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报纸编辑学教程pdf > 第二 纠正差错(第2页)

第二 纠正差错(第2页)

显然,这里后三句话的叙述顺序是相矛盾的。他已经被人救出来了,怎么又是在洞里苏醒时的表现呢?正确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将后面两句尹国方在洞中苏醒过来的情形的话,调到被人救出的那句话的前面,这样才符合事情前后的逻辑发展。

第四,修辞。运用修辞手法是为了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吸引人看。有的作者写稿时为达到这一目的,常常过分追求辞藻华丽,以增添文采,然而,“雕琢太甚,则伤其全,经营过深,则实其本”[7],反而会造成表述含混甚至不准确。检查修辞差错着重要注意几点:

词义色彩不当。汉语中有一部分词语除了基本词义外,还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前面曾讲过,同样写“死”,可用“死了”、“病逝”、“殉职”、“心脏停止了跳动”、“毙命”、“一命呜呼”等各种不同感情色彩的表述。文学作品中还常用一些委婉词“谢世”、“作古”、“仙游”、“撒手”等。新闻报道在写“死”时也可根据不同的人物采用修辞来表述,但要注意其中感情色彩的得当,对事物表达准确。如有篇新闻报道车祸时在写道:

面包车突然失去控制栽进山沟,车上20名乘客中12人当场毙命。

“毙命”的意思虽然是死亡,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于坏人。乘客因车祸而死亡是不幸的事应予同情,用“死亡”或“丧生”、“遇难”等为好。

词义理解错误。主要表现是有的稿件中没有把握住一些成语、典故等词语的本来意义,而是望文生义或主观臆断地信手使用,不仅不生动而且会造成表述的错误,如一篇体育报道中有这样的话:

中国乒乓球公开赛在昨天揭开了战幔,华夏名将倾巢而出。

成语倾巢而出的字面意思,是窝里的鸟全部都飞出了,一般用于反方身上,含有贬义,如战斗中敌人兵力的全部出动。用于我国优秀乒乓球员,是不合适的。

有篇报道写某地教育部门领导寄语高中毕业生,对高考要“胜不骄、败不馁”,其中写道:

人生的道路不只一条,即使考不上大学,走上社会,还有更多的机会等着你们去攫取。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攫取”解释为“掠夺”,是指以不正当的手段以至用暴力获得什么。鼓励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到社会上去掠夺,显然不当。宜改为“争取”之类的。有的稿件喜欢用“豆蔻年华”来形容青年时代的男男女女,也是误解了“豆蔻年华”的本来意义。“豆蔻”这个词比喻年龄的用法早见于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8]是对十三来岁的少女而言。以后人们便用“豆蔻”来指代十几岁天真烂漫的少女,用来形容少年男子和其他年龄段的男女青年便不适合。

修饰语失却分寸。有的人受广告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影响,感到实事求是地叙事状物不够生动,喜欢有意地“妙笔生花”。如动不动就用“著名的”“极大地”“深刻地”“最”“很”等词语“锦上添花”,虚泛夸张,结果却是失去了新闻语言表述要准确的特征。

3。要求科学

这是指稿件中所涉及的各种知识要正确而不能违背科学。新闻报道往往要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一些知识,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新学科层出不穷,新知识一日千里,这对那些并非是有关学科的专家的作者来说,涉及某些知识时容易发生差错,编辑修改稿件时应加以修正,使之符合科学。如有篇国际通讯中这么一句话:

这位立陶宛小伙子相貌端正,只是个头矮,不超过1。65米。后来我发现,地中海沿岸的人个儿都不高,但都长得相貌堂堂。

这里涉及的地理知识有误。立陶宛是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与“地中海”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还有一篇稿件在写卫星定点成功的消息时说:“卫星向着漫漫的宇宙深处飞去。”卫星定点成功标志着发射圆满,卫星与地球同步运行,如果“向……飞去”恰恰说明定点不成功,卫星发射失败。因此,这种说法既矛盾又违背科学。

编辑对稿件涉及的某些知识有时会不了解,遇此情况应查阅有关资料或咨询相关专家,把问题弄清楚再行修改。有时遇到对某种问题有争论而又还无定论的情形,编辑可以把几种观点如实交代而不去偏袒某一方,这是比较公允、科学的做法。

4。要求统一

稿件中关于事实的表述统一主要包含几层意思。一是指一篇或一组稿件中同一地方、同一姓名、同一职务以及计量单位、译名、数字等写法要前后一致。如公元纪年一般都用阿拉伯数字(如2013年9月1日),就不要采用汉字(如二零一三年九月一日)。另一层意思是某些表述方式要和全国规定的或通用的方式一致。例如,译名应按全国通用的译法,计量单位应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中所规定的单位书写,如已淘汰长度中的公尺、公分、公厘写法而改用为米、厘米、毫米;重量中的市斤、容积中的公升应为公斤(或克)和升等。另外,还要求一篇报道的各相关或有联系的部分应相符,避免前后不统一。如有篇报道写道:

7月中旬,美国总统奥巴马结束了欧洲之行,他先后访问了埃及、突尼斯、柏林、罗马、巴黎和伦敦。

首先,埃及和突尼斯是非洲的而不是欧洲国家。此外,这里前面用了两处国家名称,后面三处又用的是不同国家的城市名称,地点上的称谓前后也不统一。这两处都需修改,前后一致。

5。要求清楚

指稿件中的各种事实成分及情节交代要清楚明晰,让人一看就明白无误,不能有残缺、含混,让人去猜疑。

时间数字要表述清楚。经济报道中经常写到生产的增减,这就常常涉及时间与数字,有的稿件往往在这方面显得含混。例如:

这个地区2013年的夏粮产量,比2012年前增长两番。

这里的“2012年前”到底指哪一年就不清楚,而所谓“增长两番”也就没有着落。另外稿件中讲增加的“两番”可能是“两倍”之误,这里把“倍”与“番”混淆是不对的。如基数是2,它的两倍是4,而两番则是8,是2的4倍了,完全不能等同,这个地方的夏粮产量不可能增长得这么高。一些稿件经常使用“今年以来”的说法,往往也不清楚。“今年以来”就包括从今年元月1号算起至今,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定要清楚。如果稿件中写的事是五月份发生的,就不能说“今年以来”,说“今年五月份以来”时间上才清楚。此外年份要写全,如2013年不能写为“13年”,否则读者有可能因不清楚而误为中文的“十三年”。

标点符号的使用要规范。国家语言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规定有16种,再加上斜线号、隐讳号、虚缺号等也不过20来种(本书后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所收入的汉字达7000个,应当说标点并不比汉字更难掌握。但稿件中的标点差错率往往较高,影响人对内容的正确领会。标点的不清楚主要有这么几种混用:逗号泛用,常常是一逗到底,到了段落结尾才用一个句号;乱用顿号,如“三、四米”、“十七、八岁”,这里的顿号都不该用,否则就分别是“三米”和“四米”,“十七岁”和“八岁”的意思,而不是表示“三四米”、“十七八岁”的概数了;书名号与引号混淆,文艺晚会、体育比赛、展览会,甚至培训班、证书等加书名号,而明明是作品或出版物的名称却用引号;间隔号与小数点、顿号不分,如“9·11”事件写成“9。11”事件,“司马义·艾买提”写成“司马义。艾买提”或“司马义、艾买提”,“1。4亿”则写成“1·4亿”或“1、4亿”等。这几种标点的混用情况都要仔细检查、修正。

地点人名要交代清楚。除少数大家耳熟能详的地名如“泰山”、“苏州”、“深圳”等可直接就出现于稿中外,一般地名,对省报来说稿件中第一次出现的乡、村应交代所属县,对全国性报纸来说第一次出现的地区、市、县应加所属省(自治区)的名称。因为有重名的县和同音县,而乡名、村名重复的和同音的就更多了,不写清楚省名、县名,读者不知这些地方到底在何处,连查找也困难。像新疆和吉林都有著名的旅游胜地“天池”,不写所属地方读者便不清楚是那个省的。之所以要求新闻“五要素”齐全,就是为了读者的方便了解,如下面一篇《一把菜刀连伤3人》的短稿。

本报3月12日电据宜宾地区北王女士介绍,5日上午9点左右,突然一把菜刀从楼上飞降而下,正好砍在落下一位买菜者的头上,当即砍开一条口子。血流如注。接着菜刀又落在另一人的手臂划了一道口子,最后掉在一路人的脚背上,又见一条刀口。这把菜刀连伤3人,大家纷纷打电话报警。目前,警方正在对此事展开调查。

消息中一开头提到的“宜宾地区北”,地点就很不清楚因为这个“北”到底指市区的“北”还是整个宜宾地区的“北”?如果是后者,范围就非常广范,包括郊区郊县甚至更远的乡镇、村庄,这就没有边际了。即便是市区的“北”,也要交代清楚是哪条街道或哪个小区的哪栋楼,不然读者也是很含糊的。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