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传播学理论教材 > 二简答题(第5页)

二简答题(第5页)

(3)组合性。符号是一个灵活的开发体系。符号不是孤立的,而是既相互对立、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符号的组合性既依赖于逻辑规律和语法规则,也依赖于符号本身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4)传授性。人类识别符号、理解符号和运用符号表达意义的本领并非天生,而是后天经过学习获得的。传授性的特点使使用者既掌握了某符号系统的组合规则,又掌握了该符号系统的文化密码和语义内幕;同时,它又可以使使用者由一个符号系统转入另一个或几个符号系统,从而实现不同符号之间的交流、沟通或互译。

(5)跨越性。符号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地传播信息。人们借助符号不但可以将信息传至万里,扩至全球,而且可以将信息贮存起来。符号引领人类穿越时空的隧道,在过去的时代遨游,在未来的世界漫步。

(邵培仁)

20。符号的易读性标准是什么?

在大众传播特别是新闻传播中,易读性研究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字词的形式。多用常见的字词,忌用冷僻的字词;尽可能选用实体动词、及物动词,尽量少用形容词,有部分成语、诗化的词和高度文学性的词也要少用或不用;尽量使用普通词汇,避免使用行话或专业词汇,以减轻受众的“词汇负担”。

(2)句子的形式。宜用短句,尽量少用长句;宜用简单句,尽量少用复合句;要多用主动语态,尽量少用被动语态、介词短语。研究表明,长句、复合句中的从句和修饰成分往往使阅读不畅、理解困难;被动语态往往使句子软弱无力,累赘啰唆。

(3)行段的形式。文章多分行、常抬头,留下空白,可以缓解视觉疲劳,让眼睛有短暂的休息时间,提高阅读效果。行段的排列也以横排为佳。横排文字阅读时的速度快,而竖排文字阅读时速度慢。

(5)人情味成分。在一篇文章中,具有叙述人物的词汇以及表达人情味的词语越多,越具有易读性;具有对读者发出疑问、请求的句子越多,越具有易读性。总之,凡是接近受众生活的、能够深切打动受众心灵的内容,越多越好。

(邵培仁)

21。为什么说符号之外还有意义?

符号和意义是有机的统一体,意义不能脱离符号而存在。但是,在符号本身之外还有意义存在。这是因为:

第一,不能以明确的符号形式表达出来的意义不是清晰的意义,只能说是模糊的意义或意义的胚芽。

第二,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意义具有多变性。

第三,人类整体驾驭符号表述意义的能力是无限的,而个人的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日常传播活动中往往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

因此,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这个观点,正说明了人类的符号和意义活动的多样性、复杂性。

(郭庆光)

22。符号的编码和译码

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收的具体符号或代码。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原初的那种信息或意义。编码和译码的连通过程,就是简单的传播过程,意味着两者都是“把自己头脑里面存在的‘抽象的’、有意义的思考内容的原本,在对方头脑里也制造一份副本的行为”。

在传播过程中,符号只是传播文本的最小单位。通常,符号的有机组合先形成表述,而后表述的有机组合再形成文本。对受传者来说,符号需要认读和辨别,表述需要理解和领会,文本需要解释和评价。从符号到表述,再从表述到文本,编码或组合每向更高的水平前进一步,都会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同时产生质的飞跃。

在符号中介的另一端是译码者。接受学的观点认为,如果说符号具或符号的表现层面是由编码者决定的,那么符号义或符号的内容层面则是由译码者决定的。

爱德华·霍尔等人曾依据接受者译码符合文本含义轴的程度,将译码分为三类:(1)投合性译码,即接受者的理解与传播者想要传达的意义是一致的;(2)协调性译码,即接受者的译码部分符合传播者的本义,部分违背其本义,但并不过分;(3)背离性译码,即接受者所得意义与传播者的本义截然相反。

怎样才能使编码和译码大体上达到一种对等的一致的理想状态,我们认为:(1)传播的“线路”必须通畅,传受两者要乐于沟通和交流,且无噪声干扰;(2)用于编码和译码的“代码本”必须基本对应;(3)符号形式与符号内容必须基本对应;(4)符号、表述和文本所承担的负载、传送信息的任务必须分别加以明确规定;(5)编码和译码必须遵循社会公认的规则。

(邵培仁)

23。简述“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由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理论流派——芝加哥学派提出的。芝加哥学派以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中心,以斯莫尔、托马斯等为主要代表人物,以当时美国城市环境中的移民、贫困、流浪等社会问题为关注对象进行经验研究,借鉴西梅尔等欧洲学者的社会学理论和哲学思想,树立了一系列关于社群与民主、人类传播与交往、城市生态等议题的学术规范,不仅占据了当时美国社会学研究的主流,而且对传播学的早期发展提供了大量洞见。其中,库利和米德研究语言等符号在社会的发展和维持中以及在形成个人精神活动等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强调个人精神活动与社会传播过程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理论被称为“符号互动论”。后来经过许多学者的补充和发展,“符号互动论”的观点得到进一步完善。

它的核心观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是一个意义系统。对个人来说,介入与语言符号相关联的共认意义是人际活动,从中产生出引导行为使之遵循可预期的稳定而又共同理解的各种期待。

第二,从行为学的观点看,社会现实和物质现实都是标明的意义构成,由于人们单独或集体地介入符号互动,他们对现实的解释既社会常规化,也个人内在化。

第三,符号是联系人与人的纽带,人们对其他人的看法以及他们对自己的信念,是从符号互动中产生出的个人意义构成。因此,人们对彼此和自身的主观信念是社会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事实。

第四,在一特定行动中,个人行为是受人们与那种情况相联系的看法和意义支配的。行为不是对外部来源的刺激的自动反应,而是对自己、他人及所处情况的社会要求所得到的主观构想的产物。

简言之,“符号互动论”强调的是:人类之所以认识自我,形成群体,构成社会,都是通过符号交流而进行的。罗杰斯指出:“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即后来被称为符号交互论的观点。”这对于传播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4。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意义活动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的范畴,但它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在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不断地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从中抽象出意义。

(郭庆光)

25。简述意义的特征

意义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意义总是与符号(首先是语言符号)有关;(2)意义不是词语所固有的,而是使用这些词语的人赋予的,只有当人们把词语与特定的指说对象联系起来时,词语才有意义;(3)词语的意义服从于符号系统的应用规则;(4)传播的实质在于,借助某种符号传达某种意义,所谓意义的传播,实际上是按照有关符号应用规则进行的翻译。

换言之,在传播过程中,根据某种规则,一定的符号总是指代着一定的思想观念。这种传者或受者赋予某一符号所指代的思想观念,就是这一符号的意义。

(张国良)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