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报纸编辑学教程pdf > 第四章 稿件处理下修改(第1页)

第四章 稿件处理下修改(第1页)

第四章稿件处理(下)——修改

第一节新闻语言表达的特点

修改稿件是对入选稿件的一次全面再检验。入选稿只是从内容的大处方面去考虑,并不等于都能刊发,许多都有待于进一步修改。不管是什么样的稿件在编辑眼里都只是半成品,需对其大至内容、小至标点都进行加工,才成为编辑意义上的成品。

编辑对稿件的修改有绝对性修改和编辑相对性修改。前者指稿件在内容或形式上有某些差错,必须经过修改后才能刊发,以保证稿件的质量。无论哪家报纸都要进行这样的修改,否则会出现谬误。后者指稿件在内容或形式上都没什么问题,只是鉴于某些要求如根据报纸的特点需要突出某一部分,弱化甚至删去某一部分等。因为各种报纸的风格特色不同,稿件在一家报纸认为无须修改的,在另一家报纸则可能要修改,即使同一家报纸由于每天的版面情况不同,同一篇稿件在今天和明天的修改也可能一样。这两种修改对每家报纸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修改稿件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正如刘勰感叹的“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但不管多难,编辑也必须知难而上将稿件修改好。有副以“蓬头垢面来,白面书生去”的对联形容理发师技艺的高超,编辑对稿件的修改亦然,正是编辑的辛劳与奉献、智慧与精神,变那些“蓬头垢面”般的稿件为花团锦簇在报纸园地争芳斗艳,融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介绍知识、服务娱乐为一体,满足读者的需求。

新闻类稿件与非新闻类稿件在修改上存在异同。相同之处在于内容是否正确,主题是否突出、叙述是否清楚、条理是否分明、语句是否通顺、修辞是否恰当等。不同之处是新闻讲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新闻五要素”经得起检验不能有虚构,即便发表议论也要符合客观事实本来的面目。特别是新闻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几点表达形式是编辑要掌握的。

一、客观性的表达

客观性是新闻语言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它们是现实的表现。”[1]新闻事实是客观的,表现它的语言也需具有客观性的特质,应像客观真理般的公正、朴素,像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和谐。具体来讲,新闻语言就是要以公正、准确、淳朴的语言来报道事实,才能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境界,而不是以夸张、想象的语言来渲染。

语言客观的特点是多用动词、名词而少用形容词、副词。就一般的语言表述情况来看,动词、名词是客观纪实的,而形容词、副词带具有主观色彩。新闻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以感情色彩的语言来表述,哪怕是从善意的主观愿望出发,也有美化甚至弄虚作假之嫌。即便是重视主观性的艺术,也强调表现对象的外在客观性特质,主观性意志的过分强加,美也会错位为丑,恰如有位学者的告诫:当艺术家给晨曦涂上玫瑰色,给多少女人嘴唇抹上朱红色,他就在弄虚作假,因而,他也就制造了丑。这里有个例子:有位封建遗老不学无术却又爱附和高雅,有一次他花重金买来一尊从古代墓穴中挖出来的扬蹄腾跃的青铜奔马,高兴得很。但是他觉得它陈旧,看上去似乎铜锈斑斑,太不好美观了,便使劲儿用砂纸擦去铜锈,使青铜马变得金黄铮亮。他邀请了一些亲朋好友来观赏,有人看了称赞说美,内行看了摇头,认为这青铜奔马擦得分外耀眼固然漂亮,却弄巧成拙丧失了古拙的美,像是从翻砂模子里倒出来的,少了原有的品味。[2]

美国一本新闻书中有一组语言对比,说明新闻用语的客观与否。

A。不正确用语:他因跳窗自杀而死。

正确用语:他因自窗口跳下致死。

B。不正确用语:见证人作了伪证。

正确用语:检察官说见证人作了伪证。

C。不正确用语:他十分称职。

正确用语:他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有十年工作经验。

D。不正确用语:他们准备了一些极其精彩的余兴节目。

正确用语:他们准备了一些余兴节目。

上面“不正确用语”都与使用了形容词、副词有关,而它们又都带有主观评判的色彩。我国一些新闻稿件中也有滥用形容词、副词的情形,如“大力开展”、“积极引导”、“高度重视”、“充分肯定”、“进一步搞好”等。用语的不客观在于作者的误区,不完全懂得新闻必须用事实来说话的道理,喜欢从主观方面向受众讲一番道理,往往让人生厌。

新闻语言表达强调客观性,也并不就是完全排除使用主观色彩的词语。根据新闻主体的不同或处在不同的场合,选择适量的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往往能更好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如关于表述某人的生命终结可以用多种语言:“死了”、“伏法”、“上西天”、“下地狱”、“见阎王”、“作古”、“逝世”、“去世”、“辞世”、“牺牲”、“献身”、“殉职”、“遇难”等,虽然它们的理性意义是相同的,表示的是同一事实,但带有褒贬、中性的不同感情色彩,有积极与消极或中性之分,用在不同的新闻人物身上效果相异,而且还不能错用。好比一块布料,其物理属性不变、用途不变,但它在裁缝师的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顾客缝制成不同样式的服装,表达出不同的审美情趣。

二、具体性的表达

新闻报道的事实是存在的,须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使新闻言之有物,表达出真切实在的内容来,才能让人感受到它的形状、大小、长短或是快慢、疾徐、进退等,捕捉到事物可感的形状、面貌、变化,便于受众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对新闻做出评析。

事实本身就是具体存在的事物,不管新闻内容多么美妙、主题多么重要,终究要建立在对事实的叙述之上。巴甫洛夫说得好:“无论鸟翼是多么完美,但如果不凭借事实,它是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你们如果不凭借事实,永远也不可能飞腾起来。”[3]倘若新闻语言笼统、空泛或抽象、含糊,只会令人无从捉摸不得要旨。普利策提出新闻要“准确、准确、再准确”,实质上是要求用客观、具体的语言来状物叙事,符合事实本来面目。需注意的是,具体不一定等同于准确,有些失实的新闻其语言也是具体的,但不是客观地反映而是走形的描述。比如报道一个见义勇为者抢救落水者,写他“下河救人”还是“跳河救人”,两者就有差别。虽然“下河”与“跳河”都是具体的行为,但有动作程度的不同,尽管都是救人值得赞扬,但表现出来的人物精神、形象还是有区别的。如果将“下河”写成“跳河”,记者的一字之差就失却了客观性、准确性。因此,具体要和客观相连才能完全真实、准确。美国名记者莫林指出:“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感觉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只有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才能做到莫林所期望的境界。空洞的、概念化的陈述只能让人感到抽象、虚幻,如一些稿件中的“认真学习了……”,“为了贯彻……”,“提高了……认识”,“在……推动下”,“受到……鼓舞”,“掀起了……**”等没有实质内容“极大的鼓舞”、“深刻的教育”、“在……精神鼓舞下”的套话就是如此,空洞无物,多年来相沿成习,令读者反感。

新闻报道中出现的语言空泛不具体,与现实中的某些环境相关,特别是部分官员的“八股”腔调表现,直接影响到一些报纸的政治文化报道,近些年来对此问题在努力进行改进。2013年1月10日,《人民日报》在“读者来信版”特地向网友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有网友根据一些官员讲话的模板,以群众关心的教育公平问题为题写了一段话。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教育公平)问题日渐凸显出来,在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形势下,目前产生的(教育公平)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起强烈反响。

近些年来,(教育)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但与此同时,(教育公平)问题依然突出。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