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报纸编辑学教人大版郑兴东 > 第二 图片类型与选编(第1页)

第二 图片类型与选编(第1页)

第二节图片类型与选编

一、版面常用图片类型

图片种类多样,报纸上常用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照片

图7-5非新闻照片

报纸上使用的主体图片是照片,照片又分为新闻类和非新闻类两种。新闻类照片可作为单独的新闻体裁,以再现新闻场景、事件、人物为主,并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独立出现,也可作为辅助文字报道,使文字新闻更为丰富。非新闻照片一般不具有新闻性,内容多为一些自然景物、明星人士、产品形状或工艺照等,一般不独立出现,大都是配合文字内容或作题饰用(见图7-5)。目前照片成为报纸对图片运用的一种常态,每天都大量采用。

2。图示

图示主要包括统计图表、示意图、地图。

统计图是把新闻中提到的数字制成表格,直观明了一看便知。如201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在《进口车为啥这么贵》中的统计图(见图7-6),用形象化的手法如曲线图、饼状图、柱状图等来表示数据的意义。如2013年7月16日,《人民日报》在《调查25万家企业,23对经济基本面持乐观态度》和《三产企业突破千万户》报道中,分别用了曲线和柱状示意图、饼状图(见图7-7)。地图是根据标准地图将新闻发生地的地理位置放大绘制出来,以更加清晰图画方便读者阅读领会。这种“图示新闻”,有利于读者对新闻事实的一目了然,并对新闻产生兴趣,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闻的实质,并使版面变得生动活泼,如2013年8月12日,《人民日报》在《首条连接海峡西岸和中部内陆腹地的快速铁路——向莆铁路开始全线联调联试》里的示意图(见图7-8)。

图7-6《人民日报》中《进口车为啥这么贵》中的统计图表

图7-72013年7月16日《人民日报》中使用的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

图7-82013年8月12日《人民日报》中使用的示意图

3。图画

图画主要包括新闻漫画、连环画、速写等,也可以单独的体裁出现,可以以辅助的形式配合新闻报道,其中以漫画最为常见。连环画与速写通常是配合新闻人物或事件、环境。新闻漫画多以夸张、幽默的表现手法反映现实,可以是歌颂性、表扬性的正面报道,也可以是揭露性、讽刺性的负面新闻,多刊于新闻版或评论版上,引发读者的兴趣、思考。也有的漫画是反映一般社会生活现象中的中性内容或中性的题材,如《京华时报》每日的《文艺·胡同》副刊(见图7-9)。图画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现代报纸越来越广泛运用,《人民日报》每天都有多幅漫画出现,一些都市报使用则更频繁,都开设有专栏或专刊,如《北京晚报》2013年8月4日的《五色土》漫画副刊(见图7-10)。

图7-9《京华时报》的《文艺·胡同》副刊

图7-10《北京晚报》的《五色土》漫画副刊

4。装饰

装饰主要是一些美术性的图案及美术字等,多用来点缀报纸的版面,一般出现在报头、报眉、标题、专栏刊头及其他版位上,在节庆或假日期间报纸更常为使用。装饰虽然一般不包含新闻信息,但有利于突出或烘托内容,或调节读者视觉,起着美化版面,增添版面生动性的作用。如《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8月12日的一个特刊的标题装饰,就很生动美观(见图7-11)。目前有的报纸对某些具体的新闻内容,也进行一些装饰来吸引读者,如2013年8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头条报道《中国大学冲刺世界一流》,就将内容用几个图形装饰成学位帽的形状,既符合内容,也给人别样的新鲜感(见图7-12)。

二、图片的选编

(一)新闻照片的选编

照片选择和文字稿一样,都需从新闻价值与社会效果、报纸特色方面来考量,并要做相应的技术剪裁。

图7-112013年8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特刊的标题装饰

图7-122013年8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头条报道的装饰

1。关注瞬间的典型概括

新闻照片上的形象是瞬间的记录,可以是个人的动作,群体的百态,事件的偶发,场景的突变。新闻价值无论大小,它们的共同点都是这些形象变动的瞬间定格。但这种瞬间不是随便哪个稍纵即逝的片断,而是事物变动中独特的、富有个性化的一刹那,它体现着对象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变动精华的瞬间,具有新闻传播价值,能引起人共鸣。2013年7月下旬,我国的孙杨将男子800米自由泳的金牌揽入怀中,这一枚金牌不仅是他在本届世锦赛获得的第二枚金牌,而且还是中国代表团在游泳世锦赛史上的突破。在领奖台上,孙杨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见图7-13),报纸刊发的这幅照片很让人动容。因此,尽管照片的画面是静止的,但要看它是否是生动的、亲切的、活泼的,激动人心的或发人深省的、引起联想的。这种瞬间的要求,简单说就是要求画面起于“活”,即形象的生动性、感染力,它不苛求形式表现上的完美无缺,这一点上与文字新闻表现有所不同。倘若画面形式再优美,瞬间形象了无新意或呆滞刻板,也没有刺激人视觉感官的要素。一些挂历、杂志封面或书籍插页上的美人照,从其摄影技术、灯光运用、画面构图、色调处理来看都堪称一流,但它们是导演摆拍的、加工的,给人的印象是有形无神、装腔作势,这只是“僵”不是“活”,不能像新闻那样真正地打动人,只能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

新闻照片瞬间的环境、人物形象的“活”在于传神,尤其是突发事件、人物新闻更是如此,它不在于光线效果,线条清晰,影纹粗细,而在于表现人物在当时条件下的性格和动作的特征。凡受人称赞的新闻照片大都是真实记录对象“瞬间”的神态举止,画面中的人物可说并没有意识到记者在拍摄,其神态才自然生动。一些照片上的人物不活,往往在于去追求形式上的描绘,人的面容过分平静或堆笑,其形象是摆布出的。如表现农村丰收,画面上常见老汉或妇女抱着麦子、棉花之类对着镜头微笑,或竖起拇指赞美,这种神态一看就有导演痕迹。如2013年8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浙江平阳县供电公司为村民提供上门服务,第一时间处理电力设备缺陷保证灌溉设备供水。新闻本身不错,可用的照片《党员服务队抗旱到地头》中的两人对着人微笑的镜头就大煞风景,明显是摆拍的(图7-14)。这种把“笑”当生动是误会,是对新闻照片生动的浅薄曲解。新闻照片的生命力不在于画中人的笑或姿势优美、画面整洁美观,而在于瞬间是否典型,如上述《手——乌干达干旱的恶果》及在下面提到的《奥马依拉的痛苦》,这两幅照片的“瞬间”画面影响长久不衰,其揭示的灾害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非常典型,至今在世界上还有蔓延趋势。这种“瞬间”变成了永远的教益,使世界许多报刊在评述灾害问题时,常常使用这两张生命力极强的作品作标题照片或主题照片。

图7-13孙杨流下幸福的泪

图7-14党员服务队抗旱到地头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