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庄子翻译英文 > 第二 庄子的审美层次与意象英译(第3页)

第二 庄子的审美层次与意象英译(第3页)

冯友兰自己对《齐物论》的解读与郭象的注是一脉相承的。冯友兰在序言中介绍道家的基本观点和意义中对“齐物”的看法引用《齐物论》原文“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慄恂懼,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如是说:“事实是它们都同样的正确,它们居住的方式都很好。同理,尽管不同事物具备许多不同方面,他们都是正确的,是好的。庄子《齐物论》开篇描写风发出的不同声音,也就是‘地籁’,所有这些不同的声音,都同样好。人们的不同观点就好比风发出的不同声音,就像庄子说的鸟的歌唱。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籁’;他们都同样的正确美好。圣人只是存有这些观点,并不争论,他们只是站在“道枢”的观点来适应不同的变化。让不同的观点存在,自己超越它们。这就是庄子说的‘两行’。”[13]

冯友兰显然是建立在郭象的哲学上来理解庄子的,注重了“地籁”和“人籁”,忽略了“天籁”。庄子意在破除人类自我为中心的立场,鼓励人们追求“道”的境界,而不是囿于人的观点看万物都好。所以他一再用“天籁”、“天倪”、“天钧”、“照之于天”等词,并反复形容圣人之高妙的境界。郭象避不谈“天籁”而大力肯定“人籁”,这与原文的审美思想背道而驰。

致使西方世界认为庄子是“相对主义者”的始作俑者是郭象。“把庄子诠释成相对主义者的传统悠久而负有盛名。可以追溯到郭象的《庄子注》……根据郭象的观点,改变事物的自然而然的状态是错误的。万物应任其自然,这是最适合万物的存在方式。只要适合自己就是可以接受的,因此物是‘齐’的,在这个范围内物就是他本然的样子,不可以评论好坏。”[14]若按照郭象的逻辑则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正确的。庄周的《齐物论》逻辑却是存在的也可能是有局限的,合理的未必是正确的,并鼓励我们跳出局限,尽量客观、全面地看问题,追寻正确之“道”。郭象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个局限。若按照郭象的逻辑,人们可以以顺应本性为理由去纵欲,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而不必受良知的谴责。庄周的“道”是正义光明的“天道”,而郭象的“自然”是人类自以为是的“想当然”。

3。葛瑞汉的理解:使物相等的分类

葛瑞汉的英译主要是建立在他个人研究《庄子》基础上的。在英译《齐物论》的序言中他如是说:“篇名的最后一词有时被理解成‘议论’,关于调和事物的议论,关于使事物平等的议论(thediseveningthingsout),有时按它的基本义是‘整理不连贯的论述(sortoutidiscourse)’,与内篇其他篇的三字题目对照研究,倾向后面一个解释。论,‘整理,分类’,是《庄子》赞同的一种想法。在道家以外,它建议高级低级的层级分别,而庄子使它离开了价值的评估而倾向于‘使物相等的分类’。”

葛瑞汉认为:“本篇是维护道家观点的合集,主旨是反对儒家、墨家、名家等长于分析、区别、辩论是非等学派。齐物篇包括了内篇中最具尖锐哲学思想之段落,晦涩、支离破碎,但充满了感情,在古典文学中少见。是一个人其思想发端时就匆匆记下的。”[15]

葛瑞汉对题目的解释是有些专断的,他没有解释为何与内篇其他篇的研究对照,就得出了后一种解释,也未说明为何庄子会赞成“论”是“整理、分类”。的确葛瑞汉被西方世界认为是研究庄子的权威。他的《庄子》英译本对原文本的改造是大刀阔斧的。但我们要警醒的是他的重新分类、排列是按照西方人的阅读习惯来排列组合的。比如说他会把老子与孔子的对话、庄周的故事等重新组合在一起成为一章,而这在原文是分布于各章的。

葛瑞汉把《庄子》看成是不同作者的合集,又过于强调了文章的支离破碎,而忽略全篇一以贯之的主题。若从西方人的视角来看,篇章形式上没有严格的逻辑结构,各段落都相对独立,阅读的时候从任何地方开始都可以。其实我们在阅读老子和庄子文章的时候会发现文章的行文结构是纲目式的,先是提纲挈领地提出基本观点,然后几乎平行地从各个角度来阐述、论证。这种思维方式不同于层层递进的线性思维,而是注重类比的,不论何种言说方式,寓言也好,论述也好,它们在类比中体现出的共同点,就是作者的主旨。老子和庄子的文章都有这种特色。这种思维方式形态更接近圆形,我们可以把论点看作是圆心,其他论据是圆上的各点,各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每个论据从不同角度支撑论点。

爱莲心(RobertE。Allinson)评价葛瑞汉对篇名的选择时说:“对篇名的选择,明显受葛瑞汉个人哲学倾向的严重影响,会引导读者认为该篇是关于论述的方式(style)或区分是非的文章。最终的结果是导致物的平均主义或相对主义。单单从题目的选择就有此影响!更不用说题目的选择出自像葛瑞汉这样权威的人物,更不必说接下来对第二章的诠释了。”[16]

庄子尊天崇道的审美观,在西方人看来非常特别,可以说与西方文化普遍认同的审美习惯正相反。西方文化张扬人的力量,以人类征服自然为美。《庄子》的英译者葛瑞汉曾对中西审美的差异有论述,他说:“从西方人的观点看来,道家思想非常特别。我们习惯于两分法来想问题:我是有理性的人,我把自己同自然分离开来,研究自然的客观事实,作出自己的选择,拒绝像动物一样被物理力量所摆布。或者我欢迎自然而生的浪漫观点,任由我的冲动,情感,主观想象驱使。这种想法在道家思想那里却行不通。他想待在自然之中,像动物一样自然而生,被动接受而非选择,例如代表应激和反应等概念很容易为他们接受而不像我们需要提供这些概念的科学背景;另一方面,他轻视情感和主体性,像科学家一样冷静而清楚的尊重事物的客观面目。”[17]葛瑞汉与庄子的观点相反,在他看来,与人性相对立的范畴并非“天”,而是动物性,只有动物才能自然而生。庄子主张“顺天”,认为是“由凡及圣”的一种超越,西方文化倾向认为顺其自然是泯灭人性,是回归兽性的堕落,这两种审美观有着相反的阶序。

对于庄子所称的天,译者理雅各持质疑态度:“对于人来说,除了他自己的心灵(mind)外,还另存一个既不属于自然界和又不属于知识界的‘天’吗?那是他自己唯一的‘真宰’。如果真另有一个‘天’的话,我们既看不到它的形态,又看不到它留下的踪迹。”[18]对于这段话,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即理雅各认为庄子所说的“天”无法得到实证,没有经过科学实证的东西不是真理。庄子学说自然而然地就被理雅各扣上了神秘主义、不可知论的帽子。事实上,没有经过科学实证并不证明庄子没有个人的体悟,这种精神上的、直觉的体验虽然尚未从科学上得到证实,却在美学体验上达到了高峰。

[1](汉)许慎:《说文解字》(现代版),(宋)徐铉校注,1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NeisinGodaloeAbsolute。trariesotbutexist,buttheyshouldexistilyofeachotherwithoutantagonism。Suditionisfoundonlyintheall-embraityofGod,whereinalldistinsofpositiveaive,htandwrong,ofthisandofthat,areobliteratedandmergedinONE。

[3]JamesLegge,TheSacredBooksoftheEast。pp。16-17。

[4]A。C。Graham。g-tzu:TheSeveersaingsfromTheBookg-tzu。pp。15-18。

[5]安乐哲:《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1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安乐哲:《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3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35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9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9](战国)庄周:《庄子·知北游》。

[10]沈善增:《还吾庄子》,197页,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11]JamesLegge,TheSacredBooksofa:TheTextsofTaoism。pp。128-129。

[12]FungYu-Lan,gTzu:AranslationositionofthePhilosophyofKuoHsiang。Shanghai:TheercialPress,1933,p。43。(郭象原文为:“夫自是而非彼,美己而恶人,物莫不皆然,故是非虽异而彼我均也。”)

[13]FungYu-Lan,gTzu:AranslationositionofthePhilosophyofKuoHsiang。Shanghai:TheercialPress,1933,pp。11-12。

[14]Steveho,ZhuangziandEarlyesePhilton:ASHGATE,2004,pp。60-61。(原文:TheiionofZhuahasalie。ItbetracedbaentaryofGuoXiang。。。agtoGuoXiang,itiswrongtotrytogewhatsomethingspontaneouslyis。Thioworkthemselvesoutontheirownaccord,willworkoutiismostappropriateforthem。Everythiablesolongasitislefttoitsowhingsaureswu(物)areequalizedqi(齐),insofarasnonebejudgedbetterorworsejustfwhatitis。)

[15]A。C。Graham,g-tzu:TheSeveersaingsfromtheBookg-tzu。p。48。(原文:Thethemeofthechapteristhedefenceofasynthesisingvisionagainsts,MohistsandSophists,whoainguishalternativesaewhichisright。Itsthemostphilosophicallyacutepassagesiers,mepervadedbythesensation,rareieratures,ofamanjottihoughtatthemomentofitsiion。)

[16]RobertE。Allinson,g-TzuforSpiritualTransformation:AnAnalysisoftheIers。ateUyofNewYorkPress,1989,p。134。(原文:Thischoiceoftitles,obvilyinfluencedbyGraham’sownphilosophicalpreferences,fluehereadersiionofantigthatthechapterwillitselfwithstylesofdiscourseordistinakingswhichwillhaveastheirultimateresultaorarelativizationofallthings。Andthisfromthechoiceoftitlealone!OneagiheinfluenceofsuchatitlesuchafigureasA。C。Graham)oerpretationsofthesedchapteroftheg-Tzu。)

[17]Viair(ed。),ExperimentalEssaysong-tzu。pp。10-11。(原文:ItwillbyfromtheWesternpoihereissomethingverypeculiarabouttheTaoistattitude。Weareaedtothinkintermsofadiy:eitherasaratioachmyselffromheobjectivefaakemyowbeihingofphysicalforceslikeananimal,orelseIweletheRomanticideaofspohefreeplayofimpulse,emotioiveimagiissomewherewherethisdiydoesnotapply。Hewantstoremaiobehaveasspontaneouslyasananimal,tobecausedratherthantodceptsresembliimulusandrespoohimwithoutthescewhichforusprovidestheirtheotherhand,hehasaptforemotionay,arespectfsastheyobjectivelyare,asdlucidasastist’s。)

[18]JamesLegge,TheSacredBooksofTheEast。p。129。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