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报纸编辑学教人大版郑兴东 > 第三 缩减篇幅(第1页)

第三 缩减篇幅(第1页)

第三节缩减篇幅

一、缩减的价值

就是删除稿件中的某些部分,使之更加重点突出,内容精练,结构紧凑,文字精练。

新闻要简洁洗练,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特点,也是处于当前快节奏社会生活中读者的要求。编辑会经常遇到稿件烦琐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删繁就简。缩减不单是篇幅的减少,而是具艺术性的工作,就像从事雕塑一样,精心删削掉多余的东西才可能有美的创造。有人曾问著名雕塑家罗丹,雕塑的艺术是什么,罗丹这样回答:“什么是雕塑的艺术?去掉多余的东西的艺术,就是雕塑的艺术。”罗丹的话虽简单,却巧妙地道出了雕塑的本质。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去掉新闻稿件中多余的东西,也是修改新闻稿的技巧。

具体来讲,对稿件缩减的原因主要以下几点。

第一,稿件冗长累赘。这种现象有几种情况:主题太大什么都说,结果是面面俱到大而空;主线与枝蔓过多冲淡了主题,费了很多笔墨却主次不分;写事实发生的过程太细,生怕读者什么都不知道使得稿件烦琐;认为短稿件没有分量,写得长才显得有水平,几百字能说清楚的也要洋洋洒洒千言。这几种情况的稿件都应进行缩减。

第二,非新闻东西过多。有的稿件为追求情节生动,在叙事过程中掺入大量背景材料对比、铺垫,或是过多运用文学手法,抒情笔墨太多偏离了主题。有的稿件不注意新闻与评论的区别,让新闻担负了评论的任务,围绕事实揉入空话套话,硬要总结出什么“道理”来才认为深刻,这些都必须缩减。

基于版面篇幅限制。单就稿件而言写得不错,主题鲜明内容充实,没什么问题。但因其新闻价值一般不需要在版面上占过多篇幅,或互有关联的几篇稿件中有某些相似的内容,不必在版面上重复出现,或为组织专栏等需要对相关稿件进行缩减。再有,稿件是好的,只是版面容纳不下,需要缩减部分篇幅。

第三,报纸的特定要求。再如,某篇稿件的800字都没有问题,但版面上给这篇稿件的容量只有600字,那么这篇稿件便有200字的篇幅被缩减。各家报纸的任务不同,风格不同,如大报与小报、日报与晚报、党报与消闲报、综合性报纸与专业性报纸等,报道各有侧重,需要根据报纸的特定要求进行缩减。如有的稿件在某种报纸上是全文登载,而在另一种报纸上则只登较少部分,甚至是很简单的标题新闻。

由上述可见,对稿件的缩减归于两种不同的性质:前两种原因的缩减是绝对性的,不管什么报纸都如此,后一种原因的缩减是相对性的,只是为适应版面或报纸的特色要求。不管哪种性质缩减,都是为了保证新闻的质量及其特色。

二、缩减的基本方法

(一)缩减部分意思

对稿件中非重要的内容进行“瘦身”,使稿件主题突出,内容集中。

1。突出主题

删削稿件中多余的内容,让人一目了然,掌握要旨。

其一是缩减现实材料。稿件常见病是材料堆砌,原因在于作者觉得这个事实重要,那个事实也不忍放弃,觉得这样才说得透彻全面,殊不知“辞敷而言重,则芜秽而非赡”[11],材料庞杂反而冲淡主题。编辑对这种情况要认真分析,区分必要的与多余的事实,通过缩减使稿件精炼,突出主题。如有篇报道的主题是讲某品牌企业重视以追踪高科技创新产品质量,在介绍这家企业如何紧盯并运用高科技核心技术保证产品质量,并使之进军到欧美市场后,稿件又写了这样的内容:这家企业重视售后服务并举了两个热心为用户服务的例子。这部分内容虽然也有意义,但游离了稿件以高科技成创新产品占领市场的主题,所以应删去。再看下面一家晚报的一篇报道。

华西村50岁,吸引全球175家媒体

本报讯10月8日,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新市村隆重举行纪念大会,庆祝建村50周年。乔石、姜春云、迟浩田、陈至立、顾秀莲、徐匡迪、向守志、罗志军、周生贤、韩培信等发来贺信。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梁保华,江苏省领导石泰峰、黄莉新、张艳,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以及中央国家机关原负责人张全景、何康、段应碧、陈耀邦等出席纪念大会开幕式。

省委书记罗志军在贺信中指出:华西是全国著名的先进典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光辉旗帜。几十年来,以吴仁宝同志为代表的华西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勇于超越、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社会和谐的成功之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创造了弥足珍贵的发展经验。希望华西以建村50周年为新的起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之路,树立更高目标,创新发展思路,努力实现新跨越、铸造新辉煌,为全省发展大局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

50年来,华西坚持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经济发展为国为民,预计到今年年底,全村销售收入将超过550亿元,向国家交税85亿元,年人均收入可达8。5万元,全面实现了衣、食、住、行、用、玩、教、医、养、游“十全”。未来十年,华西将在“十全”的基础上建设“十美”,通过不断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纪念大会上,华西全新规划打造的“十大项目”集体亮相。这十大项目包括远洋物流、海洋工程、龙希大楼、航空公司、空中旅游、山林喷灌、化纤核钢、能源开发、现货交易和新市启动。其中,投资30多亿元的“龙希大楼”,高度为328米,名列世界第15位。72层观光大厅、空中花鸟园等特色景致,将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农村的美丽新地标。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175家新闻媒体的500多名中外记者,对华西村的纪念活动进行了采访报道。

这篇新闻报道的主题是举世闻名的华西村建村50周年大庆,主要应突出50年来华西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否则庆典就没什么意义、新闻也无甚价值了。稿件中报道一些领导人来参加是可以的,表明华西村的影响力。但导语中的出现的人名过多、臃肿,而且这些人大多是退休的,有的离开岗位已许多年了,普通的晚报读者根本就记不得。此外,第二段领导人贺电的篇幅也过长,其讲话内容有的是读者早已知道,过去媒体也经常提到,属于一些套话没有新意。这两部分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就占了稿件的一半多篇幅,有些喧宾夺主,应对稿件进行缩减,适当删去导语中的一些人名和领导贺电的篇幅,突出主题。

有篇人物通讯反映的是部队一位政工干部的先进事迹,其中有下面一部分内容。

老父亲患胃癌已到了晚期,20多天里,每个夜晚他都守候老父亲的床前,白天照样去给学员讲课、辅导。领导和同志们想安排别人代课,可他说啥也不肯,他说:“我丢下课不放心。”后来,医生郑重告诉他老父亲在这两三天内很危险,让他陪床守护,有什么紧急情况也好及时处理……可他没有这样做,他仿佛看到了几十双正期盼着自己走进课堂的眼睛;他仿佛看到了几十副正在聆听自己讲授新课的面孔。他把极大的悲痛咽到了心底,照样给学员们上课。3天后,他正在讲课,离下课还有30分时,来人急匆匆地告诉他,医生打来电活,讲老人马上就不行了,老人说啥也要在闭上双眼之前再看看老儿子一眼。张信兴噙住了泪水,憋住了哽咽,调节了一下悲不自胜的情绪,直到下课铃响了,圆满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才跌跌撞撞地扑在不足300米的病房。这时,老人已停止了呼吸。当回顾这段往事时,张信兴总是深沉地说:“我在感情上欠了老人的债,我是痛心的;可为培养合格的海军政工干部,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则是我感到最欣慰的。”

作者是想从新闻主人公一心扑在工作上的行为,连给近在咫尺的老父亲送终都顾不上,以此来显示其思想境界的崇高。这种报道倒符合“**”时期的特定环境,当时新闻宣传的“典型人物”都是些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的“高大全”形象。但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人们的道德观念、思想行为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沿袭这类内容来宣传,显然与当代社会生活的环境不合拍。可以突出新闻人物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可在父亲弥留之际,这位主人公并不是处于一项高尖端科技成果即将诞生的关头或是涉及什么重大机密、危情时刻不可脱身,其工作无非是为学员讲课,完全可以请假或事后再补课。然而他却对老父亲临终前的最后一丝心愿都置之不理,让其带着遗憾离去,并为此讲出一通“闪光”的语言,这样的言行与时代相去甚远,与当代社会氛围不和谐,这部分内容应删去。

其二是缩减背景材料。背景材料是指事实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环境,或相关的知识介绍等。新闻中必要的背景材料可以起到突出、深化主题,增强知识性和可读性的作用。背景材料应少而精,多了会喧宾夺主冲淡主题,并且使新闻臃肿。如下面一篇稿件。

北京市政协委员到京郊密云祭奠抗战烈士

本报讯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清明节前夕市政协组织了部分委员来到京郊密云县,祭奠在那块土地上为抗击日寇入侵而光荣牺牲的烈士们。

委员们首先祭扫了位于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南关外的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敬献了花圈。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