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报纸编辑学教程pdf > 第四章 稿件处理下修改(第2页)

第四章 稿件处理下修改(第2页)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公平)形势,表现为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趋势与依然严峻的现状并存。严峻的形势有浅层次的因素,也有深层次的矛盾;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

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要有机制上的引导与保障,同时也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领导,落实任务。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教育公平)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下大力气抓好(教育公平)的工作。[4]

网友调侃的这种“似乎什么都提到了,却又等于什么也没说”的官腔,就在于其语言的概念化不具体,没有确切的信息含量,类似情形在新闻报道中也不乏见到,值得编辑和记者思考。

当然,要求新闻语言的具体绝非是事无巨细,有时候某些地是概括表达的,不一定非要具体到每个细节,有的该用概数却非要写实际数字,那样反而太过烦琐。例如,“工地上几十位工人在紧张施工”,就没必要一定写明是“28人”或“31人”;在描述某人“微胖”或“略瘦”等形象时,也没必要具体到他的实际重量。纪晓岚说得好:“文质相扶,点染在所难免。若字字摭实,有同史笔,实有难于措笔之时。”[5]新闻中该细则细、该略则略,编辑应视实际情形而定。

三、通俗性的表达

报纸面对的读者群文化程度是参差不平的,运用的语言通俗化能让更多的读者看懂报纸内容,这就编辑以现代汉语和普通话语言为行文标准,少用甚至不用古汉语、方言以及行业术语,减少读者的阅读困难。语言通俗性表达既是新闻传播的内在法则之一,也符合普通读者的审美要求,即使有的读者文化水平较高,也会有专业知识程度的差异。我国报纸的历史发展轨迹,也是内容与形式往通俗性方向发展。古代报纸从内部的邸报到小报、京报向社会公开发行;读者从官员士大夫到面向普通民众;语言从古汉语向清末民初的半文半白再到五四时期白话文的普及,都表明了报纸逐渐发展为普及性的读物,向社会迅速传递信息而非专门性的出版物。同时,也表明了新闻语言通俗化的特点,对事实的描述无须浓墨重彩,更不曲笔晦涩而是力求通俗晓畅、朴素自然给人一种亲近感。

新闻语言的通俗化一是以现代汉语行文,这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普通大众早已熟谙,也是书面语言的审美基础,最适合一般人领悟。尽量避免古汉语、行话、俚语,个别地方非用不可时编辑最好注释。对必须出现的一些专业术语也适当解释或以大家熟悉的同义词替代。二是新闻语言以普通话行文,这是全国乃至世界华人都通用的语言,并且是联合国采用的几大用语之一。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实施已多年,就是指要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报纸是广泛有力的推广工具,有责任和义务以普通话行文为让各地读者都能清楚地意会其内容,达到情感上的交流。三是新闻中多用简单句少用复合句。简单句一般较易于快捷地理解领会,而复合句通常意思较复杂,尤其是数个分句叠加的复合句“曲径通幽”让人糊涂。“欧化式”的倒装句也不宜用,不适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需注意的是,通俗性不是低俗性。有的娱乐类报纸为取悦部分读者,用语轻佻、庸俗或粗野,这些并非通俗而是媚俗,媚俗的语言只能一时刺激人的感官,产生消极的负作用。

四、简洁性的表达

简洁性是新闻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指用简短和集中地表现内容的方式。简洁是一种艺术技巧,它让人在最短时间内观照对象,萌发兴味。人们常说“文约而事丰”,“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指写文章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中外著名文人向来强调语言的简洁表达,如契诃夫的“简洁是天才的姊妹”;刘勰的“文以简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苏东坡的“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鲁迅的“浪费他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等,并且身体力行,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十个字便尽展西北戈壁大漠的壮阔景象和雄浑气势;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七个字便描绘出大好山河、美丽如画的江南春光图。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时事变幻无穷,每时每刻发生的事实浩如烟海。每天的新鲜事是如此之多,报纸纵然一再扩版也是杯水车薪,反映出世界变动的沧海一粟。要想多向读者报道新闻就应言简意赅。让读者在匆忙之时即可从短小精悍的报道中获得信息,无须在冗长的篇幅中去寻觅。新闻洋洋洒洒容易横生枝蔓,淹没有价值的事实。况且,烦琐冗长的叙述宛如将人引入迷宫,不得要领。《墨子闲诂》中有则故事:“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蛤蟆蛙蝇,日夜而鸣,舌干擗,然而不听。今鹤鸡时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这指出了“言不在多,贵在有用”的道理。

当然,新闻语言的简洁并非一概而论。简洁不是苟简,新闻若是一味地求简而词不达意,让人费心思去揣摩猜测,是难为读者。重大的新闻事件或是社会热点问题等,涉及方面多因素复杂,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新闻报道需要多费些口舌也在情理之中。钱大昕指出:“文有繁有简。繁者不可简之使少,犹之简者不可使之增多。左氏之繁胜于公、谷之简;《史记》、《汉书》,互有繁简。谓文未有繁而能工者,非通论也。”[6]其观点富有辩证性,表明繁与简都不是衡量语言好坏的标准,而应根据内容的不同来决定,这点也是编辑应注意的。

五、时代性的表达

新闻反映现实变化、追踪世事发展,其语言应具有时代气息。各个时期不同的政治环境、经济形势、文化活动、科技面貌等各方面的社会状况,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准,会对人的用语产生直接影响,总会出现一些适应于这个特定时代的话语。新闻语言站立于时代的潮头,体现着这个时期生活的审美信息。倘若把新闻用语比作密密的树林,沿着林中小径探幽,会发现它时而整洁平坦,时而坎坷不平,时而清风拂面,时而林涛震响,新闻“语林”中的变换,给人展示着一幅幅斑斓多彩的历史画面。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不仅是指内容也包括语言。

回望过去的新闻语林,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就演绎着几大段鲜明的时代场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体现时代色彩的报刊词语有:

翻身解放、贫下中农、土改、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公私合营、农业合作化、除“四害”、总路线、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超英赶美、“大跃进”、放卫星、大鸣大放、反右、投机倒把、一定要解放台湾……

在六七十年代及“**”中,盛行的新闻用语是:

三年自然灾害、四清、东方红、红卫兵、红宝书、红太阳、红心、红五类、黑五类、黑帮、万岁、阶级斗争、造反派、大字报、大批判、走资派、封资修、反革命、工宣队、革委会、样板戏、斗批改、反潮流、知青、再教育、忆苦思甜、上山下山、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打倒苏修、打倒美帝……

80年代改革开放,新闻反映现实的语言更让人目不暇接:

四人帮、拨乱反正、三中全会、一国两制、特区、四化、五讲四美、开发区、珠三角、长三角、下海、跳槽、市场经济、大腕、大款、追星族、打白条、打工妹、打假、普法、主持人、迪斯科、卡拉OK、炒股、彩票、环保、托福、影星、歌星、减肥、减负、知识经济、高速公路、电脑、绿色食品、下岗、手机、传销、GDP……

迈进21世纪,新闻表现时代的语言依旧源源不断:

上网、宽带、网民、美容、刷卡、克隆、黑哨、韩流、反恐、基地组织、海归、选秀、全球通、私家车、“三农”、“三个代表”、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金融海啸、强拆、维稳、蜗居、低碳、楼市、吐槽、给力、QQ、博客、微博、微信、自媒体、正能量、中国梦……

紧盯时代变迁的新闻语言,形象地记录了社会发展的历程,显示了它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内涵,给人提供了解社会变革、参与社会交往的活力。语言就像河流经常处于流动状态,新闻语言就是航行在这条河流上的帆船,随着河水的流动行进,不断给人带来时代信息,刷新人们的观念。语言有其地域性,但在信息交流中会互相借用,在新闻体现尤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报道对来自境外的一些词汇,或直接采用或适当变用,如的士、中巴、迪斯科、吉尼斯、反导条约、人权、因特网、艾滋病、VBA、IT、WTO等。有时候一些尘封多年的词语也会在新闻中恢复,如新中国成立以后消失了的词汇:先生、小姐、太太、老板、佣人、失业、官司、黄包车、黑社会、恭喜发财等语言又重现,这也是随生活的变化而带来的。鉴于此,编辑有义务推广那些新生的健康的流行语,给人以时代气息,同时领书面语言风气之先。所谓流行语,就是在当前社会交流中常用的和能恰当地达意的语言,它在一定的时空中风行,有的保留下来进入语言家族,有的则随着时过境迁而淡忘消失。

新闻语言的时代性,并非是对新出现的语言都采用。不合规范任意生造的语言,新闻中应避免使用。就某些流行语来说,有的只被某类人群能明白,不能成为多数人所采用或理解的书面语,眼下一些网络语言便是如此,搬上报纸既不雅观也会让一般人不解,反而会引起语言的混乱。只是一些青少年互发手机短信或上网聊天时所用,出现在面向全社会的报纸就不适合,许多读者还以为是报纸用了错字呢,其实是编辑以为达诙谐效果而有意为之,这是不对的,是新闻用语的误区。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