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理查德·谢弗著:《社会学与生活》,9页。
[20]理查德·谢弗著:《社会学与生活》,6页。
[21]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22]参见[法]让·诺埃尔著:《西方媒介史》,135页、252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3]张咏华著:《大众传播社会学》,17~18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4][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著:《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98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25]同上。
[26]在大学期间,帕克结识了当时还是年轻教师的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受杜威的影响,帕克对传播的作用、传播的手段(特别是报纸和电话)等问题产生了终身的兴趣。1887-1898年,帕克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记者工作。在此期间,在著名的财经记者福特的影响和指导下,帕克对报刊与舆论的关系产生了兴趣,开始了他的社会学研究,并第一次理解了社会调查作为社会研究的一种工具的意义和可能。1898年,因为对传播学和集体行为有兴趣,想了解大学学术界对传播的观点,帕克辞去了报社的工作,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1899年获得硕士学位后,他又到德国柏林大学去听社会学家齐美尔的课程,齐美尔关于传播的理论观点对帕克后来学术思想的形成有重大影响。1903年,帕克回到哈佛,一边完善自己的博士论文,一边在哲学系做助教。1914年,帕克开始在芝加哥大学任教,讲授报纸、群体和公众、调查和美国黑人四门课程,直到退休。
[27]张军芳:《经验社会学路径下的媒介研究——简谈帕克对报纸的研究》,传媒学术网,2005-04-21。
[28]丹尼尔·杰·切特罗姆著:《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128页。
[29]该书是他的博士论文,也是早期美国传播学最重要的教科书和读物。该书共四部分18章。第一部分“移民报刊的生存条件”,分四章介绍了移民报刊存在的原因、移民报刊的欧洲背景、移民报刊与同化及移民报刊带来的启示;第二部分“移民报刊的内容”分五章分析了广告、地方报刊的发展、都市报刊、都市报刊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及阶级斗争;第三部分“移民报刊的历史”分五章介绍了早期移民创办的报刊、后期的移民报刊、报刊对其移民状况的反映、报刊的生存斗争以及适者生存的结果;第四部分“报业控制”分四章讨论了对移民报纸的协会管理、政府干预和联盟控制等管理手段。
[30]霍克海默所说的传统理论主要指以传统分工为前提,以分门别类形式进行科学研究的各种社会理论,表现为单纯的知识。其本质特征是缺少对现存世界的超越、批判维度。
[31]“文化工业”这一概念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1944年发表的《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中首先提出的。
[32]衣俊卿等著:《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99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33]张咏华著:《大众传播社会学》,26~27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4]“枪弹论”是一种认为大众传媒具有强大威力,能够左右受众的态度和行为的观点。这种观点把受众看做射击场里固定不动的靶子或医生面前昏迷的病人,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只要枪口对准靶子,或者针头扎准病人的相应部位,子弹或注射液就会迅速产生神奇效果。这种观点过高地估计了传媒的影响力,过于简单地看待传媒作用于受众的过程。
[35][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著:《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14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6][美]斯蒂文·小约翰著:《传播理论》,7~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7]乔纳森·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18页。
[38]乔纳森·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162页。
[39]同上书,2页。
[40]乔纳森·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146页。
[41]衣俊卿等著:《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28页。
[42]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著:《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68~69页。
[43]斯蒂文·小约翰著:《传播理论》,420页。
[44]传媒平常提供信息,满足受众基本需求,为日常依赖;当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受众情况不明时,急于通过传媒了解情况,寻求观点和看法,此时的依赖明显增强,为异常依赖。
[45]移情性格,指个人摆脱传统社会的压抑封闭等惰性心理,善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关心超出个人经验范围的事情,勇于尝试自己没有经历过的新角色,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的理想等现代人格特质。
[46]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著:《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41页。
[47]塞伦·麦克莱著:《传媒社会学》,11页。
[48]同上。
[49]刘祖斌:《农民工报道的表面化、模式化问题——以〈武汉晨报〉为例》,见《新闻记者》,2007年3月。
[50]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著:《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43页。
[51]“地球村”是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对信息传播作用所作的著名比喻。
[52]塞伦·麦克莱著:《传媒社会学》,1页。
[53]戴维·巴特勒著:《媒介社会学》,2页。
[54]理查德·谢弗著:《社会学与生活》,1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