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视意蕴的含蓄流露
新闻照片以直观形象反映事实,方便读者即刻便把握内容及其主题。照片这种一览无余的直观性似乎把什么都表达清楚了,没有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其实不然,有些照片具有以画面背后的意蕴去感染人的力量,用藏而不露的隐性信息增添其魅力。照片内容固然重要,但其信息容量毕竟有限,能表达超越画面事实的意义必定更生动感人。这点新闻照片与文学艺术的含蓄有相似之处。中国山水画就推崇含蓄表现的“落墨甚远,刻题甚近”[6]: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故藏露相宜,无画处皆成妙趣。相传宋徽宗赵佶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宫廷画家。有的画山腰间亮一古寺,有的画密林中显一古刹,还有的画两峰谷间露寺庙一角,唯有一幅上面没有任何建筑仅画一个和尚往山上挑水,用一个和尚点出“藏”字,不画庙宇而古寺自在画中,此画获得了赵佶的好评。好的新闻照片也具有这种艺术般的特色,如在第29届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上获头奖的作品《奥马伊拉的痛苦》(见图7-15):画面上,正值烂漫多姿、金色年华的小姑娘奥马伊拉,胸脯以下全被火山喷发出的泥浆像混凝土一样凝结住了,被滚烫的泥浆所烫烂的双手已经失去攀扶身旁木棍的力量,她的脸是那么善良和美丽,充满着对生的渴望;她的神情又是那么痛苦,眼睛已经暗淡无光,绝望地看着死神逼近,“她用生命最后的眼光苦苦望着我们”。[7]面对着这生与死的报道,读者无不为之战栗,为身陷岩浆忍受巨大痛苦的奥马伊拉的命运哭泣、悲鸣。而这丰富的内涵照片没有文字直接显示,是读者潜心“读”出来的,更能震撼人引起共鸣。这幅图片报道构成了典型的“灾害新闻”的悲悯性特征,它是千千万万遇难者的象征,是灾害造成人生苦难的缩影,给人留下深深的、难以忘怀的痛苦印象。只要见到这类报道,读者就会想到天降的灾难和悲剧,升腾起不可名状的悲悯之情。中国文史出版社推出过一套多为《黑镜头》的丛书,里面许多内容是百年来各国摄影记者记录的一幅幅战乱、灾害、饥荒、疾病、死亡等镜头,虽然它们的新闻早已随时光的逝去而消失,然而审美价值却长存。无论何时重温这些照片,依然叩击人的心扉,凄苦哀叹之情油然而生。
图7-15奥马伊拉的痛苦
新闻照片凝结的是事实发生的时间与空间,过于直白缺乏使人想象的空间,其容量就显得有限。通过含蓄表达的手段给读者以联想,无疑扩大了照片的能量,从一些细节中,读者一般可以循此延伸画面内容的时空,从中想象事实的缘由、发展以至结局。上乘的新闻照片,在直观的画面上既有事实状态又有言外之意。画面上有的读者思索更深,画面上没有的通过联想进一步补充。照片画面有限,隐藏意蕴无限。如《手——乌干达干旱的恶果》画面对比,与我国唐代诗人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直接描述但含蓄表达出浓郁的情感态度。
3。区别摆拍的画面
新闻照片与艺术照片都要用相机记录和复制对象的瞬间形象,在构图、光线、明暗对比、影调手法上也有某些相似。但二者毕竟有性质的区别。艺术照可以通过拍摄距离、方向、速度,突破景物限制选取或正或侧、或俯或仰等最佳角度来组织环境的各个关系,以求画面完美,并根据构思、加工来制作富有感染力作品。新闻照片则是原样记录出新闻现场的形象,如实反映新闻事件和人物,这是其评价的基础与出发点。艺术摄影有一条重要的美学原理:凡与主题无关的东西都应摒弃于画面之外,画面上的细枝末节都应为表现主题服务。新闻照片尽管也要突出主题,可由于现场条件的复杂性,“瞬间”的要求不可能做到画面无可挑剔。有时候正是画面上的一些看似零落散乱的东西,恰恰反映出照片的真实、亲切。报纸登过一幅获全国摄影奖银牌的新闻照片《总理与个体户》,内容是总理到某地视察,中途突然下车到路边一家小商店与店主交谈了解民情。照片中心是总理与店主隔着柜台在交谈,两人的外套都敞开未扣,神态自然,墙上一幅画的一角往下耷拉着,其他一些地方挂着的袜子、衣服、毛巾等货品也显得凌乱。这些看似杂乱,但正显示了现场毫无虚饰的情景,表现出了国家领导人的平易近人的品质。如果把现场搞得整齐完美,反而会置照片于令人生疑的尴尬地位,减弱甚至消失新闻的真实感。如2013年7月15日,《人民日报》中《村里的“银行”》的报道,讲为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山东滨州市博兴县在农村安装金融自助服务终端设备,让村民能足不出户可缴费,身不出村存取款。可照片上的村民在自助设备前取款时,不仅是微笑着展开一大把钱在展示,身后的人都整齐地看着他在微笑(见图7-16)。这便看出是摆布拍摄的痕迹,使一件本来是很有价值的新闻,就因现场整齐过头,反而弄巧成拙。
4。严禁人为的拼接,技术的进步使照片在电脑上剪裁、合成较为方便
一种是在原照片的基础上经剪裁,“掐头去尾”改变了原照的性质,重新形成了新的主题。如一幅新闻照片的画面上,几位领导站在绿油油的地里,头顶着大雨在商谈工作,表现了领导冒雨到田间地头视察的实践作风,乍看主题不错。而实际上,原来的完整的照片画面,是几位工人在旁边不远处操作水管喷水,让水在几位领导的头上从天而降,在剪接图片时,将几位工人的画面裁掉,“制造”出了领导的“冒雨考察”。还有一种是用人工的方法拼凑的“PS”照片,即按照设定的主题,分别将不同照片上的人物或场景,拼凑到一张照片上的,如某家媒体刊发的《凉山州会理县政府三名县领导在下乡视察》(见图7-17),因拼接技术问题成了“悬浮照”。这些弄虚作假,都严重地损害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在编辑工作中绝不允许。
图7-16摆拍的《村里的“银行”》
图7-17《凉山州会理县政府领导下乡视察》的“悬浮照”
5。有的照片不宜用
照片的画面既要反映出新闻,也应当尽量给人带来视觉享受的美感。有些新闻的内容只适合用文字表现,不适合用直观的照片,使用照片反而会产生副作用。如报道某地“污水遍地、屎尿横流”的环境问题,用文字表现足矣,用直观的照片反而会使人倒胃口。特别是诸如暴力、死亡、血腥以及灾害、事故等惨不忍睹的现场照片,新闻性再强都不宜选用。有家报纸报道国外某地种族冲突杀戮的新闻,配了一幅照片:一位暴徒一手提着砍刀,一手提着一颗血淋淋的人头。这样残忍的照片就让人不寒而栗,感到惊恐。再如一家报纸在头版刊登这样的两幅照片:一幅是地震灾害的幸存者在遇难者尸体堆中跨行,一幅是踩踏惨剧中遇难者的尸体层叠。尽管照片反映出了灾害的毁灭性,造成巨大的死难,但这样的照片刊登出来是不适宜的,显得过于恐怖,也是对死难者的不敬。
不雅观的新闻照片也不能用,包括带有色情、猥亵、低俗等趣味的新闻照片,不能光看其具有吸人眼球的一面,更要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去考虑,以免污染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视觉。
(二)图画、图示、装饰的选编
1。图画的选编
图画包括新闻漫画、插图、连环画等,报纸上以前者居多。新闻漫画有较强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是作者以漫画形式对时事进行形象化的评论,可以是对变动的社会生活的褒扬如《人民日报》(海外版)在2013年3月17日《高标准农田4亿亩》(见图7-18)、8月7日的《全民健身期待“阳光普照”》(见图7-19),也可以是贬斥或是中性的描绘。报纸上较多运用的是讽刺性漫画,对一些现实中的负面现象进行讽刺、鞭挞(见图7-21、图7-22)。许多报纸都出版定期的新闻漫画专刊、专栏,有的是作为单独的体裁,有的是配合文字报道,都以夸张性的特点、形象激发读者的兴趣。
图7-18高标准农田4亿亩
图7-19全民健身期待“阳光普照”
图7-20报纸中的讽刺性漫画
图7-21新闻漫画专版
图7-22《合不来又离不开》
新闻漫画的选编,应注重以图说事和以图明理,它虽然没有文字评论那样透彻、深刻,但读者根据画面形象,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阅历、经验等,也能得出结论。有的漫画在图中就有画龙点睛的词语提示,这是比较理想的,可以直接编发。如“棱镜门”之后,欧美关系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人民日报》在2013年7月15日的一篇报道中,配发了一幅《合不来又离不开》的漫画,就勾勒出两者目前的关系(见图7-22)。有的需要加以标题的概括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有的则是要结合相关的文字内容,读者才能明白。
有的图画是特意还原出现场情景,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新闻。如对某些发生的有趣甚至重要的新闻,都可用电脑图画和示意图结合,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情形,如对恐怖大亨本·拉登被击毙,《河北青年报》就用的这种方法(见图7-23)。
2。图示的选编
报纸上的图示主要包括统计表、示意图及新闻地图,是以形象化的方式来展现新闻内容。统计图表的运用由于数字对比鲜明,给人印象直观、易于理解,如《人民日报》2013年8月7日的《立秋,暑热不退》,让人一目了然(见图7-24)。
图7-23《河北青年报》刊载的《“教科书式打击”击毙拉登》
图7-24《立秋,暑热不退》
有的图示在数字旁边还画了相关的事物图形,显得活泼有趣。如2013年8月12日,《人民日报》在对几个金砖国家经济增速走势的报道中,分别在图中用了这几个国家的国旗表示,就避免了“国家加数字”的枯燥(见图7-25)。
图7-252013年8月12日《人民日报》在对金砖国家的经济走势的报道中使用的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