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过程论
过程论者从信息研究中看到了大众传播媒介操纵人心、增强传播效果的巨大可能性。过程论者视信息为传播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常运用题材分类法和符号编码法两种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互动进行研究,一边有效地、广泛地、快速地将最多的信息传播给最多的人。结果,过程论者发现:不仅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信息传播效果,而且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以及信息传播的方法和技巧等,也都影响着受众对信息认同、接收的程度。由于这种研究多服务于具体的战争宣传、竞选宣传的目的,批判学派的学者常讥其为“行政研究”和“实用研究”。
(2)信息仪式论
“仪式”论者对研究怎样更多、更快、更远地传播信息没有兴趣,而十分关注新闻和消息是如何维护社会和文化传统的。人们读新闻并不是通过它了解现实世界,而是通过履行这种仪式得到类似于参加宗教仪式或民间传统活动所取得的满足感和安全感。因此研究新闻的形式,研究特定的新闻形式与社会、文化传统的关系,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新闻和信息的特点与功能。“仪式”论者还认为,新闻具有导向性、群体性、故事性以及仪式性。“客观”的新闻是不存在的,因为一个新闻事实的发生与这一新闻事实的报道并不是一回事,其中经历的采访、理解、记事以及叙事的加工和选择,都受到社会与文化的规范和制约,从而形成井然有序、一成不变的“故事”结构,是受众在参与“仪式”活动中知晓是非,认清利弊,辨明曲直,权衡轻重,做出符合特定文化价值观的决定和行为。仪式传播中的信息是模糊的、隐蔽的,并与传媒构成难以分开的关系,而这正好可以在统一行动、操纵思想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在“仪式”论者詹姆斯卡里看来,新闻不是信息,而是戏剧。因此,“仪式性看法所针对的不是信息在空间里的扩散,而是社会在时间上的存续;不是传播信息的行为,而是共同信仰的代表”;“媒介的力量不仅仅是在于它提供的真实的内容,更在于它提供真实内容的形式”。
(3)信息崇拜论
信息崇拜论者西奥多·罗斯扎克在《信息崇拜》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关于信息崇拜的问题,他认为,信息本质上是平淡的,具有舒适、安全、模棱两可的特点,既不使人紧张也没有高尚的追求。它只是简单有用的、无可辩驳的事实的积累。不论信息时代的前景多么诱人,我们付出的代价从未超出过所得到的东西。但是人的可贵之处,“不是用数据思考,而是用思想思考……”作者的观点有其偏激、片面之处,但也给人启迪:信息固然是财富,并具有能量,但若不慎用,也会带来灾难。
(4)信息经济论
“信息经济”的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和波瑞特所发展出来的,后来日本的梅棹忠夫、前川良博等人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发展。
信息论者认为,正像自然资源需要开发一样,信息资源也亟待开发,而且现代社会正是通过大力开发信息资源来推动其他资源的开发,进而实现经济的飞跃和社会的发展。
西方信息经济论者对商品性的过分强调和着意渲染,从总体上揭示了信息商品化的现状和趋势,但也暴露了他们面对本国工业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缺乏竞争力而试图通过信息产品的销售继续保持“大国经济”地位的真实动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在为超级大国进行“文化侵略”“信息辐射”出谋划策、鸣锣开道。
(5)信息社会论
社会学者从信息研究中预测到未来是以信息及知识的生产与消费为动力的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概念似乎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进入信息社会之后,知识密集型产业将会代替劳动密集型产业,人们的日常生活将会越来越强调精神生活和信息分享的质量。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是这个社会的动力,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信息论者认为,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
围绕信息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乐观者对未来社会寄予无限希望,热烈欢呼各种传播新科技的诞生与普及;而悲观论者则把未来社会描绘成灰色和黑色,惊呼人类前景黯淡,不堪设想,唯有暂时停止技术进步,把各种增长控制到零增长,才能保持社会发展的均衡,拖延社会崩溃的速度。
我们认为,面对未来既不应该盲目乐观,也不要一味地悲观,而应该在正确地认识过去、理解现在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进行科学预测,提前做好应对准备,让人们满怀信心地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6)信息公平论
信息公平论也可以叫做信息均衡理论或世界新秩序,是指在全球传播进程中或世界文化关系中专门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一系列试图改变信息不平衡或文化帝国主义状态的改革理论。
(邵培仁)
8。信息与物质、媒介、符号的关系
(1)信息与物质
哈佛大学欧廷格曾描述:“没有物质,就什么东西也不存在;没有能量,就什么事情也不发生;没有信息,就什么东西也没意义。”假如可以把物质与能量看做同一性质的话,那么宇宙就是由物质和信息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不像物质那样具有实物或质量。信息是抽象的,它没有形体、没有尺寸、没有重量,在保存、处理、传播时,也只需要极其微小的能量和空间。信息不像能量那样具有“做功”、“推送”、“放电”的作用,也不用遵守能量守恒定律。信息凭借能量而发生或传递,但却可以无限复制,长期保存。
(2)信息与媒介
信息与物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信息的传播依赖物质,信息的贮存也只有借助物质才能实现。信息是不能脱离物质尤其不能离开媒介而独立存在的。媒介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物质实体。没有媒介,信息就无所依附,无法传播。但是信息所要表征的不是它的物质载体的属性,而是被反映物的属性。信息作为一种反映客观存在的本质部分,它是与物质载体没有本质关系的反映,它的内容、意义和效用同物质载体的形态和性质无直接关系。信息具有复制性、重复性、无限性的特点。
(3)信息与符号
信息需要以物质(如纸张、胶片)为载体,以符号(如语言)来表现。在传播学中,符号是表达特定信息的方式或形式,媒介是传播或负载符号的物质实体,而信息则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和媒介相互交换的特殊内容。对于同一种符号,人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媒介来传播。同样对于同一个信息,人们也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符号来表现。
(邵培仁)
9。信息与讯息、文本、知识、数据的关系
(1)信息与讯息、文本
讯息原意为音讯、文电、文告、消息等。在传播学中,讯息指由一系列有序性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组成的表达特定信息的符号系统,包括信息和符号两个部分。传播者通过编制有序性符号传输信息,受传者则通过译读有序性符号还原信息。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传出讯息并不意味着接受者就一定收到讯息;接受者收到讯息,也不能保证“翻译”、还原成传播者意欲传递的信息。传受两者共享信息的前提是拥有基本相同等级的符号系统和经验系统。
讯息与文本是两个经常交换使用的术语,讯息“是指传播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符号与符码所组成的某一表意结构”。文本是指那种具有自身的物质形态,由表述性符号所组成的一则讯息。
(2)信息与知识数据
信息不同于知识和数据,数据是组成信息的素材。数据是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搜集的原始材料,根据使用数据人的目的按一定的形式加以处理,找出其中的联系,就形成了信息。知识是一种信息,但它是人们理解了数据和信息的意思之后,以高度活用的形式加以编排和提炼的系统信息,是人类在对自然和社会运行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基础上形成的信息高级形态。
从定义的形式看,数据是以“怎样、多少、哪个、是或是不是”的描述方式来表现的;信息是以“何事、何时、何地、谁”来表现的;而知识是以“怎么办、为什么”的追问方式形成的。数据成为信息的量是很少的,有严格的限制,而且要进行科学的验证、处理和提炼,才能成为信息进入传播媒介。人脑是一个接收、加工、存储、组合并输出信息的特殊机构,知识是人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了的信息集合,是一种特定的压缩信息,是信息的高级形态,并非原来一般意义上的信息。
(邵培仁)
10。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和西方的行为主义传播学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和行为主义传播学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它们往往单纯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则不同,它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就谈不上精神交往。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重大问题,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释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的本质。
(3)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它的产品。精神生产的产品在现代社会更多地表现为信息,信息产品凝结着人的劳动,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信息又有与物质产品不同的个性,信息产品的消费是精神内容。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虽然不否认信息包含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然而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去寻找这些倾向产生的原因。
(郭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