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报纸编辑学教人大版郑兴东 > 第二 纠正差错(第1页)

第二 纠正差错(第1页)

第二节纠正差错

先有事实发生而后有新闻报道,新闻是事实所派生的,新闻报道中的观点也是由事实衍生的。因此,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必须完全符合事实原貌,不夸大不缩小。新闻报道中表达出的观点,也要与客观事实相符,不曲解事实及文过饰非。

一、纠正内容差错

就是改正稿件中的失误,包括其中的事实、观点、语法、修辞等各个方面,使稿件的事实准确,观点正确,文字通顺,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变动。

(一)事实的纠正

包括稿件的内容和表述两方面。内容有误,必然会造成报道的不真实;表述不当,同样会使事实模糊乃至歪曲。对事实的纠正应达到以几点的要求。

1。要求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稿件与其他稿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对事实客观、真实的再现。它不仅要忠实于事实的原貌,还必须忠实于事实的细节。选择稿件时只是粗略浏览,大致判断稿件有无新闻价值,不可能对稿件中涉及的所有细节都分析。在修改稿件时,检查其中所有内容的真实与否,是勘正的首要一环。

稿件中出现的不真实情形,既有作者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环境因素,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要保证稿件的真实性就要善于分析、鉴别,找到并消除稿件中的不真实地方。关于如何分析与鉴别稿件的真实性,这在前面《新闻稿件的选择》一章中已有论述。需要提及的是,修改稿件时对事实的勘正,仍可运用上一章所谈到的某些分析方法,并且编辑还要倍加认真仔细。因为经过选择入选的稿件,一般来讲,内容完全是虚假的很少,其中的不真实成分大都表现为有真有假,真真假假或形真而实假,尤其是夸张情形比较常见。如有篇稿件报道科学家袁隆平的事迹时这样讲道:

13年里,袁隆平做了十几万次的试验,终于有一天,他钻研的杂交水稻技术,结束了水稻7000年来不能增产的历史。

这里说的袁隆平在“13年”的时间中做过“十几万”次试验,便有些夸张。我们算一下便知道,他平均每天要做几十次,这也是不可能的,其他什么事都不做,也难以进行这么多次的试验,这个数据显然夸大了。此外,说水稻几千年来没有增产过,这也不符合事实,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以前,国内外的一些农业专家,都试验过一些技术使水稻出现过增产过的历史,只不过袁隆平让水稻增产的幅度更大一些。

稿件中这类局部的不实有的表现明显些,更多的比较隐蔽需要编辑精心琢磨,有时需反复推敲才能找出谬误,有时甚至还可能推导出整篇新闻是否失实。

2。要求准确

包括有两方面的含义,即事实成分和语言表述的准确。

事实成分的准确是指稿件中写到的所有事实的构成因素,如“五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以及数字、引语、图表等,无论是现实的还是历史的,都要准确无误。新闻报道哪怕是某一细节出错,都会损害新闻的真实性,也不可能成为明日可信的历史。

分析事实成分特别要注意细节上的准确性,细节因其不甚显眼容易被忽略。像人名、地名、机构名称、动作形态等都要格外留心检查。汉字中有许多字同音与形似,稍不留心就会有误。如“沁阳县”写成“泌阳县”,“耒阳县”写成“来阳县”等,都分别表达的是不同的事物。有的公司名称中带有“省”“市”字样,有的则不带,有的公司是省名在前,市名在后,而有的公司却是市名在前,省名在后,这些都要细致检查对照。尤其是在一些行为动作的描写中,如果只考虑其生动性,不推敲是否合乎情理,也会造成不准确。

其次要注意“夹带”的错误。有的新闻报道中,差错往往和正确的混杂在一起,不仔细检查容易被忽视。例如一篇旅游报道中出现这样的话:

今年1—2月,来上海旅游观光的外国游客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3%,其中日本、韩国、泰国、香港、台湾的游客增加幅度尤为明显。

这句话里,把香港、台湾的游客无意中也夹带进了“外国游客”,这是错的,类似失误常见。再如有篇报道写道:

辽宁、江苏、福建、新疆等省的干部群众,都认真学习了习近平的讲话。

这里便有不准确的地方。新疆的行政称谓是维吾尔自治区而不是省,且最高行政负责人也不叫省长而是“自治区主席”。由于这种差错都混杂在看似正确的表述中,需要认真检查。

此外还要注意变动。事物会随着时间的转移而出现新变化的,事物变化了,再沿用过去的说法就不合适。如我国行政区域的划分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就常有变动,像撤县设市或将县变更为区等行政区域的新变化,稿件中都应立即作相应的改称。机构名称的改变、人的职务变化就更频繁了,这些都要注意检查。尤其是国际上一些国家领导人的变动或名称改换,更要及时修正过来,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外交纠纷。如2013年7月3日晚,在国内久拖不决的动**变局中,埃及军方解除了总统穆尔西的职务,并同时任命了临时总统。如果第二天的报纸上提到穆尔西时还是像既往一样冠以“总统”称谓,就是不准确了。

语言表述准确,要求稿件中的词语都要根据具体事物、具体情况,恰当地表现出它的性质、神态、形状、情感来,要用得恰如其分。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思想的外壳,表述不当就不能反映出客观事物的真貌,编辑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用字。一字之差概念会完全不同,意思大相径庭。社会上流传着“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书”的这些说法首先是针对错别字而言,错字往往还会造成重大失误。如有篇稿件报道某国一位新总统上台执政时说:“各政党……可以在这些机构之外和业务时间参加政治活动。”这里把“业余时间”错成“业务时间”,和那位总统讲的意思正好相反。

错别字大都是同音字或形似字,如这些字往往容易弄混:颗与棵、拙与绌、膏与盲、蓝与兰、圆与园、彩与采、复与覆、像与象、椿与桩、刺与剌、麻与庥、己与已巳,的与地得、戊与戎戍等,都要注意区分。一些词语运用往往也容易出错,如(扩号内的为正确字):做(作)为、座(坐)落、部份(分)、璀灿(璨)、参予(与)、寒喧(暄)、干躁(燥)、分岐(歧)、辩(辨)别、猾(滑)头、签(鉴)于、欢渡(度)、给于(予)、精减(简)、毕(笔)直,等等。

第二,语法。语法主要是看话说得通顺不通顺。写文章跟平时说话有所不同,说话有具体的语言环境,没说清楚可以补充,有的话缺少某些句子成分对方也能明白。写文章则要求每句话都要意思明确,结构清楚,让人一看就明白。稿件中出现语法差错是常见的,会妨碍读者对内容的正确领会。因此,编辑检查语法主要是看词与词之间关系是否搭配得当,是否缺少句子成分及出现歧义等。现代汉语的遣词造句,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是有规律的,搭配得当字句就通顺明白。搭配不当,就会出现“拉郎配”现象,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如下面一篇报道中的话:

当韩国广告公司的副总经理全纯午先生看到丢失的物品一样不少地,完好无缺地出现在他眼前时,激动地用生硬的汉语连声说:“谢谢!谢谢!”

这里“连声说”的主语,从文中的表述来看是物品丢失的主人全纯午。但从整个句子结构来看,全纯午的名字在“当……时”的时间状语中,只是这个介词结构中的小主语,不能充当全句的主语,所以整句话是缺乏主语的。可以删去“当”、“时”两字,使“全纯午”成为主语,语法上才通顺:“韩国广告公司的副总经理全纯午先生看到丢失的物品一样不少地,完好无缺地出现在他眼前,激动地用生硬的汉语连声说:‘谢谢!谢谢’!”这样修改,还可避免“当……时”长达41字的状语,一口气念不下来的缺陷。有的新闻报道某代表团出访参观,喜欢写“代表们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的话。从语法来看,“所到之处”是“所到的地方”之意。那么,上半句就是“代表们所到的地方”,“地方”充当主语“受到……欢迎”显然不通。改为“代表们每到一处”,以“代表们”做主语句子才通顺。

第三,逻辑。这是要看稿件是否写得条理清晰,前后顺畅,没有矛盾,合乎逻辑,如有一篇通讯中有这么一段话:

尹国方慢慢在草丛中往山下走,突然一脚踏空朝下摔落,随后失去了知觉。直到被救后,他才知道,自己坠入了一个直径不足1米,深达24米的深洞。渐渐地,尹国方苏醒过来,他腰部以下根本没有知觉。尹国方从兜里掏出打火机,点亮后环顾四周,狭窄的洞壁长满青苔,往上看不到出口。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