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即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其主要优点是快——传播的速度快;广——传播的范围广;多——传播的信息数量多;好——传播的信息质量好。主要缺点是反馈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
(张国良)
5。简述各类传播的特点
各类传播不但在手段、规模方面存在差异,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各有特点。
(1)周期,即传播的节奏、频率如何。三类传播的情况分别为:人际传播为偶发、最没有规律,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组织传播有一定规律,大众传播最有规律,凡媒介都必须定期发送信息,并严守纪律。但由于网络的出现,某种混合体已经诞生。
(2)角色,即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是“传者”还是“受者”。人际传播的传者和受者可随时交替。一般来说,传、受的机会是均等的,当然,兴趣、能力未必相同。至于组织传播,其传者和受者所受限定,机会往往不均等。总之,角色被组织的结构所限定。传统的大众传播的传者和受者大体固定。机会完全不均等,通常,媒介是专职的传者,而大众是固定的受者。诚然,大众有时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但那只是例外。不过,新兴的网络在此同样带来了一种“传者”与“受者”角色能随时替换的可谓革命性的变化。
(3)反馈,即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这与角色相关。人际传播的反馈很容易,可随时做出灵活反应。组织传播的反馈比较困难,大众传播的反馈就更加困难。幸运的是,在这方面,由于网络技术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也已开始突破传统的僵硬格局。
(4)信息,即表达得是否规范。人际传播的信息表达最不规范,只要双方领会就行。组织传播的表达则有所规范,因为必须使本团体、本组织成员都能了解。大众传播的表达最为规范,因为面向大众,非如此不可。但媒介作为一种“规范转换器”,在一定条件下,将“非规范符号”转化为“规范符号”的情形屡见不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把这种“转换”效应空前地扩张、放大了。
(张国良)
6。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人类社会的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
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即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五种不同的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
人内传播是个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具有典型的系统性,这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它既有接收装置,又有传递装置;既有处理装置,又有输出装置。人内传播正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组成部分所构成,执行个人信息处理功能的有机整体。
人际传播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群体传播则是更大的系统,这里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价值和群体规范。至于组织传播,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它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传播对象的范围广泛而分散,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传播内容公开,同时有反馈机制,但是这种反馈是迟延的。
综上所述,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郭庆光)
7。如何理解传播与信息的关系?
所谓信息,即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这是一个被普遍认同的定义。信息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定义(实际上是对其本质的表述):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个要素之一。它和上述定义可以相互对照、补充。前者侧重表明信息的作用和特点,后者侧重表明信息的意义和地位。它作为“事物”(即“物质和能量”)的表征,使人类能借此而认识世界。不言而喻,只有在此前提下,人类才谈得上立足世界进而改造世界。
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信息和传播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位一体”,在本质上也是相通的。如果说,授受“物质和能量”的行为可概括为“衣、食、住、行”等,则授受“信息”的行为就称“传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播”和“认知”、“有意传播”和“无意传播”之间虽有差异,但作为信息行为,它们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实际上,将传播定义为“信息”传受行为就已经隐约说明了它们的关系,即“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世界上既没有不“传播”的“信息”,也没有无“信息”的“传播”。简言之,一为形式,一为内容,两者密不可分。凡有“信息”处,必有“传播”;反之亦然。信息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它普遍存在于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自然界之中。
第一,与信息形影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第二,传播同样可以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和人类传播。第三,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这种广义的传播,而只是其中一部分,即人类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传播学,就是人类传播学。第四,如此看来,传播的定义应做两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系统(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狭义——人(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
应该说,只有从这一理论高度看待传播现象,才算达到了比较透彻的科学境界。概言之,传播学首先应当承认“传播”的广义性,然后在这个前提下,声明自己的研究对象及“人类传播”的狭义性。
(张国良)
【拓展知识点】
信息研究的纵向研究与断面研究
第一,信息研究的纵向扫描。
(1)技术信息论
技术信息论是指将通信系统传输信息能力和可靠性进行研究的观点用于描述、解释社会信息传播中的某些现象的观点。其中主要有信息论和控制论两种理论。
信息论由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香农和韦弗于1948年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的著名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一文提出,它标志着技术信息论的萌芽和诞生。1949年,香农与韦弗合作出版了《通讯的数学原理》一书,对同名论文中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引申性的系统研究。他俩提出的直线的单向的信息传输过程图解模式(如图1-1所示)被引进了传播学领域,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图1-1香农—韦弗的通讯数学理论
控制论是由维纳于1948年发表的著作《控制论》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它是从控制和通讯的角度研究了信息问题,用自动控制的观点研究信号被噪音干扰时的信号处理问题,从而建立了“滤波理论”。1950年,维纳在《人当做人来使用》的著作中,提出了信息量的概念和测量信息量的数学公式,叙述了信息概念形成的思想前提,同时把信息的概念又进一步推广,认为信息不仅是通信领域研究的对象,而且与控制系统有密切的联系。维纳的控制论中提出了“控制”、“反馈”的概念,可以用来描述、解释社会信息传播中的某些现象,如图1-2所示。
图1-2信息的控制系统
(2)语义信息论
语义信息论是指研究信息交流中“被传输的符号怎样准确地运载欲表达的意义”的理论。语义信息论侧重强调人类语言表达信息的语义性的问题,因而更适用于交流问题的研究,也有助于启发大众传播学者从语义学、符号学和解释学等当代新兴学科中吸取有益的营养。
卡尔纳普在1964年的著作中提出了信息中所包含的意义问题,以为任何载体所发出的讯息必须具有一定的意义,如果用语言表述,则指讯息的语义,即语言的含义。哥廷格尔在1974年的著作中提出物概率信息问题,认为人类通过语言表述的主观信息比起那些适合用通信技术传输的客观方面的信息要复杂得多。
(3)效用信息论
效用信息论是指研究信源所发出的信息被信宿收到后所起的效果和作用的理论,即研究信息的实效、效用问题。信源发出信息后,对不同的接收者、使用者,其效用或价值是不同的,同样的信息对于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其价值可以不同甚至完全不同,效用信息亦称相对信息。
美国学者贝里斯、高艾斯和皮卡德、夏尔马先后在1968年、1978年,加拿大学者詹玛利在1977年,苏联学者茹科夫在1963年,捷克学者斯麦泰西克在1979年,都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信息传递中的效用、价值和效果等问题做了较有意义的探讨。
第二,信息研究的断面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