支配下的、自组织的循环。
⑧大众传播的涨落原理
一个社会的大众传播系统不可能永远处在有序态,特别是像我国的大众传播系统正处在转型期。虽如上面所说,我国的大众传播系统正趋向定态,但是它还会出现偏离定态或平均值的涨落。这种涨落实际上是一种正常状况,是一种积极因素。出现涨落说明在现有系统结构中出现了需要耗散掉的因素。涨落触发了大众传播系统旧有结构的失稳,需要通过涨落渐趋新的定态,寻找新的结构。实际上,对大众传播系统来说,涨落是一种选择机制,通过涨落选择更适应系统发展方向的结构。
我们需要看到,大众传播系统中的涨落有巨、大、小之分。小涨落没有以上所说的渐趋新定态的作用,相反倒是有破坏作用,“耗散结构是稳定下来的巨涨落”。对大众传播系统而言,只有远离平衡状态的巨涨落才可能形成新结构。
大众传播作为一种自组织结构,其系统内部有着自发、自觉的元素关系。长期以来,我们只是看到了大众传播系统作为他组织的各种原理,忽略了这一社会体制的自组织原理。这是多年来我们使用经典科学的还原论的方法论、认识论和本体论对大众传播系统认识和研究的结果。这样我们分解了本来作为系统整体的大众传播,机械地分析重建这个系统,并且在我们的脑子中固守一个认识,即大众传播存在着一个基本层次,在这个层次上存在着不可分的基本单元,这些基本单元受制于简单的基本规律。实际上,社会系统的整体性是无法用还原论加以解释的。
因此,在我们对大众传播系统进行新一轮研究的时候,需要借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论、认识论来对待我们的研究对象,将还原论和整体论辩证统一起来,认识到大众传播系统的他组织和自组织原理。切实研究开放的、非线性的、超循环的大众传播系统,据此制定系统决策,建构新形态的大众传播系统结构,以适应社会系统的发展要求。
(胡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