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收听歌曲窗外 > 步入瓦格纳殿堂的最佳入门(第2页)

步入瓦格纳殿堂的最佳入门(第2页)

卡拉扬!卡拉扬指挥的《女武神》不能错过!

说到卡拉扬的《女武神》,我首先想到的并不是DG那套录音室录音,而是我最喜欢的、EMI公司出的1951年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上的《女武神》现场实况录音,虽然只有第三幕(EMI380024-2)。

所有热爱瓦格纳的指挥家都会对拜罗伊特心驰神往!而且无一不把能在拜罗伊特指挥瓦格纳歌剧看作无上的荣誉和巨大的挑战。卡拉扬当然也不例外。还在学生时,他就有骑自行车骑了200英里,到拜罗伊特看托斯卡尼尼指挥瓦格纳歌剧的“豪举”。他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站在拜罗伊特乐池的指挥台上。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一届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于1951年7月29日在富特文格勒指挥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乐声中开幕时,卡拉扬梦想成真。他被邀指挥第二轮全本“指环”和《纽伦堡的工匠歌手》。卡拉扬指挥的“指环”和“名歌手”大获好评,这个成功使他获得了在下一年度的音乐节上指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首演的殊荣,他也因此留给了世人下一个名垂千古的“特里斯坦”演绎。

让我不大理解的是,既然EMI公司把卡拉扬指挥的《纽伦堡的工匠歌手》录了音并作了商业发行(现转为由NAXOS发售),且获得了巨大的商业上的成功,那么为何没有发行卡拉扬指挥的全本“指环”而只是将其中的《女武神》第三幕的录音,列入“参考”系列,与瓦尔特等在1935—1938年录制的第一幕、第二幕(不全),组成了一个拼凑出来的《女武神》发售(这个第三幕录音很多年后又被列入“伟大的世纪录音”系列发售)。猜想可能是被瓦格纳家族的授权所限。

第三幕除了第一场是齐格琳德与布伦希尔德的戏之外,其他两场基本上是沃坦与布伦希尔德的戏。沃坦的戏份尤其重,情感的表达十分丰富和复杂:有向女儿**心扉,有责备女儿的自作主张,有怒火中烧,也有深情流露。特别是最后“父女别离”的唱段和音乐。再加上我非常喜欢男低音(低男中音),因此对沃坦的唱段格外喜欢。

这个《女武神》第三幕中演唱沃坦的是瑞典男中音比约林(SigurdBj,1907—1983),这是我最喜欢的沃坦的演唱。他的嗓音集沃坦这个角色所需要的一切:粗犷、暴躁、厚实、凝重、力量、朴素、深情、温柔。霍特尔、伦敦、费伦茨等人演唱的沃坦都堪称伟大,但是比起这个录音,我总觉得他们的嗓音听起来技巧太过深厚以至于给人感觉有点圆滑,缺了点朴素。这个录音里的布伦希尔德,太完美太理想了!几乎找不到瓦尔内的任何瑕疵。最后是卡拉扬。他棒下的音乐,与瓦尔内、比约林的歌声,完美融合!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拜罗伊特现场录音中,很难找出第二个如此完美的演绎!

这里顺便提一句当年同被EMI收入“参考”系列的《女武神》第一幕和第二幕的录音。第一幕是完整的,1935年录制于维也纳,由老大师布鲁诺·瓦尔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歌手分别是:伟大的麦乔尔(唱齐格蒙德)和伟大的勒曼(唱齐格琳德)!相比众多的现场录音或电台广播录音,这个录音室录音很好地显现了麦乔尔的伟大之处:他那千古一绝的嗓音,他声音的表现力。勒曼演唱的瓦格纳我们如今能听到的并不多,这个录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充分领略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些伟大的瓦格纳歌手的风范和风韵。第二幕的录音是“拼凑”而成的:第三、第五场的录制时间和地点也是在1935年的维也纳,指挥、乐团和齐格蒙德、齐格琳德的演唱者都与第一幕相同。另由耶格尔(AlfredJerger,资料无考)唱沃坦、弗莱施(EllaFlesch,资料无考)唱布伦希尔德。序曲和第一、第二、第四场录制于1938年,赛德勒-温克勒指挥柏林德国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歌手方面,霍特尔唱沃坦,克洛泽(MargareteKlose,1899—1968)唱弗丽卡,富克斯(MartaFuchs,1898—1974)唱布伦希尔德。其中后两人均为那个年代顶级的瓦格纳歌手!而霍特尔虽是初出茅庐,但年仅三十时演唱的沃坦,绝对值得聆听!

卡拉扬1967年在录音室录制的《女武神》,基本是他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演绎瓦格纳的“班底”,只可惜,萨尔茨堡的“指环”未作正式的商业发行,而只有过“海盗版”。在卡拉扬入主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早些年,萨尔茨堡音乐节被指是卡拉扬的“瓦格纳歌剧节”。卡拉扬在50年代曾和一些大牌歌手合作过,但是有报道称,合作得并不愉快。有些大牌歌手,如尼尔森等,就根本不买卡拉扬的账。这个录音,歌手虽不都是顶级的大牌,但绝对都是优秀的瓦格纳歌手,其中也不乏大牌。

卡拉扬这个《女武神》的几大“听点”:第一是柏林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瓦格纳的全本“指环”,这是我听过的唯一,很值得聆听。柏林爱乐在卡拉扬的棒下与歌手保持了非常的平衡,而且味道纯正。第二是演唱齐格琳德的雅诺薇茨。雅诺薇茨是我极喜欢的德国女高音。她演唱的齐格琳德和她的爱尔莎(《罗恩格林》)相比,经典程度有所不及(私见),但绝对是极有特点的齐格琳德。雅诺薇茨嗓音的中音区到高音区具有一种类似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雾纱似的、梦幻般的特质。而当声音在高音区向上冲击时,那层雾纱被穿透了,声音变得晶亮透明,有种类似薄薄的铜箔的金属在震颤的感觉。而声底依然保持着柔美。卡拉扬在这个《女武神》里给予了歌手充分的支持,音乐部分有了较多的呼吸感,雅诺薇茨美妙的歌喉得以充分展示。当然,这样的结果,是使有些段落的音乐,张力稍嫌不足。第三是演唱布伦希尔德的克里斯宾。克里斯宾是我知道的为数不多的能够演唱瓦格纳歌剧的法国女高音歌手。1965年索尔蒂版《女武神》里,她演唱的是齐格琳德,而两年后在卡拉扬棒下担当起女一号的重任。她也确实不辱使命,把布伦希尔德唱得声色俱佳。

和六年前的莱因斯朵夫版相比,维卡斯在这个录音中唱的齐格蒙德,多了些许柔情,乐句的处理也不似六年前那么直截了当。我愿意相信这是卡拉扬的要求所致。不过如此一来,冲击力难免有所减弱。但是在表现某些段落时,这样的处理是令人信服的。

以尊老的角度而言,应该先说卡拉扬的前辈大师富特文格勒,不过卡拉扬那个1951年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节的《女武神》第三幕,我实在是太喜欢了,所以放在了富特之前介绍。

我听过富特指挥的三个《女武神》,分别录制于1950年、1953年以及1954年。前两个是斯卡拉歌剧院的演出实况和罗马的电台广播录音,后一个是录音室录音,而且是富特在录音室录制的最后一部作品。富特文格勒的《女武神》,音乐的动态幅度和起伏呼吸都很大,舒缓的段落乐速缓慢,紧张的段落张力十足。以乐队部分有足够的呼吸感和情绪的起伏而言,我觉得后来的卡拉扬多少继承了一些前辈大师如富特和克纳的传统。1950年斯卡拉歌剧院的现场实况录音,可以听到伟大的弗拉格斯塔演唱的“最后的”布伦希尔德(在歌剧舞台上)。当然,七年后她还在录音室录制的《女武神》第三幕里唱布伦希尔德,时年62岁!1950年的她,“宝刀”尚未老,嗓音尽显其温暖宏泽的特质,音量宏大,声底又富女性的柔美。即使与1937年皇家歌剧院的现场录音(《女武神》第三幕,Music&ArtsCD1035)相比,也只是略少了些许光泽。在三个全本的《女武神》中,演唱沃坦的都是德国低男中音歌唱家弗朗茨(FerdinandFrantz,1906—1959)。我想这足以说明富特对他的喜爱。

我没听过托斯卡尼尼指挥《女武神》全剧的录音,只听过RCA出的他在1941年指挥《女武神》第一幕第三场的广播录音,演唱齐格蒙德和齐格琳德的分别是麦乔尔和特劳贝尔。特劳贝尔的嗓音既有冲击力,又有耐力,且声底柔和,音区的转换十分顺畅。她演唱的齐格琳德我很喜欢。

最后作为“对比”,索尔蒂的《女武神》应该列为不可或缺的录音。而且对我来说,这是领我进入《女武神》之门的录音。平心而论,索尔蒂的《女武神》属于演录俱佳的版本:歌手是最顶尖的瓦格纳歌手,虽然总体说来年龄有点大,不过在录音室录音,不像在歌剧舞台上演唱那般劳累,而且后期还可以修补,因此演唱水准还是很高的。乐队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驻团乐队,德奥音乐演绎的代表性乐团之一。

可作补充的《女武神》录音

可以分两个方面作补充。当然这两个方面并不互相排斥。

其一,史料价值。

PREISER公司出过一张1938年卡尔·莱翁哈特指挥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女武神》第一幕(PREISER90151)的唱片,还出过两张1938年德国柯尼斯堡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女武神》第二、第三幕片段(PREISER90075)的唱片。实话说,这三张唱片的聆听价值不高,感觉唱得很自由即兴,甚至觉得演唱的风格很近似演唱意大利歌剧。

Garbhardt出的老克莱伯1940年录制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女武神》(GJCD0028-3),绝对是一套具有史料价值的唱片。乐队部分有点惨不忍听,走调。人声相对好些。不过从中还是能“享受到”老克莱伯的指挥艺术风格。演唱齐格蒙德、齐格琳德、沃坦和布伦希尔德的歌手,都是那个年代的顶级瓦格纳歌手。听老克莱伯指挥的“指环”,更让我遗憾小克莱伯拒绝录制“指环”。

大都会永远不乏传奇录音。MYTO除了出过1940年的大都会歌剧院乐队的录音,还出过一个1946年大都会歌剧院录音(MYTO00307),指挥是保罗·布雷沙赫(PaulBreisach,1896—1952)。质量虽然还不如Naxos1941年的那个(这也好解释,因为那是广播录音),不过依然很值得聆听——麦乔尔、特劳贝尔、瓦尔内、李斯特,等等。SONY公司出了一个1968年2月24日的演出实况录音(SONY8697-85308-2),指挥是科洛布卡(BerislavKlobucar,资料不详),此人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在拜罗伊特登台指挥过“指环”,但是没见过录音。歌手自是一干顶级的瓦格纳歌手:尼尔森(布伦希尔德)、维卡斯(齐格蒙德)、李莎妮克(齐格琳德)、斯图亚特(沃坦)、路德薇(弗丽卡)等。

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一直是瓦格纳歌剧演绎的重镇。特别是在索尔蒂担任皇家歌剧院指挥的10年(1959—1969)间,科文特花园的瓦格纳歌剧达到了当时的顶级水平。据说当年皇家歌剧院请索尔蒂来接手,索尔蒂有些犹豫,因为他已经在歌剧院打拼了十多年,想换个环境,去一个交响乐团做指挥。他向老大师布鲁诺·瓦尔特征询意见,瓦尔特劝他去接掌皇家歌剧院,以确保“传统”不失。索尔蒂听从了瓦尔特的意见,于1959年做了皇家歌剧院的指挥和音乐总监,皇家歌剧院汇集了如尼尔森、温德加森、霍特尔等一干最顶尖的瓦格纳歌手,成为那个年代最重要的瓦格纳歌剧演出地之一。我读过一本香港爱乐者写的书,其中回忆到当年他在伦敦排队四个多小时只买到站票,再在歌剧院中站五个多小时聆听瓦格纳《众神的黄昏》的经历,足可见当年瓦格纳演出盛况之一斑。不久前,Testament公司发行了索尔蒂1961年皇家歌剧院的《女武神》演出实况录音,这是很值得期待的一个录音。

鲁道夫·肯佩1957年9月27日在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指挥的《女武神》也是必须聆听的一个录音。1957年的这个演出中的歌手,大都是一个多月前在拜罗伊特登台的大腕儿:维内、霍特尔、尼尔森等。稍显遗憾的是,这个《女武神》Walhall发行过“单独的”,但是现在很难买到,所以要听必须买全套的“指环”(TestamentSBT131426),而且价格不菲。说起皇家歌剧院的《女武神》,walhall出过孔维茨尼1959年9月23日的演出实况(WalhallWLCD0316),歌手阵容一流,演唱和演奏都很过瘾,录音质量也好。

Walhall出过一个凯伯特1955年4月27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里塞乌大剧院,指挥班贝格交响乐团演出《女武神》的实况录音(WalhallWLCD0154),那个演出被称作“BayreuthFestivalGuestPerformance”(拜罗伊特歌剧节客串演出),歌手确实是拜罗伊特阵容级别的。

米特罗波洛斯留给我们一个《女武神》录音,是1957年2月2日大都会歌剧院的演出实况(LivingStageLS1058),歌手也是一时之选:维内唱齐格蒙德,埃尔德曼唱沃坦,舍希(MarianneSchech,资料不详)唱齐格琳德,哈肖(MargaretHarshaw,1909—1997)唱布伦希尔德。这个录音的质量还不错,只是米特罗波洛斯让我觉得有点奇怪,总觉得他对瓦格纳音乐的处理有点“匆忙”。特别是第三幕最后沃坦向布伦希尔德告别之前的那段,音乐推进到**处,没等情感聚集和爆发,便匆匆激流而下、一笔带过。倒是哈肖唱的布伦希尔德让我为之一振,她的嗓音与尼尔森有几分神似。

最后得说说古多尔指挥的那个用英语演唱的《女武神》(EMICMS763918-2)。这个1975年的录音质量很好,本该归入具备“聆听价值”一类。之所以放在“史料价值”部分来介绍,完全是因为当你听熟了德语歌词之后,再听英语歌词,怎么都觉得怪怪的。它让我不得不想起尼尔森在谈到用瑞典语演唱伊索尔德时的精彩比喻:就像是身穿晚礼服,脚上却蹬着一双跑鞋。

其二,聆听价值。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一些录音,声音质量很好,有较好的聆听价值。这里列举几个。

雅诺夫斯基第一套“指环”里的《女武神》1981年录制于德国德累斯顿的路加教堂,这个录音我很早就听过,印象比较深的是演唱齐格琳德的诺尔曼。诺尔曼的嗓子真好!有冲击力,又柔美。唯一让我觉得有点遗憾的是,她唱出的那个齐格琳德,似乎不怎么需要别人的保护,反倒是可以去保护别人的——太霸气了!起码在和耶路撒冷唱的齐格蒙德做对比时。

EMI公司出的另一套“指环”中的《女武神》是1989年11月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全套“指环”的现场实况录音,指挥是萨瓦利什。萨瓦利什有着丰富的指挥瓦格纳乐剧的经验,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萨瓦利什多次在拜罗伊特登台,指挥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罗恩格林》、《唐豪塞》、《漂泊的荷兰人》等,还在别的歌剧院指挥过《帕西法尔》。萨瓦利什指挥的这个《女武神》的最大价值,是贝伦茨(HildegardBehrens,1937—2009)演唱的布伦希尔德。印象中她在莱文指挥的大都会歌剧院DG版《女武神》里演唱的布伦希尔德更有声望,影响力更大,但是这个现场演出的录音别具魅力。

DG公司1987年录制的詹姆斯·莱文指挥大都会歌剧院版《女武神》(DG4779135,全套“指环”录制于1987—1989年)二十多年来历久而弥新,反反复复被DG以多种形式和价位发售。莱文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艺术指导和首席指挥身份,在拜罗伊特驰骋多年,说明其在瓦格纳演绎方面的突出地位。我的感觉是,他的演绎具有很好的歌唱性和抒情性。

祖宾·梅塔指挥的瓦格纳歌剧录音录像制品,最出名的可能要数那套瓦伦西亚女王歌剧院的“指环”DVD。我听过他在2002年7月指挥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的《女武神》演出实况录音(FARAOB108040),歌手阵容一流:彼得·塞弗特唱齐格蒙德,迈耶尔唱齐格琳德,托姆林森唱沃坦。

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的自主品牌MARINSKY出了一个捷杰耶夫指挥的《女武神》(MAR0527,SACD),是音乐会版的“实况”录音,而且是分段录制于2011年6月、2012年2月和4月。让我觉得意外的是,我原以为会听到一个厚重无比、冰天雪地般的《女武神》,不料想这个演绎歌唱性和抒情性都很突出。

其实前面已经提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女武神》的片段录音,比如富特文格勒1937年在皇家歌剧院的录音,托斯卡尼尼的一些《女武神》的片段录音,克纳佩茨布什的一些《女武神》的片段录音,等等。这里再介绍几个。

克伦佩勒(OttoKlemperer,1885—1973)指挥的瓦格纳歌剧录音似乎寥寥无几。我除了听过EMI出的《漂泊的荷兰人》,没有听到过其他任何他指挥的瓦格纳歌剧的全剧录音。有一个他指挥的《女武神》第一幕的录音(TestamentSBT1205,EMI2484682),成为他为数极少的瓦格纳演绎。这个演绎让我觉得有点乐队伴唱的感觉,而且气氛阴郁。歌手的原因可能是一个方面(或许是因为英国歌手演唱的瓦格纳,让我听着有点不习惯),也可能是指挥家比较擅长指挥交响音乐。尽管瓦格纳乐剧十分的交响(素有莎士比亚+贝多芬之称),但毕竟本质上还是歌剧。

M&A公司出过一个弗里茨·莱纳1936年11月13日旧金山歌剧院的《女武神》第二幕的演出现场录音(Music&ArtsCD1048),歌手集一时之选:麦乔尔唱齐格蒙德,弗拉格斯塔唱布伦希尔德,绍尔唱沃坦。录音质量不怎么好,不过还是能欣赏到伟大的弗拉格斯塔全盛时期的布伦希尔德。

最后必须一提英国珍珠(Pearl)公司出过的一张《女武神》第二、第三幕选段的唱片(PearlGEMMCD9357)。这张唱片收录了《女武神》第二幕中四段、第三幕中六段音乐和演唱。这10段音乐和演唱应该是在录音室里分段录制(那个年代好像有此习惯,录制一些片段作为音乐资料留存),而不是在演出现场录音,因此音效出奇得好!这10段中,9段录制于1927年,由布勒希(LeoBlech,1871—1958)指挥柏林国家歌剧院乐团,伟大的莱德尔(FridaLeider,1888—1975)和绍尔(FriedrichSchorr,1888—1953)分别演唱布伦希尔德和沃坦;一段(第二幕)录制于1932年,由巴比罗利(JohnBarbirolli,1899—1970)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奏,演唱布伦希尔德和沃坦的歌唱家同上。

这是一张神奇的唱片。它让我明白,为什么伟大的瓦格纳男高音麦乔尔对莱德尔演唱的瓦格纳那么赞赏。还有绍尔演唱的沃坦。他把沃坦内心深处的那份悲情、那份哀恸,表达得如此感人至深。

贯穿《女武神》全剧的主线是爱。从第一幕开始齐格蒙德与齐格琳德一见生情,到第三幕终场沃坦满含父爱的告别,瓦格纳抒写了太多关于爱——难于言说、无与伦比的爱的音乐和歌唱,让听者久久地沉溺于爱的音乐巨浪里而难以自拔。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