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传播学理论教材 > 三论述题(第1页)

三论述题(第1页)

三、论述题

1。以消费文化为例说明象征性文化

在社会学和人类学中,文化可以被理解为符号体系,尤其是象征性符号体系来把握,即“象征性文化”。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以语言为代表的象征性体系,从而摆脱了自然和生物意义上的束缚。然而这些象征符体系一旦形成,就具有了相对独立性,作为能动的力量作用于社会。文化符号体系的内容和含义是以社会合约的方式形成的,而它们一旦具有了这种共同性和统一性,也就会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这种约束有时甚至是强制性的。

另外,正如文化本身不间断地发展到今天一样,作为文化之表现形式的象征符体系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受到符号强制的人,有时会激进地有时会渐进地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这种变化“体现为对旧体系的部分乖离和改造”。现代文化的剧烈变动正说明了这一点。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人们绝大部分的体力和精力必须用于物质生产,所以对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的感触并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在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到处充满了象征符,生活空间正成为一个人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现代人正在把各种各样的事物作为符号加以利用,为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与他人交换这种意义,并通过意义的交换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以消费文化为例,正如美国学者J。鲍德利亚指出的,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蕴涵的“意义”消费。说得通俗一些,即由物质的消费变成了精神的消费,人们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主要不是为了它的价值,而是为了寻求某种“感觉”,体验某种“意境”,追求某种“意义”。鲍德利亚认为,由于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现代社会的消费传播正在越来越体现出“差异化”特点,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所谓“风格传播”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消费结构下,商品和服务的流行性越来越强,而流行周期则越来越短。

鲍德利亚的观点可以说抓住了现代消费文化的实质。只要我们对周围社会,特别是城市这个巨大的消费环境略做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确处在各种各样的象征符或意义的包围之中。大众传播不断创造出新的流行语和流行话题,意义充斥而激烈变化。各种各样的广告、公关、CI和营销活动也不断策划出新的符号和新的意义,把提供新的“概念”作为打开商品市场的主要手段。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的确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大特色。

文化的象征化并不仅仅局限于消费领域,现代社会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以及生活与娱乐领域也都充满了新的象征符以及新的象征意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寻找。第一,追求新事物、新意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价值。第二,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的人参与象征符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手段。在传统社会中,社会的精神生产主体只是少数特权群体,而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合法群体和个人都有了从事这种生产和传播的能力与机会,其结果必然会带来象征符创造活动的活跃化及象征体系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象征性文化的不断创造与更新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活力。另外,象征符过滥提供和过频变动会造成意义、价值、规范的流动化和无序化,使社会成员的认识、判断和行动产生混乱。象征符体系的改造以渐进的方式为宜,过激的变动或完全的更新会导致“传播过程的断裂”,引起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郭庆光)

2。普通语义学对媒介工作有哪些启示?

普通语义学家专门研究语言及其与人们日常生活、精神健康的关系,或者说着重探究语言的运用问题。他们考察了语言符号与其指涉对象——实际之间的意义关系,归纳出语言的几种特性。

(1)静止性。尽管我们周围的世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即便是看似稳定不变的物体,也是由高速运动着的粒子所组成的。然而,指涉绝对变动事物的语言,在一定周期内却是相对静止的。语言只能表述十分模糊的时间段,而不能描述时间点的变化;只能表达较长时间段中的事物,而不能描述这些事物的渐变过程。

(2)有限性。汉字或英语都只有几十万个字词,常用汉字只有5000~8000个,常用英文单词也不超过10000个。而它们要表述的事实、经验与关系,却是其数百倍、数千倍。即使是简单的事物个体,也具有许多特征。普通语义学家们指出,人类用语言说明事物,如同用一张地图代表实际地区一样,地图只是地形的说明而非地形本身,地图所代表的只是地形的一部分,而不包含一切。因此,我们永远无法说出事物的全貌。

(3)概括性。既然事物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并且任何事物都具有无数特征,语言只能指代事物在某一阶段、某些方面的特征,因此这种指代关系只能是一种概括,或者说是对其他方面的舍弃。语言的概括性是分层次的、有序的,就像摄影画面在不同层次上概括事物的特征。这个逐级概括的过程称为“概括(抽象)阶梯”。

语义学的研究对人类传播行为中的语言运用提出了许多富有启迪意义的规则,概述如下。

(1)注意语言概括层次的组合。高度概括的语言就像全景照片,给人以整体印象而不能提供细节特征;低度概括的语言则如特写,可提供许多细节材料但不能展示事物全貌。为使人们获得多方面的信息,语言在概括层次上应错落有致。倘若讯息的内容全是低层次概括语言,或充斥理想、民主等高度概括层次的内容,就很难被人理解和接受,正如施拉姆所指出的:“有效传播的一个秘密是,把一个人的语言保持在听众能够适应的抽象程度上的能力。”

(2)注意语言概括阶梯的差异。不同阶段上的语言在概念上是属种差异,在逻辑上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现实生活中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情况是常见的。人们习惯将同一类人或事的所有个例视为没有任何个性差异,表现为类别思维、过度概括。普通语义学家提倡标明指数,以区别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事物。虽然日常生活中不能实行,但这种思想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3)注意语言的渐变性质。如前所述,事物的发展及存在方式是一种无界限或界限模糊的渐变过程。但人们使用的语言,往往只有两个对立的概念,如“黑和白”等。为此,语言学家更愿意用渐变量表的方式。这样,在两个对立的意义之间就可有多种不同的选择,以尽可能接近事物的真实情况。

(4)注意语言的主观倾向。我们已知,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建立一种事物与一种意义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在使用者心中,总是有选择地指代事物的某一些特征,而忽略另一些特征。因此可以说,使用者同时也建立了语言的另一种联系。例如,古人有“献芹”的说法,即野人心中的美味是“芹菜”。而这对天子来说,却是粗俗和难堪的行为。可见,人们对语言的理解总是与主观倾向相联系。这种主观倾向不仅与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有关,与其即时的心理特征也有关。因此,普通语义学家建议,发表见解时加上“在我看来”,以避免由于主观倾向的不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以上,针对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早川进一步认为,有必要区分语言的性质,有的放矢地制定对策。他认为,语言有报告、推论和判断三种不同的类型。“报告”指可被证实的表述,大体相当于报道、消息。“推论”指基于已知对未知的表述。“判断”则指对某事、某物、某人的评价。举例来说,“她10年来为希望工程捐款20万元”是报道,“她富有爱心”是推论,“她真伟大”是评价。其结论是,“报告”应大力提倡,“推论”尤其是“判断”应格外小心、谨慎。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